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或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簡稱抗大一分校抗日軍政大學的一所分校,1938年12月在陝北成立,之後馬上東遷至晉東南,1940年1月又遷至膠東

歷史

成立

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陝西延安召開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號召衝破敵人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到敵後辦學,培養幹部開展敵後游擊戰,發展和建設抗日根據地。會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就在敵後開辦抗日軍政大學分校問題與晉東南八路軍總部領導人磋商,朱德彭德懷左權復同意抗大到晉東南成立分校[1]。抗日軍政大學按照中央命令,將駐甘肅慶陽的抗大第五大隊和駐陝西洛川的抗大第六大隊全部,駐延安的抗大第一、第三、第四大隊的一部分,陝北公學旬邑分校的大部分,以及西北抗日青年訓練班的一部分,編成一分校,共計3000餘人,並要求所有人員在1938年12月中下旬到甘泉一帶集中,編隊、動員後東遷晉東南[1][2][3]。1938年12月13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任命何長工為抗大一分校校長,周純全為副校長。1938年12月22日,抗大第五、六大隊到達甘泉並舉行東遷動員大會,抗大總校副校長羅瑞卿在會上宣讀中央軍委的任命,並宣布總校任命韋國清為訓練部部長、黃歐東為政治部主任,同時決定成立第一分校黨務委員會,黃歐東任書記,何長工、周純全、韋國清、劉浩天任委員[1]。1938年12月25日,抗大一分校在陝西省延長縣舉行成立暨東遷大會[4][5]

晉東南時期

經過一周的整編,抗大一分校於1939年1月3日出發,由延水關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永和關,經永和石樓等縣於1月8日抵達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後由115師陳士榘支隊掩護通過敵人的同蒲鐵路封鎖線,翻過綿山,經沁源縣沁縣襄垣縣夏店於1月21日到達距離八路軍總部僅10餘里路的屯留縣故縣鎮(今長治市潞州區黃碾鎮故縣村)一帶,對外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部隨營學校」。1939年1月25日,該校全體學員在故縣二仙廟前舉行東遷勝利大會,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和副參謀長左權曾參加大會並講話。1939年2月23日,該校舉行第一期學員開學典禮,當時學校設校部、訓練部、政治部,中層設處、科、室,學員有3237人,被編為7個教學營,29個學員隊。1939年5月,該校奉八路軍總部指示增設學員支隊建制,設3個支隊。由於學校與八路軍總部駐地相距很近,1939年4月至6月間,八路軍總部的朱德、彭德懷、左權、傅鍾陸定一中共北方局楊尚昆朱瑞等領導人都曾到學校作報告或講課[1]

1939年7月初,侵華日軍出動5萬兵力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一分校按照八路軍總部命令從上黨太行山南部的壺關平順長治陵川一帶轉移。該校抵達太行山南部後,不僅堅持教學訓練,還抽人組成戰地工作團,組織當地群眾建設民主政權,並組織武工隊到敵占區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游擊小組或抗日自衛隊襲擾敵人。7月中旬,該校按八路軍總部決定對外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直屬第三縱隊」,又稱「太南遊擊司令部」,由何長工兼司令員,總部鋤奸部部長楊奇任政治委員。8月上旬,日軍對晉東南根據地發動的「九路圍攻」宣告破產,該校辦學環境逐步穩定,進駐壺關縣神郊村一帶,因學校基層管理幹部不足,開辦第二期區隊長訓練班,學員在11月份結業後全部留校工作。9月18日,該校的第一期學員畢業,在壺關縣神郊大廟舉行畢業典禮[1][4][6]。1939年11月上旬,該校按中央軍委命令又從晉東南出發,東遷往山東抗日根據地,何長工奉命率領1300餘名教職工和學員留在組成留守大隊,在駐地做好迎接總校遷址晉東南的各項準備工作。1940年3月1日,留守大隊與總校會合[4]

