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壽寺塔

安徽省广德市境内的一处宋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寿寺塔map

30°53′40″N 119°25′06″E

Quick Facts 天壽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天壽寺塔
Thumb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安徽省廣德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7-1042-3-340
認定時間2013年3月5日
Close

天壽寺塔,原名天壽寺大聖寶塔,俗稱天寺塔天壽寺磚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廣德市境內的一處宋塔,位於廣德縣城迎春街北側原天壽寺內。一般認為該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毀於元符二年(1099年)。後又重建。明清時期經過多次修繕。該塔是江南風格的樓閣式寶塔,為磚木結構,現塔高42.8米,塔基面積46平方米。1956年被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Thumb
天壽寺塔院大門

天壽寺塔原名天壽寺大聖寶塔[1]:1099,俗稱天寺塔、天壽寺磚塔[2]:165。該塔位於天壽寺大殿西南側[3]:165。天壽寺原名通天寺,後名開化寺,占地14400平方米,唐天佑年間(公元904-907年)法苑禪師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改為現名[2]:165[4]:22。天壽寺內另有大雄寶殿山門廊廡僧舍等建築,但現均已不存[2]:165[5]。塔隨寺名,故稱天壽寺大聖寶塔[6]。天壽寺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初為五層六門磚塔。元符二年(1099年)十月二十七日夜被大火焚毀。元符三年(1100年)至崇寧四年(1105年)六月,由宋榮及其弟兄領頭重修為七級浮屠[1]:1099[4]:22[7]:86,89-90[註 1]。相傳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金兀朮占據廣德州城後,將瞭望哨設在該塔最高層。岳飛為攻下廣德城,用火箭將塔的飛檐和塔頂焚毀[3]:165[9]:220。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廣德州知州何鳳起募民重修[1]:1099[3]:165。清康熙七年(1668年)知州楊苞捐募重修[1]:1099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知州恆豫、州判左宜重修[1]:1099。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州石應璋又修[1]:1099嘉慶二十三年(1819年)七月一日,遭「龍捲風」襲擊[3]:165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陽節觀音廟會放爆竹起火,飛檐、樓板、塔頂被毀,僅存磚制塔體[1]:1099[3]:165[5]抗日戰爭初期,寶塔周圍多次遭到日機轟炸,但塔身仍完好[7]:87

1956年11月22日,該塔被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1]:1099[7]:88。1983年發現地宮,出土石碑一塊,其上記錄了塔的歷史[10]:168。1983年8月24日,負責寶塔復原設計工作的技術幹部由於不熟悉原建築樣貌與特徵,因此按照北方的寶塔外形風格作了重新設計,修成後的寶塔外形不符原塔風格,引發群眾議論[7]:88。1984年7月,由國家文物局撥款,縣文化局主持重修。至1986年4月完成修復[1]:1099[5]。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1]。2016年12月23日,天壽寺塔修繕一期工程中標[12],並於次年9月12日完成修繕,重新對公眾開放[13]。201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劃定了天壽寺塔保護範圍:塔院四周牆基外,東1米,南5米至迎春街道北側,西3米,北5米;並劃定了天壽寺塔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東100米,南100米,西80米,北60米[14]。現塔側尚存唐代古井一口和明代植銀杏樹一株[8]:511

結構

現存磚塔為1984-1986年重修[10]:168。塔是江南風格的樓閣式寶塔,為磚木結構,塔身為磚砌,塔頂各層出檐及樓面則用木材。塔共七級六面,並有六角飛檐,角懸銅鈴,檐鋪青灰色瓦,塔頂為鐵鍋式[2]:165[3]:165[5][7]:87。高42.8米[13][註 2]。塔基面積46平方米,內對角線長5.4米,門對距4.6米,底座周長26.4米,底層牆厚1.5米,全部以青磚鋪成[1]:1099[3]:165[5]。平面簡單,僅由六邊形塔外壁和直井式塔心室組成[2]:165。塔底層與上下兩段合成,共設有六門:正東、東南、東北三門相通,供人出入;正西、西南、西北三門沿內壁封閉,並各設一佛龕。龕內原有佛像,現已不存[5][15]:347。這種建築形式在皖南以外的地區尚不多見[15]:347。各層轉角均置扇形倚柱,一至五層遞收5厘米,六層七層稍內收,柱底置八角鼓形柱盤和柱礎,每個柱頭上施磚制平行方澀、混線及菱角牙子兩重[5][7]:87;每面中央開設壼門(唯獨西面六層之門頭為圓形[7]:87),二至七層壼門兩側設假直櫺窗,其間並砌出槏柱窗額腰串下枋[5][7]:87。一至五層門道頂部為八角藻井,六、七兩層為拱頂,塔身二至五層外廊逐層內收5-7厘米,六七兩層同高,直徑相同。二至五層闌額凹入,六、七兩層闌額凸出,兩端之角各有一道插拱[5][7]:87。各層角柱都設有轉角鋪作,每面設補間鋪2朵,一挑出檐。各層腰檐有補間鋪作及轉角鋪作的磚制斗拱,其櫨斗散斗均作平盤式樣,櫨斗寬30厘米,散斗寬17厘米,高均8厘米。泥道拱長71厘米、高15厘米[5]戧角起翹和做法具有北方古建風格,並設計了新的龍吻,各層屋面安裝一周,計800餘只,每個戰角懸掛一隻銅鈴,計42隻。塔內逐層按順時針方向安置有古式扶手板梯,與常州市文筆塔式樣相似。考慮到觀賞效果,底層暗樓沒有恢復。每層樓面均用方磚鋪砌,而且還隱藏安裝了防雷設備,防雷設備是由蕪湖市安裝公司設計安裝[5][7]:88

參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