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學派是法國的一個漢學學派,是西方和歐洲第一個漢學學派,以沙畹及其弟子伯希和馬伯樂為代表。[1]傅斯年認為「中國學在西洋之演進,到沙畹君始成一種系統的專門學問。」[2]1814年,法蘭西學院設立「漢語和韃靼—滿族語言文學講座」(通稱「漢學講座」),開創了歐洲專業漢學的先河。首任教授阿貝爾·雷慕沙[3]

此後,西方漢學分為巴黎與瑞典兩派,而後一派的創始人高本漢仍是師承沙畹,他在烏普薩拉大學的博士論文是以法語寫成的。在蘇俄、美國漢學界位居顯要的阿列克葉理綏也是巴黎學派的弟子門生,20世紀俄羅斯漢學的奠基者阿列克謝耶夫就曾師從沙畹。[3]

巴黎曾是國際漢學的首都,20世紀後半葉才遷往美國。1919年1月,法國總統在商業地理協會印度支那部演說時曾說:「研究中國者,正所以為法國之學術。」1928年,翁獨健在燕京大學課堂上聽到陳垣感慨地說:「今天漢學的中心在巴黎,日本人想把它搶到東京,我們要把它奪回到北京。」沙畹的四大弟子包括伯希和馬伯樂葛蘭言戴密微[4]巴黎學派的主要獎項是儒蓮獎[5]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