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公報》(英語:DA GONG BAO;曾用英文名:Ta Kung Pao;早期曾用法文名:L'Impartial)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的一份全國性財經類報紙。該報最早於1902年創刊於天津法租界,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目前該報香港版是世界上現存報紙中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紙。1926年至1949年,該報以奉行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主義」出名。1949年,解放軍攻占天津後,《大公報》天津版改名為《進步日報》。1953年,滬版《大公報》北上,與天津《進步日報》合併而成天津《大公報》,1956年遷往北京,1966年短暫更名為《前進報》後停刊。
《大公報》是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也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1]1902年,《大公報》由英斂之創刊於天津法租界。[1]1916年,受到安福系支持,股東王郅隆收購全部股權,自此《大公報》成為安福系的機關報。[2]:34王郅隆聘請胡政之為主筆兼經理,改革報紙排版及內容。1920年,安福系失勢,王郅隆提退股本,胡政之辭職,銷量大減,至1925年11月27日停刊。[3]
1926年,吳鼎昌、張季鸞、胡政之合組新記公司,接辦《大公報》,[4]即新記《大公報》。[5]:11後人評價《大公報》時一般指的也是新記《大公報》。[6]新記《大公報》以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主義」原則聞名,[7]憑藉其犀利的政治評論和時事報道迅速流行。[8]:75自1902年成立起到1949年在上海發表《大公報新生宣言》期間的《大公報》也被稱為「舊大公報」。[9][10]1949年後,逐步轉為中國共產黨控制,重慶版改為《重慶日報》,天津版、上海版合併後遷往北京,並於1966年停刊,僅有香港版留存至今。[6]
《大公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是唯一一家派記者報道巴黎和會的中文報紙,也是唯一一家派駐歐洲記者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文報紙,並且派出記者到波茨坦會議、密蘇里號日本投降儀式見證歷史,此外還是第一份在股票市場上市的中文報紙。[8]:75《大公報》與《益世報》《申報》和《民國日報》一同被稱為「民國四大報刊」之一。[11]
1950年起,大公報社每年都出版《人民手冊》,按年度收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等各方面的文件和資料。[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進步日報》廣告收入下降,出現經營困難,上海《大公報》亦是如此。1952年,時任《大公報》的負責人王芸生上書毛澤東請求幫助。不久後毛澤東接見王芸生,並決定上海《大公報》北上與《進步日報》合併,成立新的《大公報》,面向全國發行(此前兩報均為地方報紙)。[14]
1953年1月1日,新《大公報》正式創刊,內容以國際時事和財經類消息為主。[15]
1956年,位於現今北京市西城區永安路173號的大公報社新館落成,《大公報》遷至北京出版,並轉型為財經類報紙,歸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及其負責的國務院財貿辦公室領導,成為財經系統的黨報,但亦兼顧國際時事。[16]王芸生雖仍繼續擔任社長,卻已不再過問編務。[17]《大公報》在中央各財貿部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各省會城市或中心城市的財貿部門均安排有駐點記者,由此可將各地的財貿新聞及時傳回報社。[16]
1957年4月24日,毛澤東在當天的《大公報》上留下批語:「《大公報》《中國青年報》的理論水平高於《人民日報》及其他京、津、滬各報紙,值得深省改進。人民日報社論不涉及理論(辯證法、唯物論),足見頭腦里沒有理論的影子,所以該報只能算是第二流報紙。」[18]
