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繼承(英語:Succession of states)在國際法上,是指某一個國家因為一定的領土被別國取去,因而導致該國在國際上的部份或全部權利、義務、地位等,被取去其領土的國家所取代。[1]取得該國權利、義務、地位的國家稱為繼承國,權利、義務、地位被取代的國家稱為被繼承國。國家繼承分為很多種,主要為權利繼承和義務繼承,或分為全部繼承及部份繼承。[2]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7月14日) |
原因
國家繼承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六種。[3]
當發生政權交替時,繼承國家便發生。
當一國與另一個轉讓或交換領土時,接受領土的國家便會繼承擁有該領土所得到的權利和要履行的義務。
當兩個或以上國家聯合或合併時,全部參與合併的國家所擁有的權利和要履行的義務都會全部加進新成立的國家中。例如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合併後,繼承國葉門共和國便會同時擁有兩國的權利和要履行的義務。
當有領土從一個國家中獨立出來,繼承國便可能要繼承被繼承國的部份權利和義務,例如二十世紀下半葉,殖民地從宗主國中獨立。譬如印度獨立後繼承英屬印度的部分權利和義務。
繼承類別
全部繼承,即指繼承國完全繼承被繼承國一切權利和義務。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國家聯合、繼承國家和國家分立時。
部份繼承,即指繼承國只繼承被繼承國部份的權利和義務。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國家獨立、國家分裂、分離和轉讓、交換領土時。
權利繼承
權利繼承,即繼承國取得被繼承國的權利、待遇等。[4]
繼承國在取代被繼承國時,通常會繼承得被繼承國逾一半的領土,而且繼承國在這些領土上繼承被繼承國對之的絕對主權,而領土上的居民、建築,及領土下的天然資源,均其擁有權均會由被繼承國轉往繼承國手中。
繼承國在取代被繼承國時,能繼承一部份被繼承國的財產。而若被繼承國尚未滅亡時,則財產繼承通常為實物,如建築、遺留的文物等。而若被繼承國滅亡,則其庫房的財產,加上實物,都會由繼承國繼承。
繼承國在取代被繼承國後,若能得到國際普遍認可,便能繼承被繼承國的國際地位。通常而言,繼承國會繼承被繼承國的國力,其國際地位也會與被繼承國相近。因此,繼承國通常會繼承被繼承國的國際地位。例如俄羅斯聯邦在1991年繼承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國際地位。
若被繼承國在某些國際組織中擁有成員資格,那麼當繼承國取代被繼承國後,若該國際組織同意繼承國取代被繼承國的成員資格,繼承國便能獲得被繼承國在該國際組織中的成員資格。
若被繼承國某些國家簽定條約,而條約是有利於被繼承國時,那麼繼承國取代被繼承國後,就要視乎繼承國的國力。若果繼承國能夠強迫或說服這些國家,繼承國便能享有與被繼承國相同的待遇。但是,若這些國家拒絕繼續條約,而繼承國無法說服這些國家,那麼繼承國便會失去這些待遇。
被繼承國在國際通用的縮名,在繼承國得到國際認可時,其縮名將會轉往繼承國。例如「利比亞」這個國家縮名已由繼承國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手中轉往繼承國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手中。
繼承國可以選擇是否繼承被繼承國的制度。例如俄羅斯聯邦不繼承前蘇聯的蘇維埃制度。
繼承國能繼承被繼承國遺留的檔案,而這些檔案包括典籍、歷史紀錄、文獻、論文等。但其他國家存放於此的檔案仍需歸還。
義務繼承
義務繼承,即繼承國要繼續進行被繼承國所肩負的義務。
若被繼承國某些國家簽定條約,而條約是有利於這些國家時,那麼繼承國取代被繼承國後,就要視乎條約內容。若果條約內容是關於政治的,那麼通常而言繼承國無需繼承條約。但是若條約內容是關於經濟的,那就要參考該條約的內容。而領土轉移條約多數要繼續履行。例如中華民國繼承大清帝國後仍要繼續履行前朝與列強簽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繼承國取締被繼承國時,被繼承國的債務也會自動轉往繼承國,成為繼承國的債務。但是,繼承國有時候會拒絕還款。例如聯邦德國要繼承魏瑪共和國的戰爭債務。
被繼承國可能在國際間擔任一些職務、崗位。當繼承國取締被繼承國時,繼承國有義務繼續被繼承國的崗位。例如,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奪得利比亞後,仍要繼續輸出石油,繼續擔任被繼承國的石油輸出國崗位。
示例
繼承國 | 被繼承國 | 繼承原因 | 繼承性質 | 繼承類別 | 備註 |
---|---|---|---|---|---|
葉門 | 北也門 南也門 |
葉門統一 | 領土繼承、地位繼承、名稱繼承、會員資格繼承 | 全部繼承 | 北葉門最早在1947年9月30日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葉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和取代它的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民主葉門(南葉門)則在1967年12月14日以「葉門南部」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南葉門人民共和國和改名後的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兩國在1990年5月22日合併成葉門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亦合併為「葉門」,自此就以一個「葉門」席位為代表。 |
越南 | 越南民主共和國 越南共和國 |
越南戰爭結束 南北越公投統一 |
領土繼承、地位繼承、會員資格繼承 | 全部繼承 | |
俄羅斯 | 蘇聯(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蘇聯解體、國家分裂 | 領土繼承、地位繼承、會員資格繼承 | 部分繼承 | 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通過,獨聯體認可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的聯合國會員國席位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但俄羅斯僅能繼承原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的領土。 |
白俄羅斯 烏克蘭 |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蘇聯解體 | 領土繼承、地位繼承、名稱繼承、會員資格繼承 | 部分繼承 | 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1991年兩國重新獨立以前在聯合國的席位名稱分別是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 埃及 敘利亞 |
