鞀(拼音:táo,注音:ㄊㄠˊ,粵拼:tou4),又作鞉、鼗,又稱鞀鼓、鼗鼓、手搖鼓、波浪鼓、博郎鼓,是傳統鼓,見於東亞文化圈、南亞文化圈部份地區、南美洲等有不同的種類、大小,其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作為一種打擊樂器。鼓的外圈有對稱的2個小鼓錘;鼓下有木柄,手左右搖擺,2個小鼓錘左右打擊鼓面發聲。一根木柱為柄,雙耳繫有繩。有單個或多個等組合。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2年5月31日) |
東亞
《廣韻》鞀大者謂之麻,小者謂之料。又小鼓著柄者。《書·益稷》下管鞀鼓。《周禮·春官·大司樂》靁鼓,靁鞀,地上之圜丘奏之。靈鼓,靈鞀,澤中之方丘奏之。路鼓,路鞀,宗廟之中奏之。又《禮·王制》天子賜伯子男樂,則以鞀將之。
單個式的鞀稱為波浪鼓或撥浪鼓,鼓面約一掌大至直徑八九寸,繩上各穿有彈丸大小木珠1顆作為鼓錘,是中國近代賣布小販的標誌,也是東亞傳統兒童玩具。
雙鼓式的鞀稱為貨郎鼓,較小的在上,較大的在下,鼓上加鐵圈,中系一個雲鑼兒,圈左右系錘兒,手搖時鑼鼓齊鳴,聲音動聽,是中國近代挑擔子賣針線的人的響器。
南亞
南亞手搖鞀由兩個人頭蓋骨黏合而成,是當地傳統宗教如印度教、苯教、藏傳佛教等的法器。
這是一篇關於樂器或樂器製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