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關於原始印歐語語音的理論,認爲有喉音,無法通過歷史比較法直接得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喉音理論(德語:Laryngaltheorie、英語:laryngeal theory)是印歐語的歷史語言學中普遍接受的理論,它提出原始印歐語(PIE)有一組不能用比較法重構的音位,通常假定這些音位是發音位置在口腔後部的「喉音」,但具體音值不確定。相對於只用比較法重構出的音系,喉音理論的重構更有規律。尤其是該理論把印歐語元音變換推廣到*e, *o以外的元音音位上。
該理論最常見的版本給PIE增設了三個音位:h₁, h₂和h₃。在多數後代語言中,這三個輔音和PIE的短元音融合後失去了。現在認為這些音位是輔音,發音位置在喉部,容易影響元音,但實際的發音部位仍在爭論中。
叫做喉音是因為Hermann Möller和Albert Cuny認為它們有著涉及到在喉頭附近收縮的發音部位,如咽音、會厭音和聲門音。現在也有一些語言學家認為所謂的「喉音」可能是軟齶音或小舌音。
叫做喉音的一組三個(或更多)輔音,它們出現在大多數當前對原始印歐語(PIE)的重構中。這些語音在所有現存的印歐語言中都消失了,但是有一些喉音據信存在於安納托利亞語族中,包括赫梯語。
喉音存在的證據大多是間接的,但是這個優美的理論解釋了許多之前的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充任了對跨越印歐語系語言間在元音之間的差異的解釋。例如梵語和古希臘語,二者都是 PIE 的後代,展示了很多有不同元音的類似的詞。假定希臘語的詞包含元音 [e] 而對應的梵語的詞轉而包含 [i]。喉音理論假定這些詞最初有相同的元音,但是已經消失了的臨近的輔音改變了這個元音。如果你標記假想的輔音為 <h₁>,則最初的 PIE 詞可以保留類似 *eh₁ 或 *ih₁ 的某個東西,或者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聲音如 *ah₁。
喉音實際的語音學實現仍有爭議。
該理論的雛形由弗迪南·德·索緒爾在1879年的一篇論述其他問題(論證 *a 和 *o 在 PIE 中是獨立音位)的文章中提出。在分析的過程中,索緒爾提出之前擬構的與*ǝ交替的長元音*ā, *ō實際上是PIE元音變換。即,這是e等級和零等級之間的交替,就像通常的元音變換,只是後面帶了一個未知的音素。這個音素導致了元音音色的改變以及拉長(短*e變成長*ā, *ō)。所以,不像之前的學者那樣擬構*ā, *ō和*ǝ音位,索緒爾擬構了*eA和*A的交替,以及*eO和*O的交替,其中A和O代表未知的音素。索緒爾簡單地稱其為coefficients sonantiques。當時索緒爾的觀點只有少數學者接受,因為太抽象而且缺少直接證據。
赫梯語在20世紀早期被發現和破解,使得情況發生了改變。赫梯語有一個用阿卡德語音節文字書寫的發音,通常轉寫為 ḫ ,比如 te-iḫ-ḫi「I put, am putting」。這個輔音和當時擬構的PIE的輔音似乎沒有明顯聯繫。當時提出了多種方案把這些赫梯語輔音與當時重構的 PIE 輔音系統建立起聯繫,但這些方案都有一些不令人滿意的地方。Jerzy Kuryłowicz在1935年的Études indoeuropéennes I中提議用索緒爾的猜想來解釋這些音的規律。他提出赫梯語的這個未知的輔音正是索緒爾假設的coefficients sonantiques的直接反映。從此(各種形式的)喉音理論被多數印歐學家所接受。
