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帛尸梨蜜多羅(Śrīmitra),漢名「吉友」,帛(或作白)是龜茲國王室的姓氏,西域人。圓寂於東晉咸康年間(公元343年),終年八十餘歲。

帛尸梨蜜多羅本是龜茲國太子,而遜讓國位給弟弟,行事作風頗似春秋時期吳國的「太伯讓弟」。讓位後,領悟佛教義理,出家為沙門。其人天資高朗,風神超邁。由於善持呪術,皆能靈驗,並教授弟子高聲進行梵唄,時人稱之為「高座法師」[1]。於東晉元帝時,譯出《大孔雀王神呪》等,可視為密教典籍進入中國的開始[2]

生平經歷

西晉永嘉年間,來到中國,適逢中原紛亂,戰事頻仍,於是渡江南下,來到建康,住於建初寺。後來與王公大臣們交遊,丞相王導見而奇之,稱為「吾之徒也」,引為同類,帛尸梨蜜多羅因此而出了名。當時的太尉庾亮、光祿大夫周顗、太常謝琨、廷尉桓彝等當朝名士,都與他有所交往,尚書令卞壺也和他友善。

帛尸梨蜜多羅與當朝名士交往,舉止言談隨對象不同而變化,卻又恰如其分。宰相王導來訪,他解帶寬衣,斜躺著與王導說笑,言語佳妙。卞壺來訪,卻連忙穿戴整齊,態度恭敬而嚴肅,把卞壺迎進客廳,相對正襟危坐。人們好奇這種顯著的差別對待,問他何以如此?答曰:「王導為人風雅灑脫,卞壺則行事嚴謹,所以我以不同態度相待。」諸公得知原因後,都佩服帛尸梨蜜多羅待人各得其所。桓彝想為帛尸梨蜜多羅品評,考慮良久卻沒有合適的詞句。有人說:可用「卓朗」兩字概括其為人。桓彝聽了讚嘆不已,認為這是最合適的標題。

大將軍王敦當時在南夏,聽說朝中諸公都相當器重帛尸梨蜜多羅,感到懷疑,擔心眾人被虛名所惑,品鑒有失公允。他回朝親自見到帛尸梨蜜多羅,反為其風雅所吸引,高興地迎上前去,向帛尸梨蜜多羅表示虔誠敬意。

周顗被任命為僕射,掌管官員選拔,上任之前造訪了帛尸梨蜜多羅,曾感慨地說:「假使太平盛世,能夠選到此類賢才,則使人心滿意足了!」不久,周顗被叛亂的王敦所殺害。由於王敦的聲勢,沒有人敢慰問周顗的遺孤,帛尸梨蜜多羅卻登門弔唁,作胡唄,梵音響徹雲霄,又誦咒數千言,聲音高聲暢達,臉色不變,最後擦拭鼻涕眼淚,神氣自若。

王導曾對帛尸梨蜜多羅說:「外國有君,一人而已。」帛尸梨蜜多羅答道:「若使我和常人一樣,今天豈能在這裡?」當時傳為佳話。

帛尸梨蜜多羅性格清高,不學漢語,與東晉的名士公卿往來,要透過翻譯。但他善於察顏觀色,往往在翻譯之前,已先神領意得大家的意思。眾人莫不讚嘆他的天才穎悟。

帛尸梨蜜多羅圓寂時,朝野名士都為之痛惜流淚。桓溫便常對身邊人說:「我小時候曾見過高座,便知他精神淵著,卓越出倫。」

王導之孫王珉曾拜高座為師,曾為之作序曰:「天授英偉,豈俟於華戎?自此以來,唯漢世有金日磾;然日磾之賢,盡於仁孝忠誠,德性純至,非為明達足論。高座心造峰極,交俊以神,風領朗越,過之遠矣。」由此可見,帛尸梨蜜多羅在東晉公卿心目中的地位崇高。

帛尸梨蜜多羅生前曾在石子岡修頭陀行,死後葬於該處。後有僧人在此地建寺,名為「高座寺」。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1.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
  2. 梁,慧皎《高僧傳》。
  3. 唐,智昇《開元釋教錄》。

註腳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