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鈞(1926年10月3日—2024年3月1日)[1],男,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蘇州,中國隧道與地下建築工程專家。
長期從事岩土力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科的教學與科學研究,開拓並建立了新的學科分支——地下結構工程力學(1962)。在岩土材料流變力學、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城市環境土工學和軟科學理論與方法在岩土力學與工程中的應用等方面有相當造詣。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承擔並完成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自然科學重大、重點和面上基金近20項,以及負責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工程研究40餘項,成果應用於生產實際,取得了巨大的技術、經濟效益。撰作學術論文200餘篇並專著8部。曾先後獲國家和省部級各種獎勵15項。我國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和國家首批重點學科學術負責人。1960年起,在同濟大學主持興辦了國內外第一所「隧道與地下建築工程」專業。[2]
生平
1949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1954~56年[2]間隨前蘇聯專家И.Д.斯尼特柯修畢副博士課程並寫作學位論文。歷任同濟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務委員、名譽系主任,註冊土木工程師(岩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3]
孫鈞青年時期在母校交通大學任教,1952年秋全國院系調整,轉調同濟大學任講師(1953)、副教授(1962)和教授(1979)。1958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孫鈞是我國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1981)。1991年經選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1993年後改任院士。特許註冊土木工程師(岩土)。享受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4]
孫鈞在大學行政、黨務工作方面曾歷任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地下工程系和結構工程系系主任、校務委員、教務處長和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校職稱評聘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首批重點學術梯隊學科負責人;還曾歷任多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土建、環境與測繪」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建築、環境與結構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在岩土與地下工程界,他還曾歷任隧道與地下工程學會、中國公路隧道工程學會、防護工程學會的副理事長,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地下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歷任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暨中國國家小組主席、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現任名譽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顧問、副理事長(現任名譽理事),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中國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評委,他現任同濟大學地下建築工程系和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名譽系主任,交通大學(上海、西安、西南和北京等4校)、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9所知名大學的顧問教授和兼職教授以及國外一些大學和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員, 清華大學結構與振動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結構新技術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在國內工程界,他歷任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技術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終南山秦嶺公路隧道,江陰、潤揚長江公路大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上海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委員會和上海市地下鐵道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技術顧問、上海市建設和交通委員會科技委委員和顧問,以及中國鐵路建設集團、上海市城建集團等企事業單位的高級技術顧問和上海市民防協會顧問、上海市非開挖技術協會首席顧問等工程技術職務;瀋陽市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的高級技術顧問、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浙江省地下工程協會顧問,上海市普陀區科協主席。[4]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