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朝鮮王朝似乎對清朝的建議不以為然,1882年,清朝協助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在條約簽訂前一天的5月21日,朝鮮官員李應浚(韓語:이응준 (조선))設計了一種國旗方案,翌日,負責協助朝鮮締約的清朝官員馬建忠對朝鮮全權大官申櫶(韓語:신헌)說道:「昨李應浚袖至旗式,似與日本相混,貴國旗式究竟何若,前黃參贊謂貴國宜用中國龍旗,以僕觀之,似亦未安。」馬建忠在否定了先前的中國龍旗方案後,又想出一種新方案,他說:「吾想貴國國旗,可用白底、青雲、紅龍,惟龍用四爪,暗示區劃。何以區別?只在四爪五爪耳。青雲者,亦取雲從龍之意,君臣以民為本,故質用白色。」[11]但在5月27日,朝鮮方面以「紅龍青雲製造須費工」為由婉拒了馬建忠的提議,並主張採用「紅質中青白合成圈子」作為國旗,馬建忠又建議道:「前議此事後,曾思仍用白底,中用太極圖,外周用八卦,則恰合八道之數。八卦純用黑色為顯,太極用半紅半黑,旗外又緣以紅色,何若?」[12]這個方案亦不見朝鮮採用。《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締結前後中朝兩國關於國旗方案的折衝是太極旗最早的醞釀,而李應浚設計的方案與現在太極旗相比只是無卦而已(因此被馬建忠評為「似與日本相混」),被認為是韓國國旗最早的雛形。後來在美國發現的1882年著作《航海國旗幟(Flags of Maritime Nations)》發現了配有四卦的太極旗,一些學者認為是李應浚設計的方案,因此認為太極旗的實際創始人是李應浚。[13]
1882年朝鮮爆發了反日的壬午兵變,其後日本強迫朝鮮締結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規定朝鮮須派使臣向日本謝罪。於是在1882年9月,朝鮮政府以錦陵尉朴泳孝為謝罪兼修信使,出使日本。臨行前朴泳孝就國旗問題請示國王高宗,高宗授權朴泳孝必要時可製作並使用國旗。1882年9月22日,在前往日本的「明治丸」號輪船上,朴泳孝、金玉均等參酌英國駐朝領事阿須敦(W. G. Aston)和英籍船長傑姆士(James)的意見,以太極四卦為圖案,設計出了最早的太極旗。於是韓國國旗便在「明治丸」號上誕生了。10月3日(陰曆八月二十二日)朴泳孝在給本國的報告中記錄了太極旗誕生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