多數印歐學家至少接受某個版本的喉音理論,因為目前只有喉音理論可以有力地解釋印歐語言中的語音變化和變換模式,並解決了某些次要謎團,比如為什麼只包含一個輔音和一個元音的動詞詞根,其元音總是長元音。比如以前重構為*dō-「給」的詞根,喉音理論重構為 *deh₃。不只是比以前更經濟地顧及了變換模式(需要的元音變換類型更少),而且使這些詞根的結構與印歐語基本的輔音-元音-輔音模式相一致。
至於為何這些語音直到很晚才被印歐學家發現,主要是因為在所有印歐語言中,赫梯語及其他安納托利亞語言是僅有的證實有喉音的語言。在其他語言中,它們的存在最多只能通過它們在臨近語音上的影響,和在它們參與的變換模式上看出來。當喉音被直接證實時,它通常是作為特殊的元音而不是輔音(如下面古希臘語的例子)。
喉音理論有很多變體。一些學者比如 Oswald Szemerényi 只重構一個喉音。一些人接受 Jaan Puhvel 的理論(見其Evidence for Laryngeals,Werner Winter社)重構了八個或更多。大部分學者使用基本的三個喉音:
還有一些學者允許第四個輔音*h₄,它與 *h₂ 的區別是它不反映為安納托利亞語的 ḫ,但反映為阿爾巴尼亞語重讀元音之前的詞首的h。例如,PIE*h₄órǵʰiyeh₂「睾丸」對應阿爾巴尼亞語herdhe「睾丸」,赫梯語arki-「睾丸」;PIE*h₂ŕ̥tkos反映為阿爾巴尼亞語ari,赫梯語hart(ag)ga-(=/hartka-/)。當不確定是*h2還是*h4的時候,使用*ha。還有一種類似的但接受度小得多的理論,是 Winfred P. Lehmann 的觀點,基於赫梯語中有不一致反映的基礎上,認為 *h₁ 實際上是兩個獨立的語音。(他假定一個是聲門塞音而另一個是聲門擦音。)
安納托利亞語中的關於喉音存在的直接證據:PIE *a 是相當罕見的音,但出現在大量良好詞源的詞首。PIE(傳統的) *anti「in front of and facing」 > 希臘語 antí「against」; 拉丁語 ante「in front of, before」;梵語 ánti 「near; in the presence of」。但是赫梯語中有一個名詞 ḫants「front, face」,還具有各種派生詞(ḫantezzi「first」等等),指明存在一個 PIE 名詞詞根 *h₂ent-「face」( *h₂enti 是其方位格單數)。(但這並不意味着所有詞首是*a的重構形式都應修改為 *h₂e。)
類似地,PIE舊的重構 *owi-「綿羊」(詞幹是y而非i),依據是梵語ávi-, 拉丁語 ovis, 希臘語ὄϊς。但盧維語是ḫawi-,指出重構應該修正為*h₃ewis。
喉音的發音仍有相當多的爭論,並且已經給出了各種論證來確定它們的發音位置。首先這些語音在毗鄰音位上的影響已經得到很好的證明。來自赫梯語和烏拉爾語的證據足以得出這些語音是「聲門音」或在口腔中非常後面的部位上發音。同樣的證據也與它們是擦音的假定(不是近音或塞音)相吻合,這個假定被喉音在輔音叢中的表現所強烈支持。
Beekes(1995)提出*h₁是聲門塞音[ʔ],這一假定仍非常普遍。但是聲門塞音不太可能在烏拉爾語借詞中反映為擦音,比如在詞 lehti < *lešte <= PIE *bhlh₁-to 中出現的情況。Winfred P. Lehmann基於赫梯語中的反映提出不同的理論,認為*h₁有兩個發音:聲門塞音[ʔ]和聲門擦音[h]。
Jens Elmegård Rasmussen(1983)提出 *h₁ 是帶有音節主音同位異音[ə]的清聲門擦音[h]。支持的論據有:1.[ə]和[e]很接近(這兩個音在希臘語中合併了);2.不同於 *h₂ 和 *h₃,半元音和輔音之間的*h₁不能在希臘語和吐火羅語中產生輔助元音;3.在類型學上 [h] 給出 PIE 中送氣輔音存在的可能性。[1]
