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鰛鯨(學名: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又名明克鯨、尖嘴鯨、矛頭鯨、小矛鯨、矛鯨、小脊鰭鯨、小鰭鬚鯨和銳頭鬚鯨,是小鬚鯨的一種,有時直接稱為小鬚鯨。1804年第一次被拉塞佩德所確認。現在大部分將小鬚鯨分成北方小鬚鯨(小鬚鯨)與南方小鬚鯨(或稱為南極小鬚鯨)兩種。
小鰛鯨最初是由拉塞佩德於1804年描述的。[2]其下有幾個形態,包括北太平洋小鬚鯨(B. a. scammoni)及南半球的侏儒小鬚鯨。[2]
以往所有小鬚鯨都被看為是同一物種。從線粒體DNA測試才發現小鰛鯨是與南極小鬚鯨獨立的物種。[3]這個測試亦確定了南極小鬚鯨是小鰛鯨的最近親,故小鬚鯨分支是有效的。[3]
小鰛鯨是最細小的鬚鯨科,且是最細小的鬚鯨之一。一般的形態長7-9.8米,重5-10噸。[4]平均而言,雌鯨較雄鯨長0.5米。[4]幼鯨則長2.4-3.5米。[4]侏儒小鬚鯨較為細小,最長只有7.8米。[4]
小鰛鯨的背部是深灰色的,腹部呈白色。所有形態的胸鰭以上或頭部以後都有一個淡色的山形斑紋。胸鰭上亦有白色或淡色的斑紋,這個斑紋差不多覆蓋整個侏儒小鬚鯨的胸鰭。北方的小鰛鯨胸鰭中間有一道白帶,北太平洋小鬚鯨的則是呈灰色的。[4]
小鰛鯨與南極小鬚鯨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小鰛鯨較南極小鬚鯨細小,南極小鬚鯨的胸鰭斑紋較為淡色。身體的顏色及體形也有明顯的分別。[4]
小鰛鯨的分佈地並不相連。侏儒小鬚鯨分佈在南方的海洋,在南極小鬚鯨分佈地的北方。[4]其餘的形態則分佈在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北太平洋小鬚鯨就是生活在北太平洋。
在挪威,捕鯨可以追溯至800年,而於11世紀捕殺小鰛鯨很是普遍。到了1930年代末,牠們都是巴西、加拿大、中國、格陵蘭、日本、韓國及挪威捕鯨的對象。捕鯨急劇的增加,直至1986年普遍禁止捕鯨才停止。但是,日本及冰島仍然繼續以科學研究的理由來捕獲小鰛鯨。而挪威於1993年亦重新展開捕鯨。[5]韓國於2012年亦打算以科學研究為目的捕殺小鬚鯨,但遭澳洲及紐西蘭等國家強烈反對,亦指控其理據薄弱,科學研究可用非傷害性的行為進行,而無須進行獵殺。[6]
由於小鰛鯨較為豐富,牠們都是賞鯨的對象。賞鯨的地點包括蘇格蘭的茂爾島(Isle of Mull)、愛爾蘭的科克郡及冰島的胡薩維克(Húsavík)。小鰛鯨很好奇,且樂於被觀賞。牠們下潛時不像座頭鯨般會伸出尾巴,且很少會跳出水面。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小鰛鯨列為無危。[1]不過,牠們卻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禁止其貿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