宛平城
文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宛平城,原名拱極城,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東側,是明朝所建屯兵用的衛城,後為七七事變爆發地。如今宛平城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盧溝橋的保護範圍。
明朝以前,宛平縣、大興縣在金朝依郭中都,為赤縣;元、明、清時繼續為附郭赤縣,清朝時同屬順天府,兩縣一直都沒有縣城。明朝沈榜著《宛署雜記》記載:宛平縣、大興縣「城內分土:前從棋盤街,後從北安門街」,分治北京城內。清朝宛平縣管轄如今的西城區、門頭溝區、石景山區全部,豐臺區、海淀區大部,大興區一部。宛平縣署設在西城(地安門以西的東官房),大興縣署設在東城(今東城區大興胡同內)。當時北京流傳歌謠:「一城分兩縣,各歸各自管,都不相侵犯。」皇帝坐在紫禁城太和殿上,左腳踩大興縣,右腳踩宛平縣。民間謠傳,明清兩朝的皇帝在先農壇躬耕的一畝三分地,位於北京城中軸線以西,屬宛平縣地,每年要向宛平縣繳糧納稅。[1]
宛平城始建於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年),時稱「拱極城」,因當時盧溝橋作為永定河上唯一通往北京城的橋梁,地理位置重要,特命御馬監太監武俊監造,現存明代腰牌、武俊碑都能證明拱極城是武俊所造。[1]城開東西二門,西門「永昌門」,東門「順治門」,分別為大順與大清年號,為知名讖緯謬種。
1981年8月,在宛平城西門洞地下出土一枚鐘形銀牌,高11厘米,底寬7.5厘米,腰寬5.8厘米,是崇禎帝任命武俊官職的腰牌。銀牌銘文為「敕令」:「欽差分守真、保、涿、易、龍、固等處地方,詳查台垣、火具、清軍募練兼山西開採事務、督理拱極城工,御馬監太監武俊。崇禎十三年三月上吉日立。」[1]
拱極城作為軍事設施,建造上不同於縣城,一般稱為「斗城」或「衛城」。宛平城也是華北地區保留最完整的衛城建築。明朝和清朝,拱極城一直作為駐兵之所。清朝在此設有參將,參將衙門位於城內正中路北,參將僅次於總兵、副總兵的職務,平時統轄本部軍士一千五百人左右,並可以調動外地駐軍。[1]
中華民國時期,宛平縣劃歸河北省,拱極城內不再駐軍。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宛平縣公署遷入拱極城,始更名為「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軍藉口走失一名日本士兵而發動七七事變,炮轟宛平城,開啟了「八年抗戰」的序幕,城牆上至今仍留有日軍炮轟的彈洞。之後宛平縣政府遷到長辛店鎮。[1]
七七事變前,宛平城及盧溝橋周邊有數十處廟宇。其中,宛平城東門外北側有龍王廟,南側有藥王廟,盧溝橋南側有河神廟,西側有大王廟,北側有迥神廟,宛平城內有興隆寺、觀音庵、城隍廟、馬神廟、九神廟等。這些建築大多建於明朝及清朝前期。1937年7月七七事變中,盧溝橋保留下來,但該地區數十處廟宇等古建築被毀,個別倖存者也受損嚴重。[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1952年7月宛平縣制撤銷,轄區劃歸北京市。因年久失修,又遭日軍槍炮攻擊,宛平城的城樓、角樓等早已倒塌。為了消除交通堵塞,1958年又將宛平城東、西城門各閘門拆除。[1]
1961年,「盧溝橋」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盧溝橋和宛平城的文物保護範圍。[3][4]
1980年代,對文物保護範圍進行了細微改動。被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後,國家計委、國家文物局撥款修復了宛平城。1986年,按照原貌重建了東、西門城樓。[1][3][4]
1987年,在宛平城內建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2000年,在宛平城南建成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1]
2001年到200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進行宛平城一期修繕工程,是3.3億元文物修繕工程之一。2001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投資400餘萬元修繕宛平城。主要修繕內容包括:復建角樓4座、中心敵樓2座、小鋪房4座,總面積336.14平方米。修繕長640米,高7.18米,總面積4595.2平方米的南城牆外立面。[1][5]
2002年,西五環通車,從宛平城與盧溝橋之間的地下通過,儘量避免了對地上建築的影響。宛平城內原住戶也基本遷出城外,城內街重鋪有挖掘出的明代石板路,兩旁仿建明清茶樓酒肆等建築,成為步行文化街。[6]
2003年起的宛平城二期修繕工程被列入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2003年11月10日豐臺區網上公開招標,共有11家企業報名競標。主要修繕內容包括:東西城樓修繕460平方米;城牆修繕11345平方米;在南城牆一期修繕的基礎上修繕其他具備施工條件的城牆,保留城牆上留下的抗日戰爭時期槍炮彈痕跡。[5]
2008年9月10日盧溝橋歷史博物館落成開放,自此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盧溝橋、宛平城都舉辦北京盧溝曉月中秋文化節。[6][7]
2009年,豐臺區新制定了《宛平城和盧溝橋文物保護規劃》,交國家文物局審批。按照該規劃,盧溝橋和宛平城文物保護區域內的建築物高度、建設項目將受限制。該規劃中的文物保護範圍縮小:東、南仍以京石路為界;西部範圍劃定到小清河西岸,杜家坎等地區從文物保護區範圍內劃出;北部將鋼渣山一帶從文物保護區範圍內劃出,一部分將作產業用地,一部分將作住宅建設用地。這次調整是為解決該地區文物保護區、居住區、商業區混雜,不利文物保護和整體規劃的問題。[3][4]
宛平城現屬北京市豐臺區管轄,設鄉鎮級別的宛平城地區辦事處(2020年改為宛平街道),另外還是盧溝橋文化旅遊區辦事處的駐地。[1][6]
從宛平城內出土的《武俊碑》(現存盧溝橋歷史博物館)記載:拱極城「城樓兩座,閘樓兩座,瓮城兩座,角台四座,角樓四座,中心台兩座,敵樓兩座,小敵樓兩座。共房屋十二間,馬道八道,門樓八間,城上旗杆十二根。」拱極城內置有駐軍的拱極營。[1]
拱極城因為是軍事設施,所以形制與縣城有別,且比縣城規模小,東西長640米,南北寬約320米,距離盧溝橋數百米。城牆為磚石結構,城牆基礎鋪設六層條石,上面砌磚,內部填黃土及碎石,頂上鋪面磚三層。拱極城有東門「順治門」,西門「威嚴門」,並設有城樓和瓮城。南北城牆中心設有中心台,南曰「洪武」,北曰「北極」,台上設有敵樓。拱極城的四角原來有角台,上面有角樓,下設輔房。城牆頂上四周的外側設有矮牆垛口,垛口上有望孔,下有射眼,垛口上還加有一層蓋板。拱極城沒有一般縣城的街巷、市場、鐘鼓樓等設施。城內只有一條連接東門和西門的石板路,路兩旁分設兵營、驛站等設施。直到1929年宛平縣政府遷入城內,始設有縣公署。[1]
城內現有建築有:[1]
城外現有建築有:[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