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萬億投資計劃[1][2](簡稱四萬億;早期稱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3],簡稱擴大內需十項措施)是溫家寶力主推動的一項經濟政策。2008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用於應對2008國際經濟危機、穩定經濟的一系列財政,貨幣等政策(大體分為十個大類),總規模約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5860億美元。[4]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出口急轉直下,從年初的超過兩位數增長迅速回落至負增長。而2009年一季度,出口轉為兩位數負增長,且工業生產大幅下滑,發電量零增長,大量中小出口企業關閉,沿海地區失業潮出現。 [5]
2008年11月5日,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作出此決策,並在11月9日星期日晚間對外公布[6]。
當時外界普遍將之視為「中國政府迄今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所作出的最大動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稱中國的這個措施是一個「好消息」。他說:「這是一個規模非常大的措施。它的影響不僅僅是為世界經濟提供需求,而且對中國經濟本身會有巨大影響。我認為這是一個糾正不平衡的好消息。」[7]
十項措施包括:[8]
2009年擴大內需十項措施出台後,很快便引發了吳敬璉、厲以寧、許小年、張維迎等經濟學家的激烈批評[10],因為四萬億帶來的貨幣泛濫造成產能過剩、通貨膨脹、房價飆漲、巨額地方債務、銀行壞賬、生產率水平下降、低效投資和嚴重的資源浪費等一系列負面效果,使中國錯失經濟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11],造成長期型結構性破壞[12]。林毅夫則是少數對該計劃公開表示支持的經濟學家。[13]
華爾街日報刊登Diana Choyleva文章, 認為此方案帶來的過量貨幣供給作為原因之一導致了2010-2011年消費品價格、房價上漲等通脹現象[14]。也有人認為此刺激計劃帶來了巨大的地方債務[15][16]。
擴大內需十項措施的資金實際上進入了房地產行業、地方融資平台及產能過剩行業,還有部分資金被用於還本付息,這些資金在中國的金融體系內部空轉,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之中。部分與政府有關的機構如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獲得資金相對容易,資金流入到這些機構的低效高風險項目之中。[17]
以煉鋼行業為例,2011年以後,擴大內需十項措施的負面作用開始對中國的煉鋼行業構成嚴重衝擊,產能過剩導致煉鋼行業出現大規模虧損。[18]
也有評論認為, 4萬億不但導致產能過剩, 其問題也包括規模過大, 過於集中於固定資產和建築業。 [19]2013年8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報道指出新的投資「不搞新版四萬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接受該報記者採訪時也指出,「當時四萬億投資是應急,有些項目沒有充分論證其可行性和風險性,而且政府行政干預過多,造成了投資效益不太高,有些還加劇了經濟結構的扭曲,加劇了產能過剩。」[20]
四萬億投資計劃的具體危害表現在,其一,中國在四萬億投資前已處於資產泡沫狀態,四萬億方案又向市場繼續注入無限流動性,導致資產泡沫進一步膨脹,地價、房價、物價的虛高一方面抬高了中國企業的生產製造成本,加速了製造業向國外遷移,傷害了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通貨膨脹以劫貧濟富的方式讓民眾手裡的儲蓄貶值,這種洗劫民間財富的手段傷害了中國普通民眾。[21]其二,地方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投資還存在重複投資、低效投資、無效投資乃至權力尋租以及豆腐渣工程,嚴重浪費了中國資源。[22]其三,中國很多過剩的產能都是本應該淘汰的落後產能,四萬億投資計劃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企業明知虧損還要生產,引發同行業惡性競爭。[2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