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政風格(法語:Style Empire;英語:Empire style),又譯帝國風格、帝政式,指的是一種是19世紀早期的建築、家具、裝飾藝術和視覺藝術的設計風格,大量使用白色和金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世歐美人的審美。該風格上接新古典主義,下啟新藝術風格。
此條目可參照法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3年3月11日) |
特點
帝政風格最先出現於法國領事館的改裝中,並且隨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擴張在1800年~1815年間擴展至歐洲和美國。它的出現和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崛起緊密相連,拿破崙為了和之前的波旁王朝的藝術劃清界限,因此命令當時的法國建築家們發明一種全新的藝術風格,用來美化拿破崙的個人魅力,以及提振法國人的愛國主義。
在這之前法國流行的藝術叫「木板風格」,屬於洛可可藝術和新古典主義藝術之間的過渡階段,在法王路易十六後期較為常用,以樸素簡約的木製家具為主。而新的帝國風格則全面回歸到「炫富」的理念上,但比起巴洛克藝術,更少的用金色,而更多的用白色。在某種程度上,帝政風格是揉合了奧地利比德邁風格、美國聯邦風格和英國攝政風格的優點[1]。
作為一種「因政治需要」而被創造出來的藝術,它和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有著緊密的連接。拿破崙一世想效倣古羅馬帝國,建立起一個不受基督教思想影響的理性歐洲。一開始的帝政風格在室內裝飾、家具、瓷器、時鐘、服裝等小型物件中出現,但隨著法國政府的稅收增加,大部份公共建築上也出現了這種風格。
儘管帝政風格在法國內部的流行時間較短,只有流行到1820年代的後期,但因為它造型的簡單華麗、名字響亮,所以跨越了法國的國界線,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日本等地區引起跟風之潮。直到20世紀末期,位於南美洲的獨裁國家們也還在大量建造著帝政風格的建築。
歷史
前一時期的木板風格,旨在簡單、優雅的「喚起古羅馬共和國的美德」,反對洛可可的過度裝飾:
羅馬共和時期那堅忍的美德應該作為我們藝術的標準,更可以作為一個政治家清廉、高道德的基礎。法國的市民們應該將自己視為古代英雄,將自己的孩子們以古羅馬將軍的名字來命名,並真的以身作則。法國大革命和屋大維有很多類似之處,古老的美德儀式正在法國重新上演。甚至,元老院或委員會坐的椅子也是嚴格按照古羅馬的風格進行設計的,和真正的古董一樣惟妙惟肖......事實上,這就是新古典主義流行的開始[2]。
帝國風格「轉向了羅馬帝國的華麗富裕。多立克式的節制嚴肅被科林斯式的豐富和輝煌所取代」[3]。
兩位法國建築師Charles Percier和Pierre Fontaine共同創造了法國的帝國風格。兩人都曾在意大利的羅馬城學習,並在1790年代成為巴黎的知名家具設計師。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收到了拿破崙的邀請,被要求和法國大革命的其他政治家合作,創造新的藝術風格[4]。
帝國風格的建築並不是按照憑空的想象而來,而是嚴格考據了羅馬帝國的建築元素、比例、配色以及裝飾物,並刻意剔除歐洲中世紀的特點而成。一般來說,帝政風格最喜歡從古羅馬時代的古董中汲取靈感,從18世紀開始,這種考據學式的風潮就逐漸興起。與同一時期的洛可可風格相比,無論是路易十六還是法國督政府都喜歡把曲線扳直,甚至只用直線條、簡單幾何的設計。帝政風格強烈影響了當代美國的聯邦風格,例如美國國會大廈的設計,兩者都是簡單明了、一望便知,僅僅透過架構比例顯示出建築之美。美國的藝術教科書中甚至說,這是屬於人民群眾的風格,不浮誇,冷靜又均衡。帝政風格在19世紀被認為是一種俱有「解放」和「開明」思想的建築,和其它的舊建築完全不同,就像拿破崙用他的《拿破崙法典》解放了歐洲人民,公開宣揚人人平等一樣。
帝國風格因為拿破崙皇帝親自推廣Percier和Fontaine的作品而快速達到流行。這兩位設計師不僅自己設計,還把他們汲取靈感的方法免費告訴其他藝術家,他們的設計元素其實是從模倣輝煌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帝國的符號,並將這些符號加入現代歐洲的家具之中。在這個風格內,建築通常需要有簡單的木框架、石柱子和箱形結構組成,可以使用從殖民地進口而來的的昂貴桃花木,也可以使用烏木。如果經濟拮据,採用歐洲本地的普通木頭也行。從細節來看,喜歡在在家具的支架、尖角上鍍金或青銅,展示了簡單卻高超的工藝水平。