一個新的觀點認為,三個喉音就是傳統擬構中三組舌背塞音(硬顎音、軟齶音、圓唇軟齶音)所對應的擦音,*h₁就是硬齶擦音[ç]。
從以當代語言特別是閃米特語為條件對此類語音的所知,*h₂ (「a-音色」喉音)可能是咽音或會厭音的擦音比如 [ħ]、[ʕ]、[ʜ] 或 [ʢ]。咽音/會厭音在閃米特語中經常導致 a-音色。
Rasmussen 認爲 *h₂ 的輔音實現為 [x],帶有音節主音同位異音 [ɐ]。[2]
類似的由於其 o-音色效果而一般假定 *h₃ 為圓唇(唇化)。它經常被基於來自詞根 *peh₃「drink」的完成時形式 *pi-bh₃- 而被認為是濁音。基於和阿拉伯語的類比,某些語言學家假定 *h₃ 也是加上圓唇化的咽音/會厭音 [ʕʷ ~ ʢʷ],儘管假定它是軟齶音 [ɣʷ] 可能更加常見。(在烏拉爾語中的反映不管它是軟齶音還是咽音都是一樣的。)
Rasmussen 假定 *h₃ 的輔音實現為 [ɣʷ],帶有音節主音同位異音 [ɵ]。[2]
直接的證據僅限於安那托利亞語族。赫梯語的ḫ (hh),盧維語的h,以及呂基亞語的x被解釋為PIE的*h₂的反映。
PIE詞根 | 意義 | 安納托利亞語中的反映 | 同源詞 |
---|---|---|---|
*peh₂-(s)- | 保護 | 赫梯語 paḫḫs- | 梵語 pā́ti, 拉丁語 pascere (pastus), 希臘語 patéomai |
*dʰewh₂- | 呼吸,煙霧 | 赫梯語 tuḫḫāi- | 梵語 dhūmá-, 拉丁語 fūmus, 希臘語 thūmos |
*h₂ent- | 前面 | 赫梯語 ḫant- | 梵語 ánti, 拉丁語 ante, 希臘語 anti |
*h₂erǵ- | 白色,銀色 | 赫梯語 ḫarki- | 梵語 árjuna, 拉丁語 argentum, 希臘語 árguron, 吐火羅語A ārki |
*h₂owi- | 綿羊 | 盧維語 hawi-, 呂基亞語 xawa- | 梵語 ávi-, 拉丁語 ovis, 希臘語 ó(w)is |
*péh₂wr̥ | 火 | 赫梯語 paḫḫur, 盧維語 pāḫur | 英語 fire, 吐火羅語B puwar, 希臘語 pûr |
*h₂stér- | 星星 | 赫梯語 ḫasterz | 英語 star, 梵語 stā́, 拉丁語 stella, 希臘語 astḗr |
*h₂ewh₂os | 祖父 | 赫梯語 ḫuḫḫa-, 盧維語 ḫuḫa-, 呂基亞語 χuge- | 哥特語 awo, 拉丁語 avus, 亞美尼亞語 haw |
*h₁ésh₂r̥ | 血 | 赫梯語 ēšḫar, 盧維語 āšḫar | 希臘語 éar, 拉丁語 sanguīs, 亞美尼亞語 aryun, 拉脫維亞語 asinis, 吐火羅語A ysār |
PIE | 中間過渡 | 反映 |
---|---|---|
eh₂ | ā | ā, a, ahh |
uh₂ | u | ū, uhh |
h₂e | a | a, ā |
h₂o | o | o, a |
1.H着色。PIE的*e在*h2和*h3的前後音值發生改變,但在*h1不變。
喉音在前 | 喉音在後 |
---|---|
h₁e > h₁e | eh₁ > eh₁ |
h₂e > h₂a | eh₂ > ah₂ |
h₃e > h₃o | eh₃ > oh₃ |
2.H丟失。喉音在短元音前丟失。喉音在另一個輔音之前也會丟失,並導致前面的元音延長。
元音之前 | 輔音之前 |
---|---|
He > e | eHC > ēC |
Ha > a | aHC > āC |
Ho > o | oHC > ōC |
Hi > i | iHC > īC |
