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拓跋部,古代又稱索頭部、索虜,中國古代鮮卑的部族之一,為中部鮮卑之一,以拓跋氏為中心氏族,因此又稱拓跋鮮卑,祖庭位於大興安嶺嘎仙洞[1]。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史稱「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五胡十六國及北朝時,在華北建立代國及北魏等政權。
名稱
白鳥庫吉及伯希和認為,在古代中亞稱中國人為桃花石[2],即是古突厥語中的 Tabgach (𐱃𐰉𐰍𐰲,Tabgač)。其字源來自於拓跋部[3]。支持這個說法的,有現代學者森安孝夫等[4]。拓(tab < 原始突厥語*topra)意為"塵土或泥土";跋(-γač 由來自印歐語系的借詞*-βat演變而成,對應梵語pati)意為"主人、君主或丈夫等,有「土地擁有者/主人」的含義[5],與《魏書·序紀》中「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上古時代稱君主為後),故以為氏」的記載相符。
族源爭議
- 黃帝后裔說:《魏書‧序紀》:「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 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學術界對此說或贊成[6][7][8],或否定[9][10][11]。
- 東夷說:呂思勉認為鮮卑即古所謂析支[12],李德山由此推出鮮卑即「訾邾」又同於「邾婁」,東胡為「邾婁」的轉寫,故拓跋氏源於東夷的「邾婁」[13][14]。王鍾翰認為鮮卑源於山戎與東夷北支的白夷等[15]。
- 漢族後裔:《宋書》記載拓跋部為李陵後代[16]。
- 匈奴雜種說:《南齊書‧魏虜傳》:「魏虜,匈奴種也,姓拓跋氏」。馬長壽認為拓跋部落為匈奴與鮮卑的融合,即「鮮卑父胡母」的「匈鮮雜種」[17]。於長春等對拓跋與匈奴之間的親緣關係作了遺傳學分析,結果表明了兩者之間有較近的遺傳關係[18]。
- 東胡後裔之鮮卑說:張博泉認為拓跋鮮卑與東部鮮卑「是各自出自北狄大鮮卑與東北的戎狄,是屬於兩個不同的屬源和族源的民族」[19]。喬梁也認為拓跋鮮卑在起源之初,同退保鮮卑山的鮮卑可能並無聯繫,早期拓跋鮮卑的遺存與外貝加爾地區布爾霍圖伊文化的主體有密切關係[20]。張金龍認為拓跋鮮卑為東胡後裔,後徒居匈奴故地,在血統上有丁零和匈奴的因子[21]。
歷史

拓跋氏為東胡鮮卑的後裔,原為匈奴部落集團中的一員。在拓跋毛時,拓跋氏與三十六部結盟,統率了其餘九十大姓[22],拓跋氏成為族長,形成拓跋部,中國歷史文獻稱為索頭部。拓跋鄰時,將部族分為八部,由其兄弟分別統領。
東漢末年,檀石槐組織鮮卑部落聯盟時,拓跋部曾參與其中,陳寅恪認為可能是在拓跋鄰時代。177年,遭到漢族騎兵攻擊,檀石槐擊敗這支軍隊,但之後部落聲勢也不振,陷入紛爭。
拓跋詰汾之後,分支出禿髮氏一支[23],其子禿髮匹孤移至河西,形成河西鮮卑。258年,另一子拓跋力微南遷至盛樂(今中國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在內蒙古召集部落代表,形成強大地方勢力。隴西鮮卑的始祖乞伏氏,陳寅恪認為與拓跋部關係緊密,可能也是源出拓跋部的分支。党項中有拓跋部的分支,為其王族[24]。在唐朝時建立的西夏,其皇族可能也出身拓跋氏[25],至李元昊時,仍自稱為北魏皇族後裔[26]。根據《舊唐書》記載,吐蕃皇族源自禿髮氏,吐蕃的名稱也是來自於此[27]。
從東漢末年開始,拓跋部就是個半自治的地方政治,多半依附於中國,擔任傭兵。270年,禿髮樹機能起兵,意圖獨立建國,但遭晉軍擊敗。
310年,拓跋猗盧受封代公建立代國。376年,拓跋什翼犍時,因內亂,遭前秦攻擊,代國滅亡。386年,拓跋珪得到賀蘭部等的支持,重建代國,成為北魏的前身。
402年,原屬拓跋部之下的柔然部落,取得高車。首領社崘,自稱豆伐丘可汗,成為獨立國家。北魏與柔然間發生一連串戰爭。
414年,南涼遭乞伏熾磐擊敗,臣服於鮮卑族的西秦。
552年,柔然遭突厥擊敗,滅國。
550年,高洋建立北齊。557年,宇文泰建立北周。581年,楊堅以外戚身份取得北周政權,建立隋朝。618年,李淵建立唐朝。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認為雖然這系列國家皆不是以拓跋氏為皇族,但統治集團或與拓跋氏有通婚關係,或受拓跋氏制度影響,因此也應視為是拓跋國家的延續[28]。劉盼遂[29]與王桐齡[30]考據認為李淵家族應為拓跋氏後裔。劉盼遂之後雖取消了自己的觀點[31],但其學說仍引發學界討論。
語言
氏族
在拓跋鄰時代,以十族為血親,為宗室十姓[33]。十族間不通婚,與其他氏族互為姻親。此外,又有其他外圍氏族。在魏孝文帝時代,這些氏族都被改換成漢姓[34]。陳寅恪認為,十族中的乙旃氏與紇骨氏出自高車,十族的形成,除了血統外,也與其社會地位與政治結盟等因素有關[35]。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