1958年,大公報編輯部在反右運動中被衝擊,趙恩源、徐文蘭等人被指責企圖復辟舊大公報而被批判。
1962年,王芸生在周恩來的建議下寫成了《舊大公報簡史》並出版。但令王芸生做夢都沒想到的是,該簡史成為了文化大革命展開後大批紅衛兵批判《大公報》的重要依據。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大公報》因民國時被指對國民政府「小罵幫大忙」遭到衝擊。6月,財貿辦公室工作組從大公報社撤走,文革工作組進駐報社後,大公報社受文革影響嚴重。時任大公報社中共黨組書記、副社長兼總編輯常芝青經提議後將「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宣傳語蓋住大公報館的招牌,試圖避免引起紅衛兵的注意,但仍然沒有阻止紅衛兵的攻擊。
1966年8月,在大公報社受文革嚴重影響時,大公報社為了保住《大公報》,又受《光明日報》改用毛澤東書寫的題字啟發,向中央文革小組寫信,請求允許更改報名,或者在不改報名的情況下重新派人題寫報名,讓毛澤東或周恩來題寫新的《大公報》報名來取代此前嚴復所題寫的報名。但最終迫於壓力,只好更改報名。不久後,陳伯達向報社傳達稱,報名可以改名為《前進報》。報社一度請求毛澤東或周恩來為《前進報》題寫報名,但均已失敗告終。
1966年9月12日,經周恩來緊急批准,允許報社以改用魯迅所書寫的書法字的方式改名為《前進報》。
1966年9月13日,《大公報》最後一期刊出刊出「本報改名和改刊啟事」,其中表示稱「本報根據紅衛兵和革命群眾以及廣大讀者的要求和建議,並經上級批准,決定9月15日改出《前進報》。」[19]
《大公報》最終於1966年9月14日更名為《前進報》,使用的是報名字是魯迅所書寫的,那一天恰巧距離魯迅逝世三十周年還剩一個月零五天。但前進報最終還是於12月29日停刊。[16]王芸生迫於壓力,為了防止《大公報》的一系列記者等工作人員受文革牽連,銷毀了大量記載《大公報》運載情況的工作日記,1980年王芸生臨終前,還誤以為這份日記保存的仍然良好。
報紙停刊後,在張蓬舟的幫助下,經過毛澤東主席的批准,大批《大公報》的舊資料(包括建國前)被轉運至北京日報社,後又被轉移至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保存。在文革期間,這些舊資料受到了保護。[20]
自1902年創刊至今,《大公報》報頭及編排曾有多次調整,約1956年以後直至1966年北京版被迫停刊,北京版和香港版雖然使用相同的有嚴復書寫的報頭書法字,但編排不同。
《大公報》報頭的「大公報」隸書黑字,據傳出自清末著名思想家嚴復手筆,豎向刊載在報紙第一版右上方。報頭題字下方各地版本刊載的內容不同,包括但不限於地區版本名稱(例如天津版為「天TianJin津」、上海版為「上海版」、香港版為「香HongKong港」、重慶版為「重慶版」)威妥瑪拼音「Ta Kung Pao」、法語報名」L'Impartial「(上海版有時不列出上述兩譯名)、第XXXXX號、日期、售價、出版版數、天氣、大公報社地址及聯繫方式等,部分情況下還會列明報社所在地、國內和國外的訂報方式。新中國成立後,外文報名一度被取消,報名下方曾經還列出「訂閱處:全國各地郵局」等。
《大公報》報頭的「大公報」隸書黑字,據傳出自清末著名思想家嚴復手筆,橫向刊載在報紙第一版左上方。報頭題字下方為漢語拼音」DA GONG BAO「,再下方為報刊期數」第XXXXX號「,再下方則列明北京大公報社地址和報刊印刷廠名稱及地址,右側刊有長方形框架,內含報刊出版日期及北京市天氣情況。報頭右側有時會印部分文字內容,但多數時候會印上毛主席語錄或宣傳口號。
1978年,由包括前《大公報》(北京)文革前最後一任主編在內的原《大公報》部分人馬籌辦的報紙《財貿戰線》出版,1980年改名為《中國財貿報》,1983年1月3日又易名為《經濟日報》並沿用至今。目前的《經濟日報》期數是從《財貿戰線》創刊時算起,這表明《經濟日報》已與《大公報》無關。[14]不過,到目前為止,《經濟日報》官方仍在極少數場合表明《大公報》是《經濟日報》的前身。[21]
目前,大公報社原本所在的北京市西城區永安路173號已經被中國郵政接管,作為中國郵政北京永安路郵局,並營業至今。1977年2月4日,原天安門廣場附近的北京郵局大樓被爆破拆除,中國郵政北京市郵政管理局也隨之遷至原為大公報社的永安路173號,作為中國郵政在北京的郵政總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