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下轄的一個類似縣級單位[1],其與福建常山華僑農場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常山華僑農場是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全福建省最大的華僑農場。[2]

Quick Facts 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國家 ...
Close

歷史

常山原名為雙山。1952年初冬,福建省僑委領導王漢傑接受省政府分派的任務,選中雙山作為安置海外貧難僑的農場。1952年12月25日,從新加坡、馬來西亞回國的難僑147人進場。1953年1月1日,「福建省歸國華僑常山[註 1]集體農場」正式成立。2月至4月,接納兩批歸國難僑共350人。1959年1月,農場轉為全民所有制,定場名為「國營福建省雲霄常山華僑農場」(下簡稱「常山」)。[3]

1959年,為了妥善安置華僑,華僑事務委員會決定擴建華僑農場。1959年1月,雙山、吉仔併入常山。1960年下半年,柘林、下雲、深壠、三腳寮、新寮併入常山。1960年從3月份起至1961年春,常山開始大批接僑,先後安置印尼歸僑三批共3801人。1963年10月,安置集美歸僑學生108人。1966年8月15日,官洋、埔徑、坪嶺、白竹、口內寮併入常山。1977年秋,由於越南當局開始大規模驅趕華僑。常山開始安置印支難民。1978年5月19日,第一批印支難民約200人到常山;5月21日,第二批印支難民394人到常山;至1979年3月,農場共接待安置印支難僑四批共268戶1359人;至1988年,常山印支難民總數1416人。[3]

1997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給予省級開發區的優惠政策,中共漳州市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委員會和漳州市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掛牌成立。1998年10月19日,常山華僑農場正式由福建省僑務辦公室下放漳州市人民政府管理,保留「常山華僑農場」牌子,實行開發區、農場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仍為正處級,為市政府派出機構,賦予縣級部分行政、經濟管理職能。1999年7月1日,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正式揭牌成立。[3]

行政區劃

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下轄以下地區:[4]

白竹村、​觀陽村、​埔徑村、​坪嶺村、​常山管區生活區、​梧園管區生活區、​溪墘管區生活區、​大水掘管區生活區、​雙山管區生活區、​吉仔管區生活區、​海峰管區生活區、​新寮管區生活區、​下雲管區生活區、​東升管區生活區和柘林管區生活區。

地理經濟

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南部,西南面與詔安縣接壤,東、南、北面與雲霄縣毗鄰。常山地形狹長,東西最大距離19.8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4公里,土地面積1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萬人。廈深高鐵、瀋海高速、324國道貫經過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2]常山現有土地面積115平方公里,其中國有土地64平方公里,山地11.7萬畝,林地10.11萬畝,耕地0.47萬畝,茶果園3.18萬畝。常山森林資源豐富,擁有80多平方公里的生態林地,森林覆蓋率達72.72%。常山氣候溫和,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年平均溫度為21.5℃,相對濕度78%,年無霜日360天以上。[3]

2012年,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5.98億元人民幣。[5]

註解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