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缅甸地理与文化分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乾旱區[1][2](英語:Dry Zone),或乾燥區,是英語對上緬甸半乾旱氣候區域的稱呼[3],緬甸語中近似的概念為「上游」(緬甸語:အညာ,羅馬化:anya),大致涵蓋緬甸馬圭省、曼德勒省、實皆省轄地。乾旱區是緬族的聚居地,是緬族傳統的權力中心,亦是全緬甸的人口中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此。乾旱區因雨量相對較少而得名,這裡由於阿拉干山脈阻隔,從而免於印度洋季風的吹拂。再加上人為因素,乾旱區因而存在顯著的旱災和森林過度砍伐問題。
乾旱區內各地的氣候類型為半乾旱氣候到半濕潤氣候過渡,由於南方阿拉干山脈和東方勃固山脈阻隔季風[4],因而雨量較少,在南亞季風季和雨季期間經常出現乾旱[5]。
乾旱區是緬甸的農業中心,涵蓋了全緬甸三分之二的耕地,糧產則占35%[6],亦有大量畜牧業用地。農業較依賴灌溉系統。然而,乾旱區總體上仍較為貧困。2021年以來,受政治局勢不安、氣候變暖和冠狀病毒大流行影響,乾旱區的農業收成連年減少,還出現大規模的人口外逃[7]。世界糧食計劃署2014年的調查顯示,乾旱區27%的兒童存在長期營養不良[8]。
乾旱區是緬甸歷史上眾多政權的核心地帶,是緬族的人口中心,因此乾旱區又稱緬族中心地帶(Bamar heartland)[9][10]。蒲甘王朝[11]、阿瓦王朝[12]、貢榜王朝[9]皆是以乾旱區為權力中心。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南移至下緬甸的仰光。2005年,緬甸軍政府向北遷都至旱區和下緬甸之間的貿易城鎮內比都,從而更靠近旱區。奈溫一度試圖將乾旱區的一部分緬族人口強制遷往東方的撣邦,未果[13]。
由於遠離民族紛爭,乾旱區長期未受當代緬甸民族衝突影響。然而自2021年緬甸內戰爆發以來,乾旱區成為主要戰區,緬甸國防軍以及驃紹梯民兵等親軍政府組織在此和反軍政府的人民防衛軍交火[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