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 (北京)
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的國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門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門,原明代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改稱中華門。在北京中軸線上,原址在正陽門北側,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中華門與正陽門、天安門不同,不是城樓,而是一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此門曾是明、清、民國三朝的象徵性「國門」,平常日子不得開啟。

歷史沿革
中華門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建成時,因是皇城的正南門,古人又以南方為尊貴,所以享有「國門」的地位。它的名稱隨朝代的更替而變遷,明朝時稱大明門,大學士解縉題門聯「日月光天德 山河壯帝居」。
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改名為大清門。
辛亥革命後,1912年(民國元年)改名為中華門。1914年,千步廊被拆除。
1952年8月,為擴建天安門廣場,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就拆除天安門旁邊兩側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進行商議[1],決定於1954年拆除。
1958年到1959年,北京一年之內完成了十大建築,被譽為建築史上的奇蹟,天安門廣場需要繼續擴建,許多城牆、門樓在拆遷範圍之內。據照片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後,中華門仍在。
1959年,在人民大會堂興建期間,因中華門有礙視線,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北京的中華門正式拆除[2],千步廊東西兩側的紅牆也被拆除,中華路也隨之縮短。
建築特色
作為皇城與市井的分界,中華門建築風格莊嚴厚重,具有很高的規制,據《大清會典》記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中華門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類似的規制在明十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大紅門有用。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清朝時,在皇帝大婚時,只有皇后的轎子才能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其他嬪妃的轎子只能通過後門神武門進入。
圖片
-
1902年1月7日大清門門前迎鑾
-
中華門及門前廣場
-
1900年大清門
-
1912年中華門
軼聞趣事
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四月初一改此門為「大順門」[3]。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大清門在民國成立後改名中華門,有傳言稱大清門匾額材為石質,並用平常刻印用珍貴的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中。中華民國成立後更換匾額,原本的構想是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沒想到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背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使用了這個辦法。所以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掛於檐下[4]。
但關於這個「青金石質」的說法,在曹振偉、韓立恆《大清門匾額與彩畫》一文中已經有較為完善的分析,可以基本確定這塊匾為木質,所謂「青金石質」的說法應為誤傳。實際上,1912年10月10日,人們在摘除舊匾時發現「原來大清門匾的背後,不但沒有字,而且剝層如鱗,質粗而薄,已然沒有法子刻字了」[4]。根據金梁《北京宮殿志》的說法,大清門的舊匾在摘取後,先是存放在中華門內東朝房,因為參觀人眾,後收存在先農壇陳列。1917年張勳復闢時短暫掛回又被摘替,此時該匾已經殘缺不全。之後則一直存放在「古物陳列所」時期的故宮三大殿[5]。
1912年10月15日《新紀元報》的報道中提及新匾:「中華門三字較大清門舊式加倍放大,摹顏魯公筆法,古老無比,聞系內城警廳總務處僉事董君玉麐所書。」不過這塊宣告易代共和的國門匾額並沒有存續太久,在1914年被袁世凱下令更換為一塊更為小巧的豎匾,類似於天安門的門額[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