山東時期

1939年11月15日,該校東進隊伍從駐地神郊出發,代號「八路軍挺進縱隊」,校長改為周純全,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為李培南,副校長兼訓練部長為韋國清,訓練部長為袁也烈。東遷的1000餘人編成3個行軍大隊,全體女性幹部學員與文工團合編為宣傳大隊隨校行動[1]。經過4天行軍後到抵達山西省黎城縣西井鎮集結休整,11月25日離開西井繼續東進,順李公道出山西進冀南。11月30日,在一二九師掩護下於邢臺南沙河一帶穿越平漢鐵路封鎖線。12月3日,到冀南軍區駐地曲周,受到軍區司令員宋任窮、副司令員王宏坤迎接。幾日後繼續東進至魯西軍區,12月12日進入泰西地區。12月31日午夜,在山東縱隊第六支隊掩護下,在大汶口南側的南驛車站附近穿過津浦路封鎖線。1940年1月3日,該校東進隊伍抵達蒙陰縣垛莊「燕翼堂」[7]

1940年1月5日,該校抵達東遷目的地山東省沂蒙山區沂水縣孫祖鄉東高莊、張莊一帶。1月12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第一縱隊山東縱隊在東高莊召開歡迎會,分局書記朱瑞、一縱司令員徐向前參會並講話。抗大一分校對外稱「八路軍第八支隊」,由一縱領導。1940年2月,該校開始招收第三期學員,由山東各部隊選送,共招2670名。1940年2月,八路軍第一縱隊隨營學校山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撤銷,編為該校第五大隊。3月初,舉行第三期開學典禮,徐向前到會並講話。3月16日,該校參加孫祖戰鬥,奉命配合作戰。1940年4月,該校第一大隊在膠東同八路軍膠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合併組成抗大一分校膠東支校。1941年1月初,第四期學員入學,共計2524名,至八九月間畢業。1941年冬,侵華日軍對沂蒙山區進行「掃蕩」,該校按山東軍區要求,在東西夢山一帶活動,負責內線戰鬥。11月30日,日軍大規模合圍大青山,該校組織力量主動承擔掩護領導機關突圍任務,最終以極大的犧牲掩護部隊成功突圍[1]

1942年初,該校招收第五期。1942年6月,第六期在濱海區莒縣鄭家相邸村開學[6]。1943年3月,經山東軍區決定,抗大一分校縮編改稱山東軍區教導第一團,對外繼續保留抗大一分校番號。該校直屬機構改設參教處、政治處、供給衛生處,孫繼先任教育長。9月,梁必業任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1944年3月,第六期學員畢業。1944年6月,學校領導調整,曾國華任校長,孫繼先任副校長,李梓斌任教育長。6月,第七期開學。該校各個學員隊中一隊、二隊為軍事隊,三隊為政治隊,四隊為文化隊,另有一個由團級以上幹部組成的上干隊。1944年8月,山東分局決定由分局城工部和抗大一分校合辦一期城市青年隊,城工部負責學員對象的審查、選調和畢業分配,一分校負責訓練[1]。1945年4月2日,該校在費縣縣城舉行第八學期開學典禮,為一分校首次在縣城舉行的開學典禮,時任校長曾國華,政委梁必業。此時有6個學員隊,並繼續開辦上干隊,其後6個學員隊被擴編為3個大隊,城青隊繼續開辦,共計1200多人。第一大隊包括4個連排幹部隊;第二大隊有2個工農幹部隊和2個膠東知識青年隊,工農幹部隊學員多為以學文化為主的班排幹部和老戰士;特科大隊有迫擊炮重機槍工兵等3個隊[6]。1945年11月,教導第一團除留下部分幹部籌建山東軍區教導大隊外,其餘幹部、學員由參教處長邸懷珍、政治處代主任徐洪才率領由費縣啟程開赴中國東北,回歸抗大總校建制。1946年2月,被編為東北軍政大學第三支隊[8]