Hu > u | uHC > ūC |
H着色和H丟失的結果
PIE | 拉丁語 | 梵語 | 希臘語 | 赫梯語 | |
---|---|---|---|---|---|
*iH > ī | *gʷih₂-wós | vīvus | jīva | bíos | |
*uH > ū | *dʰweh₂- | fūmus | dhūma | thūmós | tuwaḫḫaš |
*oH > ō | *sóh₂wl̥ | sōl | sū́rya | hḗlios | |
*eh₁ > ē | *séh₁-mn̥ | sēmen | hêma | ||
*eh₂ > ā | *peh₂-(s)- | pāscere (pastus) | pā́ti | patéomai | paḫḫas |
*eh₃ > ō | *deh₃-r/n | dōnum | dāna | dôron |
PIE | 拉丁語 | 梵語 | 希臘語 | 赫梯語 | |
---|---|---|---|---|---|
*Hi > i | *h₁íteros | iterum | ítara | ||
*Hu > u | *pélh₁us | plūs | purú- | polús | |
*Ho > o | *h₂owi- | ovis | ávi | ó(w)is | 盧維 ḫawa |
*h₁e > e | *h₁ésti | est | ásti | ésti | ēšzi |
*h₂e > a | *h₂ent
*h₂erǵ- |
ante
argentum |
ánti
árjuna |
antí
árguron |
ḫanti
ḫarki |
*h₃e > o | *h₃érbh- | orbus | arbhas | orphanós | ḫarp- |
在三種情況下,希臘語顯示出規則的元音模式,不見於其他派生語言的同源詞中。在喉音理論建立之前,學者們比較了希臘語、拉丁語和梵語,推斷PIE存在元音ə。這三種情況是:1.在輔音之間(短元音);2,單詞之首輔音之前(短元音);3.與流音或鼻音結合[r, l, m, n](長元音)。
1.在輔音之間
拉丁語是a,梵語是i,而希臘語是e, a或o。
2.單詞之首輔音之前
希臘語表現為e, a,或o,拉丁語和梵語無表現。
3.與流音或鼻音結合
拉丁語顯示為流音/鼻音+ā;梵語顯示為īr/ūr或者單獨的ā;希臘語顯示為流音/鼻音+ē/ā/ō。
相比於重構ə,喉音理論更優美,只要假設這些希臘語的元音來自元音着色和H丟失。
*CHC | *HC- | *r̥H | l̥H | *m̥H | *n̥H | ||
---|---|---|---|---|---|---|---|
*h₁ | 希臘語 | e | e | rē | lē | mē | nē |
拉丁語 | a | 丟失 | rā | lā | mā | nā | |
梵語 | i | 丟失 | īr/ūr | īr/ūr | ā | ā | |
*h₂ | 希臘語 | a | a | rā | lā | mā | nā |
拉丁語 | a | 丟失 | rā | lā | mā | nā | |
梵語 | i | 丟失 | īr/ūr | īr/ūr | ā | ā | |
*h₃ | 希臘語 | o | o | rō | lō | mō | nō |
拉丁語 | a | 丟失 | rā | lā | mā | nā | |
梵語 | i | 丟失 | īr/ūr | īr/ūr | ā | ā |
既然喉音作為輔音是1935年在赫梯語中發現的,那麼索緒爾在55年前的猜想是以什麼作為基礎的呢? 根源在於對不同結構的原始印歐詞根的元音變換模式如何相互匹配的再分析。