在拿破崙戰敗後,帝政風格並沒有消失。當時與拿破崙作戰的一名叫Bernadotte的德意志人將軍,他後來成為了瑞典和挪威的國王Karl Johan,他就非常喜歡帶帝政風格,並將這種風格引入了瑞典。在北歐,帝政風格不叫帝政風格,而是以他自己的名字Karl Johan風格(卡爾約翰風格)命名。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風格已經在大部份歐洲國家中其實已經退流行了,但卡爾約翰風格依然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高檔建築形式中的主流。這也有其現實原因,法國用大量帝政風格的青銅器、家具、水晶吊燈代替真正的戰爭賠款,償還了對瑞典的大部份債務,這些大量流入的法國讓帝政風格在上流社會流行了起來。
既使拿破崙倒台了許久,帝國風格也依然在日後幾十年裡受到歐洲各國的青睞,只是根據每個國家的審美做了一些小調整。帝國風格在19世紀下半葉在法國經歷了第一次復興,全世界的在20世紀初和1980年代的室內裝潢領域第二次復興。使
用帝政風格最多的國家並不是身為發源地的法國,而是意大利。一部份原因是意大利的前身就是羅馬帝國,讓意大利人可以名正言順的使用;另一部份原因是意大利在1870年意大利統一後急需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築樣式,帝政風格本身政治性就強,所以被大量採用。馬里奧普拉茲在她生涯的後期直接將帝政風格稱為「意大利帝國風格」,因為當時的法國已經流行起別的風格了。除了法國和意大利,英國、奧地利和美國都發展出了有自己濃厚特色的帝國風格,帝國風格也進一步分化為埃及復興風格、希臘復興風格、比德邁爾風格、攝政風格和美國聯邦晚期風格。
俄羅斯和芬蘭在19世紀也在公共領域大量使用帝國風格。在俄羅斯,為慶祝戰勝拿破崙而豎立了好幾座紀念性質的建築,例如俄羅斯海軍部、喀山大教堂、亞歷山大紀念柱和納爾瓦拱門,它們全部是帝政風格加上俄羅斯的傳統裝飾。當時的芬蘭由於是俄羅斯旗下的一個省份,所以也相應的接受了這個風格。最後,20世紀蘇聯的斯大林式建築,因為蘇聯這個國家的強權性質,以及斯大林個人喜歡在現代主義的建築加入新古典主義的元素,故那些按照斯大林的審美來造的建築也可被稱為「斯大林帝國風格」。
受帝政風格所影響的代表性物件
-
巴黎凱旋門杜卡魯塞爾的細節,有一對帶翅膀的勝利
-
一對獅身人面像,它們之間有一個雙耳細頸瓶,周圍環繞著古羅馬的簡單紋樣
-
埃及風格的「硬幣櫃」,帶有白色象牙和木頭製的紋理,以及帶翼的太陽
-
用各種棕櫚葉子作裝飾的椅子
-
一張桌子,上面有三隻帶翅膀的獅子和一個帶棕櫚葉的小長楣
-
鐘; 1807-1810年;火鍍金青銅、熏黑青銅、琺瑯金屬(錶盤)、藍鋼(指針);現藏於史密森尼設計博物館(紐約市)
-
兩個燭台之間的中心裝飾品;大約1810年;可能是鍍金青銅;葡萄牙里斯本
-
一對帶有Winged Victories圖案的燭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市)
風潮內的藝術家
帝政風格的最重要諦造者是夏爾·佩西耶[1764-1838]和皮埃爾·方丹[1762-1853],他們都是法蘭西學院的學生,沉迷於古典主義,經大衛引薦後成為拿破崙的官方設計師。1801年,佩西耶和方丹將他們的設計編輯成《室內裝飾匯編》出版,1812年又出版增訂本。該書是拿破崙時期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手冊類書籍,促進了帝政風格的傳播。[17]
佩西耶和方丹的代表作有於1801年為拿破崙的妻子約瑟芬[1763-1814]重新裝修她的鄉村宅邸馬爾梅松城堡;1806年為拿破崙設計的騎兵競技場凱旋門[Arc du Carrousel],即小凱旋門,它以古羅馬塞維魯凱旋門為範本。當時的另一位官方設計師沙爾格蘭[Jean–François–Thérèse Chalgrin,1793-1811]則設計了大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風潮結束後對他國的影響
帝政風格隨着拿破崙的軍事征服,也被帶到歐美各地,並獲得了面貌各異的發展。帝政風格在意大利持續的時間比其他地區更持久,原因可能在於一方面這種風格易於聯繫起古羅馬帝國的榮耀,另一方面意大利在1870年獲得國家統一之後需要一種象徵性的國家風格。英國的攝政風格,它與法國的帝政風格在時間上有相重疊處,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後者的影響。
資料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