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建國大業

2009年中國大陸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国大业
Remove ads

建國大業》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國歷史電影,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片,由韓三平黃建新擔任總製片人並聯合導演,韓三平擔任出品人,眾多一線明星友情客串零片酬出演。該片於2009年2月初開拍,2月12日正式舉行開機儀式[1],歷經四個多月拍攝後於6月殺青[2],同年9月16日下午2點在中國大陸上映[3]

事实速览 建國大業The Founding of a Republic, 基本資料 ...

影片講述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線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籌備,描寫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影片同時再現毛澤東蔣中正宋慶齡周恩來蔣經國李宗仁李濟深張瀾宋美齡蔡廷鍇馮玉祥等眾多歷史人物。

中國電影集團於2010年開拍該片的前傳《建黨偉業》,2011年6月正式公映[4]

Remove ads

出品公司

演員陣容

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籍的演員在其名字後以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旗幟表明。

主要演員

按官方全明星海報中列出的「主演」名單從左到右順序排列

客串演員

按官方全明星海報中「友情演出」列出名單為準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方面人物

更多信息 演員, 扮演角色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方面人物

更多信息 演員, 扮演角色 ...
Remove ads

民主黨派方面人物

更多信息 演員, 扮演角色 ...

其他國家政治人物

更多信息 演員, 扮演角色 ...

其他社會知名人物

更多信息 演員, 扮演角色 ...

無名、虛構人物

更多信息 演員, 扮演角色 ...
Remove ads

後期製作時戲份被全部刪剪演員

按官方全明星海報中「特別感謝」列出名單為準

更多信息 演員, 扮演角色 ...

評價

正面評價

  • 《建國大業》公映三天後票房就已突破億元大關。新華網一篇評論認為,講政治和賺鈔票在這部片子身上實現了理想的結合。[7]
  • 《紐約時報(國際版)》評論認為,這部電影擺脫了對蔣介石的醜化,較能符合當時蔣介石在抗戰後人格的形象。[8]
  • 新聞晨報》指出,「《建國大業》的發行和宣傳又有市場化運作,因為有明星的號召力,加之宣傳到位,所以拷貝投放數量史無前例,志在必得要創中國影史上的國產片票房新紀錄」。[9]
  • 南方都市報》認為,該部電影對於不同的年齡層已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在較為長輩的階層看重的是歷史情節,而年輕階層則較為看重電影內的眾多明星,並稱為「數星星」。[10]

負面評價

  • 這部片子被批評只道出了中共部分的觀點而非全面客觀觀點。比如有觀點認為陳紹寬並不是在重慶會談上決定辭職,而是戰後跟蔣中正要求建立航母艦隊,然而蔣介石並沒有同意,反而將資源拿去打內戰,憤而離職的,也有說法為陳紹寬遭免職。在雙十協定上,並非只是蔣中正單方面撕毀,而是在會議前後毛澤東就指派共軍開始大肆擴張,於1945年9月先發動上黨戰役成為雙十協定的談判條件,而在會議後繼續發動攻勢,截至1945年底還發動津浦戰役平綏戰役平漢戰役山海關戰役阻止國軍接收受降地區,並拒絕參與國民大會;蔣中正亦開始進行剿共,雙方指責對方撕毀雙十協定[12][13]
  • 蘋果日報》報導,在鐵血網上,出現了一篇名為《建國大業的政治立場》的文章,質疑影片實際是一部反共電影。作者「雨夾雪」認為本片矮化共產黨,毛澤東在影片中看起來像土匪,而蔣中正看起來像末路英雄。他呼籲左派人士起來一同要求禁演本片,並且應該禁演其它同對中共形象不利的片子[14]
  • 美國之音報道稱,雖然《建國大業》票房很高,但其中也不乏組織觀看而來的。一些單位發出通知,要求組織幹部群眾認真觀看此片。四川威遠縣委甚至要求觀影面必須達到80%以上,並需將觀影人數上報縣委。此次觀影活動還被納入本年度各單位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考核內容之一。[15]
  • 美國之音還稱有觀眾認為,影片對毛澤東的描寫有許多不符史實之處,還是「高大全」、「大樹特樹」那一套。更有人提出那些參加新政協的數百位代表或是開國大老沒有多少是壽終正寢的質疑(比如編義勇軍進行曲作詞家田漢及開國將領彭德懷),並質問導演能否回答這個問題。[15]
  • 央視等媒體稱讚該片對時代背景及服飾相當考究[16][17]。但仍有疏漏,如劇中許多將領所配戴之勳表雜亂無章,甚至有用解放軍07式級別資歷章充數;蔣中正所配戴之青天白日勳章為1958年中華民國政府所頒佈之金甌甲種獎章等。

