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墨辯是指《墨子》書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六篇文獻,是墨經邏輯的基本推理程式。

研究

晉朝魯勝作《墨辯注》稱之為《辯經》。梁啓超稱墨辯即邏輯,1904年梁啓超發表的《墨子之論理學》一文試圖運用西方近代邏輯體系來勾勒墨家邏輯,但流於過簡。

胡適在赴美留學之前,即因梁啓超影響對墨學產生濃厚的興趣[1],胡適是第一個對《墨子》一書進行系統分類的人,他認為「故」與「法」是《墨經》中極為重要的兩個概念,只有懂得這兩大觀念,方才可講《墨辯》的名學。胡適批評章太炎把墨辯「三支化」是對墨辯的誤解。胡適指出,墨辯有類似三段論的推理,但不同於因明學三支作法及三段論的形式,卻具有同樣的效果。

墨辯 三段論 因明學三支作法
孔子必有死,

因孔子是人。
凡人皆有死,
孔子是一個人,
故孔子必有死。
孔子必有死,
因孔子是一個人。
凡人皆有死,例如舜。

從上述的例子來看,墨辯不用「大前提」,胡適以為: 「因為大前提的意思,已包含在小前提之中」[2]

胡適的墨學研究的近代性比梁啓超、章太炎有很大的進步。胡適有較為深厚的西方哲學素養,能謹嚴地訓釋文字,他分析《墨經·經上》以「辯,爭彼也」,認為「彼」是訛字,正確的寫法應當是「」。章太炎《莊子解故》「彼、匪可通」之釋,解釋為「辯,爭非也」,即爭辯是非。為此章太炎還發表了「未知說諸子之法與說經有異」,認為胡適之以「爭彼」為「爭佊」,徒成辭費,此未知說諸子之法與說經有異。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閲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