泛阿拉伯主義、政治統一 | 領土繼承、地位繼承、名稱繼承、會員資格繼承 | 部分繼承 | 埃及和敘利亞同時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兩國於1958年2月21日的公民投票後,決定合併成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合二為一。直到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決定恢復國號為「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一分為二。其後,埃及繼續在聯合國使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個名稱,直至1971年9月2日改回現在的名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
捷克 斯洛伐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捷克斯洛伐克解體、東歐劇變 | 領土繼承、國家符號繼承、文化繼承 | 部分繼承 |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國旗由捷克共和國繼承;斯洛伐克、捷克在分開之後同時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繼承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國際地位。 |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即前身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波赫 克羅地亞 斯洛維尼亞 北馬其頓 |
南斯拉夫 | 南斯拉夫解體、南斯拉夫內戰 | 領土繼承、地位繼承、會員資格繼承 | 部分繼承 |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對繼承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聲稱一直受到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波黑的挑戰。聯合國大會47/1號決議認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不能自動繼承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席位,並必須重新申請會員,這個聯合國大會決議的前提是安理會777號決議。最後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通過並實行了塞爾維亞和黑山憲法,南聯正式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
塞爾維亞 |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 | 領土繼承、地位繼承、會員資格繼承 | 部分繼承 | 按憲法,塞爾維亞繼承塞黑包括聯合國席位在內的所有國際法地位;蒙特內哥羅獨立後則以新身份重新申請有關國際組織的成員地位。 |
繼承代表 | 被繼承代表 | 繼承原因 | 繼承性質 | 繼承類別 | 備註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 | 中國代表權、兩岸分治 | 地位繼承、名稱繼承、會員資格繼承 | 政府繼承 | 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代表宣布退出聯合國,隨後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不再視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聯合國席位名稱前後均為「中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繼承。[5] |
利比亞 |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 2011年利比亞內戰、第二次利比亞內戰、政權更替 | 地位繼承、名稱繼承、會員資格繼承 | 政府繼承 | 「利比亞」這個國家縮名已由被繼承國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手中轉往繼承國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手中。2016年在聯合國斡旋下,當時各自運作的兩個對立議會(托布魯克的國民代表大會和的黎波里的大國民議會)的代表於2015年12月17日簽署《利比亞政治協議》,同意共同組成民族團結政府,結束國家分裂。2016年1月19日,利比亞總統委員會公佈32人的政府成員名單,由法耶茲·薩拉傑出任總理,民族團結政府正式成立。[6][7]2016年4月5日,「救國政府」宣佈解散。不過原「救國政府」總理哈利法·加維其後發表聲明,反對與民族團結政府合作。[8]2021年3月10日,國民代表大會在蘇爾特召開會議,以121票贊成、11票反對的結果批准組建民族統一政府,由穆罕默德·門菲擔任總統委員會主席,阿卜杜勒·哈米德·德貝巴擔任總理[9]。3月15日,新政府在托布魯克宣誓就職[10]。3月17日,新政府與原民族團結政府舉行交接儀式,門菲在儀式上稱讚這一儀式為「權力的和平移交」[10]。3月24日,在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利比亞局勢的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利比亞問題特使揚·庫比什表示,在歷經多年的「癱瘓和內訌」之後,利比亞新政府終於成立[11]。這一政府將擔任過渡政府,直到2021年12月24日全國大選[12]。
2021年2月,國民代表大會批准成立民族統一政府,作為過渡政府,隨後民族統一政府於3月15日在托布魯克宣誓就職,利比亞實現名義上的統一[10]。然而第二年3月3日,國民代表大會在蘇爾特另立對立的民族穩定政府,利比亞再次分裂[13]。5月,民族穩定政府試圖進軍首都的黎波里,導致新一輪衝突爆發[12]。2023年11月,聯合國秘書長利比亞問題特別代表巴蒂利邀請了民族統一政府、國民代表大會、最高國務委員會、利比亞國民軍和總統委員會五大機構的代表參加會談,但是沒有任何一方願意改變立場[14]。2024年8月13日,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放棄承認民族統一政府,改承認民族穩定政府為合法政府。[需要較佳來源][15] |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 阿富汗伊斯蘭國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
阿富汗內戰、2021年塔利班攻勢、政權更替 | 地位繼承、名稱繼承、會員資格繼承 | 政府繼承 | 塔利班在1990年代中期成為占據阿富汗九成以上領土的「事實上」的國家政府,並使用國號「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但阿富汗伊斯蘭國仍然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承認,並由北方聯盟保留其聯合國席位。 在2021年塔利班攻陷喀布爾後,此情況又再重現。雖然前共和國政府的殘餘阿富汗全國抵抗陣線不控制任何領土,但塔利班仍然未被國際承認為阿富汗政府。[16] |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