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长期在太空停留的载人航天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空間站(英語:Space Station)也作「太空站」,是運行在外太空的人造船,廣義上為航天器的一種。和宇宙飛船相比,太空站並不一定會搭載着航天員發射升空,也不一定會具備推進和着陸用的設備,但太空站有適合人類長時間居住的設計,可以作為宇航員在太空停留和工作的場所。太空站能提供地面實驗設施所不能提供的低重力、宇宙環境等條件,主要被用於各種科學研究(尤其是研究長期滯留宇宙對人體的影響)。目前為止,人類的全部太空站都是建造在地球衛星軌道上,為了對太空站進行人員和物資的補給和輸送,需要其它太空飛行器配合。
現在近地球軌道上有國際太空站及天宮空間站正在運作;其中,國際空間站預計將於2031年退役[1]。而中國正在建設的天宮空間站首個艙段天和核心艙已於2021年4月發射入軌,整個空間站的一期工程已經完工,並開始投入運作。另外,美國太空總署計劃2024年在月球軌道建設太空站,而中國及俄羅斯在2021年3月亦宣佈合作在月球軌道或表面興建一個研究站。
空間站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69年,當時艾德華·艾弗雷特·海爾為《大西洋月刊》撰寫了一則關於「用磚搭建的月球」的文章[2]。此後,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和赫爾曼·奧伯特也對空間站進行過設想。1929年赫爾曼·波托奇尼克的著作《太空旅行的問題》(The Problem of Space Travel)出版並風靡了30多年。1951年沃納·馮·布勞恩在《礦工周刊》中刊登了他帶有環狀結構的空間站設計[2]。二戰期間德國科學家曾研究過使用太陽能的軌道兵器,即所謂的「太陽炮」。按照設想,它將是運行在高度在5,100英里(8,200公里)的地球軌道的空間站的一部分[3]。
阿波羅11號飛船在1969年搶先登陸月球後,前蘇聯在與美國登月的太空競賽中落敗,因此轉向了其他方向(如空間站)來展示他們的航天實力[4]。禮炮一號於1971年成功發射升空,它是人類歷史上首個空間站。但不幸的是三名宇航員在返回時因閥門故障造成座艙失壓全部窒息死亡。美國聽聞風聲後亦緊隨其後,在1973年也學著發射了空間站「天空實驗室」,它攜帶了一系列的望遠鏡,科學家在上面做了許多關於醫藥、地質和天文等方面的科學實驗。前蘇聯在1986年發射了模組化的「和平號」空間站,並在接下來的十年間不斷對其進行擴充完善,服役至2001年。期間有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航天員拜訪過這個世界著名的空間站。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隨後陸續發射的模塊對其逐漸進行擴充。它由多個國家分工建造、聯合運用,成為國際合作進行太空開發的標誌。自2000年11月之後,國際空間站上就保持至少三名乘員至今。
目前已有的太空站內部狹窄的密閉空間、高輻射和失重等問題讓它們在可居住性上受到很大限制。在其中生活的太空人面臨着身體不適、心理障礙和長期健康問題的挑戰。拿輻射舉例:地球的生物在范艾倫帶以下生息,受到地球磁場的保護免受太陽風的傷害,但太空站的乘員則得不到地球磁場的庇護。而長期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讓宇航員面臨肌肉流失和骨鈣質流失的問題。
太空站是一個由許多相互關聯的子系統構成的複雜系統,一個功能完備的空間站通常會具備以下的模塊。
空間站 | 乘員 上限 |
發射時間 | 燒毀時間 | 運作天數 | 訪問人次 | 訪問次數 | 質量 |
加壓艙 容積 | |||
---|---|---|---|---|---|---|---|---|---|---|---|
名字 | 圖片 | 在軌 | 有人 | 載人 | 無人 | ||||||
禮炮一號 |
3 | 1971年4月19日 01:40:00 UTC |
1971年10月11日 | 175 | 24 | 3 | 2 | 0 | 18,425公斤(40,620英磅) | 90 m³ (3,180 ft³) | |
DOS-2 |
0 | 1972年7月29日 入軌失敗 |
1972年7月29日 | 0 | 0 | 0 | 0 | 0 | 18,000公斤(40,000英磅)[12] | 90 m³ (3,180 ft³) | |
禮炮二號 (Almaz 1) |
