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扎克·拉賓(希伯來語:יִצְחָק רַבִּין,羅馬化:yiṣ°ḥåk raḃiyn,IPA:[jitsˈχak ʁaˈbin] (ⓘ);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英文轉寫為Yitzhak Rabin,以色列政要、以色列國防軍退役陸軍中將,曾兩次出任以色列總理(1974年-1977年;1992年-1995年)。1995年在總理任內遇刺身亡。拉賓是首位出生於以色列本土的總理,第二位在任期間去世的總理(首位任內去世的總理是列維·艾希科爾)及唯一被刺殺身亡的總理。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2月6日) |
伊扎克·拉賓 יצחק רבין Yitzhak Rabin | |
---|---|
第5任以色列總理 | |
任期 1992年7月13日—1995年11月4日 | |
總統 | |
前任 | 伊扎克·沙米爾 |
繼任 | 希蒙·佩雷斯 |
任期 1974年6月3日—1977年4月22日 | |
總統 | 伊弗雷姆·卡齊爾 |
前任 | 果爾達·梅厄 |
繼任 | 希蒙·佩雷斯(代理) |
以色列國防部長 | |
任期 1992年7月13日—1995年11月4日 | |
總理 | 本人 |
前任 | 摩西·阿倫斯 |
繼任 | 希蒙·佩雷斯 |
任期 1984年9月13日—1990年3月15日 | |
總理 | |
前任 | 摩西·阿倫斯 |
繼任 | 摩西·阿倫斯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巴勒斯坦託管地耶路撒冷 | 1922年3月1日
逝世 | 1995年11月4日 以色列特拉維夫 | (73歲)
死因 | 遇刺 |
墓地 | 以色列耶路撒冷赫茨爾山 |
國籍 | 以色列 |
政黨 | 以色列工黨 |
配偶 | 莉亞·施洛斯貝格 |
兒女 | 2名子女 |
專業 | 軍官 |
宗教信仰 | 猶太教 |
簽名 |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以色列 |
服役 | 自衛軍 以色列陸軍 |
服役時間 | 1941年-1967年 |
軍銜 | 中將 |
參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敘利亞-黎巴嫩戰役 第一次中東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 |
生平
拉賓出生在巴勒斯坦耶路撒冷莎拉·澤德克醫療中心,當時巴勒斯坦還處於英國的委任統治之下。他一歲時隨家庭遷至特拉維夫,並在那裡長大。1940年拉賓以優異的成績從當地的嘉道理農業高中畢業,當時他的願望是成為一位灌溉工程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拉賓放棄了原來的志向,於1941年加入哈迦納的帕拉瑪赫部隊,並於1947年10月升任作戰參謀長。在以色列獨立戰爭中,他指揮了耶路撒冷防禦戰,並於內蓋夫與埃及人作戰。
1964年,拉賓擔任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他指揮以色列國防軍在「六日戰爭」中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以色列國防軍占領耶路撒冷古城之後,拉賓當時為第一批以國人來到古城,然後在希伯來大學的斯科普斯山山頂發表了演講。
從以色列國防軍退休之後,拉賓從軍界轉入政壇成為外交官,1968年開始擔任駐美國大使。1973年,作為工黨黨員入選以色列議會,並出任勞工部長。
1974年,他當選為工黨領袖並繼果爾達·梅厄之後成為以色列總理。
在此期間最著名的事件是「恩德培行動」。一架以色列的飛機被劫持並飛離國境,在拉賓的指揮下,以色列國防軍成功救出了飛機上的乘客。之後,他因兩起事件而辭職:1976年12月的安息日,他組織部分軍官和內閣成員迎接4架美國F-15戰機的到來,觸怒了以色列的宗教政黨;他與夫人利亞·拉賓在美國銀行的聯名帳戶事先沒有得到批准,違反了以色列法律被曝光[1]。
拉賓被迫辭職後,希蒙·佩雷斯代理總理一職,兩個月後,利庫德集團的梅納赫姆·貝京當選,接替了他的職務,這結束工黨三十年執政,利庫德集團從此在往後十五年的聯合政府佔有主導地位。拉賓此次辭職廣受好評,人們認為拉賓此舉體現了正直和責任感。
1984年至1990年間,工黨和利庫德集團共組聯合政府,拉賓作為聯合政府的國防部長期間,對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採取強硬措施,拉賓又命令軍隊殘忍鎮壓巴勒斯坦示威者。他曾有一句話如是說:「我們應敲斷他們(巴勒斯坦示威者)的手足」。
1992年,他成功地第二次當選總理,當時拉賓已經70歲,是至今以色列總理就任年紀最大者。帶領工黨再次獲聯合政府的主導權。他在奧斯陸和平協議的簽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奧斯陸協議授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權利,並承認巴勒斯坦人對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部分控制,但以色列仍然有效維持對該地區的控制。
由於在奧斯陸協議中的重要影響,拉賓與雅瑟爾·阿拉法特、希蒙·佩雷斯共同獲得了199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2][3],1995年拉賓再獲得世界和平獎最高榮譽獎的肯定[4]。奧斯陸協議使他在以色列國內的形象兩極分化,一部分人將他視為帶來和平的英雄,一部分人則視他為出賣以色列國土的叛徒,強烈反對他與被視為恐怖分子的阿拉法特進行任何政治談判[5]。
1995年11月4日,奧斯陸和平協議不久,在特拉維夫的以色列國王廣場上參加和平集會之後,一名極右翼激進猶太主義分子伊蓋爾·阿米爾用一把裝有自製達姆彈的九公釐口徑左輪手槍襲擊了他,他對着拉賓的背部開了兩槍,後拉賓在特拉維夫伊契洛夫醫院的手術台上不治身亡,享年73歲[6][7]。拉賓去世後,奧斯陸和平協議名存實亡,以巴和平無以為繼。
紀念
拉賓被刺的這一天被定為以色列的國家紀念日[8],而事發所在的廣場因此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