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澤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於1957年被發現,此後曾多次被發掘。該遺址共分為三個文化層,其中第二個文化層為首次發現,並由此文化層確定了崧澤文化。此外,在該遺址中還發掘出了截至2016年上海境內最早的人類頭骨。2013年,崧澤遺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在遺址建立的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正式竣工,隸屬上海歷史博物館[1]。
崧澤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上海市青浦區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新石器時代 |
編號 | 7-0134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5日 |
發現
1957年,崧澤遺址在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的考古調查中被首次發現。1958年,上海市出版局飼養場的工作人員在附近挖掘魚塘的時候又挖出了鹿角、陶片和瓷器[2]。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於1960年11月組織人員在該地試掘,此後於1961年、1974~1976年、1987年、1994~1995年和2004年先後5次對崧澤遺址展開發掘[2][3]。1982年,中國考古學會年會上,與會者將在崧澤遺址發現的介於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間的文化層認定為崧澤文化[4],其時間大概在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期[5],崧澤文化也成為第一個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學文化[6]。
結構
崧澤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西北的一處被稱為假山墩的土墩上及其周邊的農田中,整體範圍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根據考古發掘由上至下可分為三個文化層:[7][8][9][10][2][11][12]
- 上層文化層為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層,為戚家墩類型文化。
- 中層為新石器時代的墓地,在發現時為全新的文化類型,即崧澤文化。該層共計發現了136座墓葬,除2座葬有2人之外其餘均為單人墓葬,這些墓葬中僅有50座保存較為完整,52具骨骸保存較好。在該墓葬群內,考古人員發掘出了部分豬骨,以及有鼎、釜、甗、豆、碗、簋、盆、瓶、壺、杯等器物。
- 下層為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和墓葬遺址,屬於馬家浜文化。在該層中考古人員發掘出了石斧、玉玦和夾砂紅陶釜、陶爐簞以及泥質紅陶豆和盆等器物。此外在一處灰坑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人工培植的粳稻和秈稻穀粒與草莖。該層還發現了兩口圓筒形土井,這是中國已知年代最早的水井。該層的碳14年代測定為5985±140年。該層的發現把上海地區古史研究的年代提早到6000年前。此外,該層還發現了截至2016年上海最早的人類頭骨。
保護與開發
1959年,崧澤遺址以「崧澤村古文化遺址」一名列為青浦縣文物保護單位[13]。1962年,崧澤遺址以「崧澤古文化遺址」一名列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被重新確定為上海市古文化遺址保護地點[14][2][15]。2011年,在崧澤遺址的原址上興建的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正式奠基[6],並於2012年開工[16],2013年6月底竣工[17]。該博物館是為上海歷史博物館的一座分館[18]。2013年,崧澤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20]。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