0 | 1973年4月4日 | 1973年5月28日 | 54 | 0 | 0 | 0 | 0 | 18,500公斤(40,800英磅)[13] | ||
宇宙557號 |
0 | 1973年5月11日 | 1973年5月22日 | 11 | 0 | 0 | 0 | 0 | 19,400公斤(42,800英磅)[12] | ||
天空實驗室 |
3 | 1973年5月14日 17:30:00 UTC |
1979年7月11日 16:37:00 UTC |
2,249 | 171 | 9 | 3 | 0 | 77,088公斤(169,950英磅) | 283 m³ (10,000 ft³) | |
禮炮三號 (Almaz 2) |
2 | 1974年6月25日 22:38:00 UTC |
1975年1月24日 | 213 | 15 | 2 | 1 | 0 | 18,900公斤(41,700英磅)[7] (發射重量) |
90 m³ (3,180 ft³) | |
禮炮四號 |
2 | 1974年12月26日 04:15:00 UTC |
1977年2月3日 | 770 | 92 | 4 | 2 | 1 | 18,900公斤(41,700英磅)[7] (發射重量) |
90 m³ (3,180 ft³) | |
禮炮五號 (Almaz 3) |
2 | 1976年6月22日 18:04:00 UTC |
1977年8月8日 | 412 | 67 | 4 | 2 | 0 | 19,000公斤(42,000英磅)[7] (發射重量) |
100 m³ (3,530 ft³) | |
禮炮六號 |
3 | 1977年9月29日 06:50:00 UTC |
1982年7月29日 | 1,764 | 683 | 33 | 16 | 14 | 19,000公斤(42,000英磅) | 90 m³ (3,180 ft³) | |
禮炮七號 |
3 | 1982年4月19日 19:45:00 UTC |
1991年2月7日 | 3,216 | 816 | 26 | 12 | 15 | 19,000公斤(42,000英磅) | 90 m³ (3,180 ft³) | |
和平號 / |
3 | 1986年2月19日 21:28:23 UTC |
2001年3月23日 05:50:00 UTC |
5,511 | 4,594 | 137 | 39 | 68 | 124,340公斤(274,120英磅) | 350 m³(12,360 ft³) | |
國際空間站 / / / / |
6 | 1998年11月20日 | 目前在軌 | 9483 | 8772 | 230 | 88 | 94 | 417,289公斤(919,965英磅) | 907 m³(32,030 ft³) | |
天宮一號 |
3 | 2011年9月29日 13:16:03.507 UTC |
2018年4月2日 | 2377 | 22 | 6 | 2 | 1 | 8,506公斤(18,753英磅) | 40.5 m3(1,430立方英尺) | |
天宮二號 |
3 | 2016年9月15日 21:04:12.428 UTC+8 |
2019年7月19日 | 1037 | 29 | 2 | 1 | 1 | 8,506公斤(18,753英磅) | 40.5 m3(1,430立方英尺) | |
天宮空間站 |
6[14] | 2021年4月29日 11:23:15.613 UTC+8 |
目前在軌 | 1287 | 1157 | 18 | 6 | 8 | 100,000公斤(220,000英磅)[15][16](最大構型) | 340 m3(12,000立方英尺)[15] |
目前為止的太空站皆屬於公共組織所有,多用於科研用途,而現在有不少組織開始籌劃商用的太空站項目,提供太空旅館、可出租的實驗室等服務。[17]為了解決上述章節里提及的可居住性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了許多設想。輻射問題可以通過更厚的艙壁來提供更好的保護。空間不足問題可以通過建造空間更大的艙體改善。而針對失重問題,國際太空站原本預定會帶有一個可以旋轉的艙體,用離心力來製造人工重力,但這個計劃最終被取消了。目前的太空站皆為剛體結構,笨重因而發射費用過於高昂,上述設想短期內都將無法實現。因此自2000年起NASA和畢格羅宇航等組織開始研究柔性艙壁的膨脹型艙體。[18]俄羅斯正在推進的OPSEK項目將包含一個軌道組裝廠,用來在軌道上建造那些若在地面建造發射會過大過重的部件。[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