下屬支校

1940年2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決定,把115師教導大隊歸屬抗大一分校兼管,稱抗大一分校第一支校,仍屬115師建制。該支校曾在1940年2月參加攻打白彥鎮據點,1940年夏在費縣崮口一帶對抗敵軍「掃蕩」,12月底在銅石附近抗擊日軍進攻。1941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51軍侵占115師的大爐根據地,學校配合參戰。同年6月,學校轉移到濱海地區;8月,參加與山東第十六區保安三旅第二團的馬莊戰鬥,殲滅國軍梁鍾亭部[9];11月,參加掩護山東軍區機關轉移的戰鬥。1942年2月,第一支校奉命精簡為抗大一分校第一大隊[10]

1940年2月,魯西軍政幹部學校改稱抗大一分校第二支校。該校組建於1939年夏,何德全兼任校長,朱子偉任教育長,孫厚甫任訓練處長,趙鳳歧任政治處主任,解長林任副主任兼黨總支書記。1941年6月,魯西軍區冀魯豫軍區合併,第二支校轉隸冀魯豫軍區,第二支校校長即由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兼任。1942年2月,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鄭思群到校任政治處主任,後升任政治委員。8月,潘焱被調到學校任教育長。1942年8月,冀魯豫軍區在河南省濮陽縣琉璃井村創辦抗大第一分校附屬陸軍中學,楊得志兼任校長,鄭思群任政治委員,學員600餘人[8]。1944年春,第二支校學員中隊隨全黨整風運動改為整風隊,進行整風學習。同年5月,冀魯豫平原分局黨校在河南林縣成立,6月,學校部分幹部前往林縣黨校學習,其他幹部、學員則被分配工作[10]

1940年2月,抗大一分校第一大隊由大隊長賈若瑜、政治委員廖海光率領從沂蒙山區出發,經魯中前去膠東,由山東縱隊第三支隊九團團長趙寄舟帶隊護送。1940年4月23日,第一大隊到達膠東抗日根據地與山東縱隊第五支隊會合。5月1日,第一大隊在掖縣三元村同膠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宣布合編組成抗大一分校第三校。6月1日,第三校正式成立開學,又稱膠東支校、膠東抗大,五支隊政委高錦純任校長,賈若瑜任副校長,廖海光任政治委員[11]。1941年3月,膠東支校遷入牙山抗日根據地。1941年6月,聶鳳智任校長,廖永光任政委,黃經琛任教育長,1941年秋,轄三個營共600多學員。1943年3月,膠東支校改稱山東軍區教導第二團,團長賈若瑜、聶鳳智蔡正國裴宗澄,政治委員廖海光、劉浩天嚴政。1943年5月時蔡正國任團長,劉浩天任政委,學員共約千人,組成3個營9個隊。1947年2月,教導第二團改稱華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10]

舊址

1977年12月23日,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孫祖鄉東高莊的抗大一分校舊址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2]

2004年6月10日,八路軍總部辦事處故縣舊址為公布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3],該舊址也是抗大一分校在故縣時期的重要活動場所,遲浩田曾為其題詞「抗大一分校舊址」。2015年12月12日,故縣村紅色抗戰紀念館布展結束,展示由大量抗大一分校在故縣時期的文物及照片[5]

2011年5月20日,位於山東省煙臺市棲霞市桃村鎮荊子埠村的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舊址被公布為煙臺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範圍為東自建築外牆向東5米,南至村路,西自建築外牆向西1米,北自建築外牆向北3米[14]

2016年6月6日,抗大一分校北崗舊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該舊址位於長治市屯留縣漁澤鎮北崗村,主要包括抗大一分校直屬隊舊址、抗大一分校直屬隊女生隊舊址、抗大一分校特科營營部舊址,占地面積約5347平方米[15][16]

2018年,中共棲霞市委、市政府開始着手以膠東抗大舊址牟氏莊園[17]的南忠來和師古堂兩個院落籌建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2019年8月29日,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18]

2019年4月,壺關神郊真澤宮被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月1日,壺關縣舉行抗大一分校壺關神郊真澤宮舊址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儀式[19]

其他相關

1941年3月,中共魯中五地委莒日臨贛四縣聯合辦事處在抗大一分校的直接幫助下在莒南縣創辦濱海中學,1945年8月改名為濱海建國學院,為現臨沂大學的前身[20]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