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諾貝爾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每年頒發一次,分別授予在化學、物理學、文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和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1]。除經濟學獎外,其他五個獎項都是於1895年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這五個獎項也就都是由諾貝爾基金會進行管理。諾貝爾經濟學獎又名「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旨在獎勵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2]。每個獎都是由獨立的委員會頒發,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獎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獎,瑞典學院頒獎文學獎,卡羅琳學院頒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獎和平獎[3]。每位獲獎者都將獲得一枚獎牌,一份證書以及不同數額的獎金[2]。1901年,首批諾貝爾獎獲得者拿到了15萬零782瑞典克朗的獎金,相當於2007年12月的773萬1004瑞典克朗。2008年,獲獎者的獎金數額為一千萬瑞典克朗[4]。除和平獎是在奧斯陸頒發外,另外五個獎都是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儀式上頒發,頒獎日期為每年的12月10日,這天是諾貝爾的忌日[5]。
截至2015年,共有28位諾貝爾獎得主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其中單過去10年裡就有6位。根據該校的定義,這些人可以包括其培養的本科生、研究生,或是學校的教師[6]。曾於1922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奧托·邁爾霍夫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生理化學研究教授,也是與該校相關的首位諾貝爾獎得主[7]。還有5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一起分享兩座獎項,分別是:拉格納·格拉尼特和霍爾登·凱弗·哈特蘭共同獲得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8];艾倫·黑格、艾倫·麥克德爾米德和白川英樹一起贏得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9]。有9位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相關的獲獎者贏得了生理學和醫學獎,在數量上超過其他任何一個獎項[6]。1972年,該校的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傑拉爾德·埃德爾曼和約翰·施里弗3位獲獎者分別獲得3項不同類別的諾貝爾獎,這3位獲獎者也於次年得到學校授予的自然科學博士學位[6]。
年份 | 形象 | 得主 | 關係 | 獎項 | 獲獎原因 |
---|---|---|---|---|---|
1922 | 奧托·邁爾霍夫 | 1940至1951年生物化學研究教授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謝之間的固定關係」。[7] | |
1938 | 里夏德·庫恩 | 生物化學客座研究教授 | 化學 | 「對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的研究」。[10][11] | |
1955 | 文森特·迪維尼奧 | 1924至1925年醫學研究生院生物化學助理 | 化學 | 「對具有生物化學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2] | |
1961 | 羅伯特·霍夫施塔特 | 1939至1940年研究員,1940至1941年物理教師 | 物理學 | 「關於對原子核對電子的散射的先驅性研究,並由此得到的關於核子結構的研究發現」。[13] | |
1964 | 馬丁·路德·金 | 1950至1951年研究生 | 和平 | 「西方世界首位向我們證明鬥爭可以通過非暴力方式發起的人」。[14] | |
1967 | 拉格納·格拉尼特 | 1929至1931年研究員,1971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眼睛的初級生理及化學視覺過程」。[8] | |
1967 |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 1931至1936年生理物理學研究員;1936至1942年助理教授;1943至1948年副教授;1948至1949年教授;1971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眼睛的初級生理及化學視覺過程」。[8] | |
1971 | 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 | 1930至1934年經濟統計學教授;1934至1935年助理教授;1936至1954年教授;1956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 | 經濟學 | 「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係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15] | |
1972 |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 1939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73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 化學 | 「對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對其氨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之間的聯繫的研究」。[16] | |
1972 |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 1954年獲醫學士學位;1973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抗體的化學結構」。[17] | |
1972 | 約翰·施里弗 | 1962至1980年物理學教授;1973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 物理學 | 「他們聯合創立了超導微觀理論,即常說的BCS理論」。[18] | |
1976 |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 1964年起任醫學教授;1990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傳染病產生和傳播的新機理」。[19] | |
1980 | 勞倫斯·克萊因 | 1958年起任經濟學教授 | 經濟學 | 「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20][21] | |
1985 | 麥可·斯圖亞特·布朗 | 1962年獲文學士學位,1966年獲醫學士學位,1986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 生理學或醫學 | 「在膽固醇代謝調控方面的發現」。[22] | |
1997 | 史坦利·布魯希納 | 1964年獲文學士學位,1968年獲醫學士學位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朊病毒——傳染的一種新的生物學原理」[23] | |
1999 | 亞米德·齊威爾 | 197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7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 化學 | 「用飛秒光譜學對化學反應過渡態所做的研究」。[24] | |
2000 | 艾倫·黑格 | 1962至1982年物質結構實驗室研究員 | 化學 |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9] | |
2000 |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 1955年起任化學系教師;1988年起任化學布蘭查德教授 | 化學 |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9] | |
2000 | 白川英樹 | 1976年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 化學 |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9] | |
2002 | 雷蒙德·戴維斯 | 1985至2006年擔任教授 | 物理學 | 「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尤其是探測宇宙中微子」。[25] | |
2004 | 歐文·羅斯 | 1971年起任物理生物化學教授 | 化學 | 「發現了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26] | |
2004 |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 1967至1971年任助理教授 | 經濟學 | 「在有關宏觀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難題和商業周期影響因素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27][20] | |
2006 | 埃德蒙·費爾普斯 | 1966至1971年任教授 | 經濟學 | 「在宏觀經濟學跨期決策權衡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28][20] | |
2008 |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 1968至1969年任助理教授[29]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了導致子宮頸癌的人乳頭狀瘤病毒」。[30] | |
2009 | 喬治·史密斯 | 1955年獲理學士學位 | 物理學 | 「發明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31] | |
2009 | 奧利弗·威廉姆森 | 1965至1983年任教授 | 經濟學 | 「經濟治理,尤其是企業邊際領域方面的貢獻」。[32] | |
2010 | 根岸英一 | 196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化學 | 「對有機合成中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33] | |
2011 | 托瑪斯·薩金特 | 1970至1971年任教授 | 經濟學 | 「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34]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