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義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弘義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西側,坐西朝東,與體仁閣相對立。弘義閣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為「武樓」,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武成閣」,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改稱「弘義閣」。洪武朝,相對文樓作為皇帝大婚儀式、皇太子納妃儀、萬壽節賜宴的地方,武樓則作為公主出嫁的典禮所在。弘義閣在明朝的用途無線索可尋;清朝,弘義閣兩廡是內務府廣儲司六庫[2],貯存金、銀、制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等。皇帝、皇后筵宴用的金銀器皿由銀庫預備,用畢仍交還該庫收存。[1][3]
1919年和1921年,古物陳列所先後進行了體仁閣、弘義閣的加固維修工程,但因所用支頂的木柱過細而遭承重梁壓彎,1953年又進行翻修。[4]2005年,經過再度修繕的弘義閣重新向觀眾開放,閣內舉辦「金聲玉振壯麗典雅———皇朝禮樂展」,作為故宮博物院的常設展覽之一。這是故宮博物院自建院以來首次向觀眾展示清朝宮廷音樂典制樂器。展覽展出了清朝宮廷元旦、冬至、萬壽節三大節慶以及國家典禮中的中和韶樂樂隊、丹陛大樂樂隊的樂器,完全依照當時的陣型進行復原陳列。[5][6]通過採集特磬、編鐘、編磬、方響等清宮舊藏典制樂器的音色,再根據乾隆朝《御製律呂正義後編》中的樂譜及歌詞,進行MIDI(數字音頻合成)製作,復原了中和韶樂《元平之章》、丹陛大樂《慶平之章》、鐃歌大樂《壯軍容》、蒙古樂《合歡曲》、具有滿族風格的宴饗樂《慶隆舞樂》等七首代表性宮廷樂曲,在展廳內循環播放。展覽還用圖文並茂的展板介紹了清宮音樂,指出了清朝皇帝對傳統禮樂觀念的推崇,及清朝宮廷音樂機構的組成和沿革、樂舞生服飾及演樂情況等等。[7]2011年4月底,故宮博物院因為內部調修,將弘義閣展廳(皇朝禮樂展)、乾清宮西廡展廳(清代萬壽慶典展)暫停對外開放,恢復開放時間將另行公告。[8][9]
2005年起,故宮博物院在弘義閣迤南西廡舉辦「清宮武備兵器展」,作為故宮博物院的常設展覽之一。本展覽共展出文物70多件,包括盔甲、馬鞭、馬鞍、弓箭、櫜鞬(撒袋)、阿虎槍、鹿哨、刀劍、火槍、火炮、馬步槍等等。這些文物僅是清朝軍器裝備中的一小部分。展覽主題有:[10]
現存的弘義閣是明朝天啟七年再建,保留了明朝天啟七年的建築遺構。[3]弘義閣、體仁閣作為太和殿的陪襯建築,左右對稱,建築形式完全一樣。清朝乾隆時期,體仁閣遭火災焚毀,此後便仿照弘義閣重建。由於這兩閣處在太和殿的東、西兩廂,形制上要分主從,以太和殿為主,但又不可相差懸殊而影響和諧之美,故建成樓閣,兩層之間設有腰檐,出平座,屋頂採用單檐廡殿頂,這種做法令建築高度達23.8米,相當於太和殿高度的7/10,又高於相鄰的廡房,所以既沒有逾越建築等級,又避免了兩廂過於渺小,還使建築空間顯得生動。[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