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會議事堂前站
位於日本東京都的地下鐵車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會議事堂前站(日語:国会議事堂前駅/こっかいぎじどうまええき Kokkai-gijidōmae eki */?)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永田町,屬於東京地下鐵的鐵路車站。
Remove ads
概要
丸之內線(車站編號:M 14)和千代田線(車站編號:C 07)皆在本站停靠。此站可途經閘內通道前往銀座線與南北線駛入的溜池山王站,因此視為同一車站處理。因此本站到發的乘車券類亦可用於溜池山王站的閘機,反之亦然。
歷史
車站構造
丸之內線月台位於國會議事堂用地下方,並向東西方伸延。千代田線月台則在另一地方向東西伸延。丸之內線月台的西邊和千代田線月台的東邊相連,並在此設置車站大廳。而千代田線月台的西邊和溜池山王站南北線月台的北邊相連,南北線月台的南邊則和銀座線月台的西邊相連,這兩個相連位置也設立了車站大堂。令四線的月台成折線狀相連,是非常不協調的構造。
丸之內線月台屬對向式月台2面2線的地下車站(地下2層)。2番線至千代田線的轉乘,需要上至地下1階,再往下經1號線月台。丸之內線大廳與月台在2007年改用白色基調人造石裝飾牆面。由此月台前往銀座線溜池山王站月台需經過千代田線與南北線月台,步行約15分鐘,因此在赤坂見附站轉乘較為便利。
千代田線月台屬島式月台1面2線的地下車站(地下6層)。下行與上行線月台由1條隧道連接,與對面月台等共6處通路連絡。由於月台位於彎道處,平時有站員執勤[注 2]。地底深達37.9米,是東京地下鐵車站中最深的[2]。由於千代田線採鑽挖隧道方式建造,因此車站的牆壁都呈曲面。
2008年2月至2014年9月,站內進行牆壁漏水與天花板補修工程。線路壁面改用灰色基調人造石,月台則用木紋磚作為壁面。國會議事堂竣工當時的用地形狀類似於本壘板(參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當時的丸之內線車站是在斜邊的道路下方,後來議事堂擴張後才變成在用地內。
(來源:東京地下鐵:構內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往國會議事堂方向的驗票閘口(2023年1月)
-
往永田町方向的驗票閘口(2023年1月)
-
丸之內線1號月台(2023年1月)
-
丸之內線2號月台(2023年1月)
-
千代田線3號與4號月台(2023年1月)
- 剪票口在地下1樓,共有3處。千代田線赤坂側的剪票口與溜池山王站共用,但在該站啟用前一直未導入自動驗票閘門。
- 商店分別在地下1樓剪票口外與地下2樓的付費區內。
- 廁所在付費區外。溜池山王站付費區內亦有廁所。
- 電梯分別有丸之內線2號月台⇔剪票口(地下1樓)、千代田線月台(綾瀨側)⇔丸之內線1號月台⇔剪票口(地下1樓)、剪票口(地下1樓)⇔地面。地面出入口面對國會議事堂西側道路。
- 電扶梯分別有剪票口外3號出口⇔地下1樓、1號出口中途⇔地下1樓。付費區內有丸之內線地下1樓⇔丸之內線1號月台(地下2樓)、千代田線地下1樓⇔地下3樓⇔地下5樓⇔地下6樓。另外還有丸之內線1號月台往千代田線轉乘用電扶梯(地下2樓⇔地下3樓)。
- 千代田線月台往南北線的連絡階梯有輪椅專用升降機。
- 過去千代田線霞關側剪票口旁有定期券售票處,2011年1月28日結束營業。之後剪票口旁設置繼續定期券售票機,現在已更換為多功能售票機。
Remove ads
丸之內線車站因位於日本眾議院用地內,眾議院擁有在必要時刻關閉車站的權限[3]。本權限由眾議院判斷實行,過去已有行使的案例[3]。
安保鬥爭期間的1959年(昭和34年)12月10日與1960年(昭和35年)4月23日,本站曾暫時關閉[3]。車站關閉時丸之內線上的列車一樣會在本站停靠,但不開啟車門(也就是所謂的運轉停車)。
利用狀況
- 東京地下鐵 - 2017年度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為150,373人[使用人數 1]。
- 東京地下鐵全部130個車站當中排名20位。統計人數包含溜池山王站。
- 若包括東京地下鐵線內的轉乘人次,2017年度各路線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如下[* 1]。包括與溜池山王站的銀座線、南北線間的轉乘人次。
- 丸之內線 - 44,656人 - 丸之內線全部28個車站當中第20位。
- 千代田線 - 79,288人 - 千代田線全部20個車站當中第12位。
開業以來的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變化如下表。
Remove ads
近年1日平均上車人次變化如下表。
Remove ads
車站周邊
相鄰車站
腳註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