演員國籍引發爭議

該片演員構成頗受指摘,原因正是一部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致敬的影片,其主演竟充斥着拿着外國綠卡或國籍的人。影片製作完成前的2009年8月前後,網上盛傳了一份《建國大業》中外籍和港籍演員名單,其中列出了21名參演的外籍演員,韓寒曾在其博客中轉載了名單一份20多人的名單[18]。片中明星的外國國籍和移民身份同影片的政治性是否和諧引起議論,如美國之音和博訊網等媒體報道歸納了這些網絡上的言論。但事後查證的是,這份名單中列出的21名演員中只有9名實際參與了《建國大業》拍攝製作,而其中包括了2名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演員;且名單中至少有15人的外籍身份並沒有得到證實,而一些當事人如許晴,陳凱歌等還出面否認已加入外國籍。[19]例如一位署名「水晶」的作者日前在新浪網上說,《建國大業》的電影工程,怎麼竟然由美、加、日、德等眾多「外國人」為主承攬?作者表示,這種情況着實會讓自尊比命更重要的國人感到「尷尬和難堪」。對此,北京電影學院資深教授黃式憲說,這是一種狹隘民族主義的觀點。他說:「我認為,這是目前一種民眾裡面民族主義狹隘情緒的反應。一些中國人取得美國國籍回來拍這部片子,角色合適不合適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他的國籍。這是一個藝術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史蒂夫·佛爾也持類似觀點,他說:「娛樂產業正在成為全世界各國公民共同的工作領地,換句話說,這些世界公民就住在飛機場,他們家可以是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個機場。」他說,在現代社會裡,電影演員的國籍與演技正在變得越來越不相干,國籍在中國電影業中也面臨這種趨勢。就中國電影製作而言,現在有關中國題材的電影,正在呈現所謂「泛中國化」趨勢,演中國題材的演員會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

也有觀點認為,建國大業所描寫的是國共內戰的黨派狹隘鬥爭史,批評狹隘民族主義的外籍演員去表演描寫狹隘的階級黨派鬥爭的影片是自相矛盾的。[20]

解釋和澄清

2009年8月18日《廣州日報》在談及片中21位演員的國籍問題引發網友爭議時,現為美國國籍的演員鄔君梅說:「國籍、護照都只是一個符號,『我是中國人』這個事實是永遠改變不了的。」「我出生的時候是中國人,現在是中國人,到死我還是一個中國人,這是不會隨着我的國籍問題而改變的。」鄔君梅的言語遭到一些網民炮轟,被駁國籍護照只是一個符號,為何必要殫精竭慮去更改等。而針對網絡盛傳許晴為日籍,廣電總局出面證實許晴已加入日籍的傳聞是謠言。[21]

2009年9月18日,廣電總局針對四名律師「申請公開《建國大業》演員國籍」的請求,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作出了答覆並通報了《建國大業》影片主創者國籍情況,主要演員均為中國國籍,其他演員為客串演員,大部分屬於中國國籍,符合《聘用境外主創人員參與攝製國產電影片管理規定》中國產影片主要演員中境外人員不得超過三分之一的規定。[22]

獎項

更多信息 獲獎與提名, 評獎名稱 ...

各地電影分級

更多信息 國家/地區, 級別 ...

穿幫和花絮

影片中播放1949年3月25日,西苑機場閱兵式的時候,背景出現大量的「八一」軍旗,而事實上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是在1949年6月頒布命令,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樣式為:旗幅為紅地,長方形,橫豎為5∶4,靠旗杆上方綴金黃色五角星和「八一」兩字,故簡稱「八一」軍旗。

建國大業諧音為「見過大爺」,這一名稱在網絡上廣為流傳[23]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