原始印歐語構詞結構的一個特徵是有叫做 ablaut 的一個元音變換系統。已經辨識了一些不同的這種模式,但是最常用的是在多半的詞根、很多動詞和名詞詞幹、甚至在一些詞綴(例如屬格單數結尾被證實為 -*es、*-os 和 *-s)中「e/o/零」的變換。不同狀態叫做元音變換等級;e-等級和 o-等級一起叫做「完全等級」,而任何元音都沒有叫做「零等級」。
因此詞根 *sed-「to sit (down)」(詞根傳統上選用 e-等級,如果它有元音變換)有三個不同形式: *sed-, *sod- 和 *sd-。這類模式可以遍及 PIE 詞根清單找到並且是明晰的:
除了平常的「輔音+元音+輔音」結構的平常詞根之外,還有也是良好證實了的詞根如 *dhē-「put, place」: 它們結束於一個元音,它在與有完全等級的詞根如 *sed 在同一范疇時總是長元音;並且在預期零等級的形式中,在開始於一個輔音的詞綴之前,我們找到了短元音,重構為 *ə 或 schwa。這個元音的跨語言對應不同於其他五個短元音。(如下面展示的那樣,在開始於一個元音的詞綴之前,沒有在詞根中存在元音的跡象。)
不管是什麼導致了在詞根如 *sed-/*sod-/*sd- 中短元音徹底消失,推斷出在相同條件下長元音也應完全消失是合理的,但卻留下一種剩餘。這種剩餘在印度語中反映為 i 而在伊朗語中被去掉了;它在希臘語中給出不同的 e, a, o;在其他語言中它大多和 PIE *a 的反映結合到了一起(總得記住在非詞首音節中的短元音在意大利語、凱爾特語和日耳曼語中要經列各種冒險):
傳統上把詞根 *sed- 和 *dō- 類型比照列表如下:
完全等級 | 弱等級 | |
---|---|---|
sed-, sod- | sd- | 「sit」 |
dō- | də-, d- | 「give」 |
但是還有其他的「正常」詞根的模式,比如以六個共鳴音(*y w r l m n)結尾的詞根,它們是原始印歐語中特有的,依賴於毗連的是什麼聲音,它們可以是音節主音(效果上是元音)和輔音二者:
詞根 *bher-/bhor-/bhṛ- ~ bhr-「carry」
索緒爾的洞察在於把長元音詞根如 *dō-, *stā- 同詞根如 *bher- 相匹配,而不是匹配於 *sed- 這類的詞根。就是說,不把「schwa」當作長元音的剩餘,而是作為在詞根的所有等級中存在的一個音素,如同 *bher-/*bhor-/*bhṛ- 中的 *r 一樣,只是在完全等級形式中它同正常的 e/o 詞根元音結合成了長元音,並帶有 e 等級的「音色改變」;這個神秘音素自身只在零等級形式中可見:
完全等級 | 零等級 | |
---|---|---|
bher-, bhor- | bhṛ- / bhr- | 「carry」 |
deX-, doX- | dẊ- / dX- | 「give」 |
索緒爾只處理了兩個這種音素,對應於我們的 *h₂ 和 *h₃。後來這個理論的解釋能力和它的優雅被人們注意到了之後,對它進行了改進,增加了第三個音素 *h₁,它有同另兩個一樣的加長和音節主音化性質但對毗鄰元音的音色沒有影響。索緒爾對這些音素的語音沒有什麼提議,他給出的術語「coéfficients sonantiques」只是對在詞根如 *bher- 中的滑音、鼻音和流音(也就是 PIE 共鳴音)的一般使用的術語。
如上所述,在形式如*dwi-bhr-o-(希臘語 diphrós 的詞源)中,這個新「coéfficients sonantiques」(不像六個共鳴音)在任何後代語言中都沒有反映。因此復合的 *mṇs-dheH-「to fix thought, be devout, become rapt」形成了名詞 *mṇs-dhH-o-,在原始-印度-伊朗語中為 *mazdha-,梵語 medhá- /mēdha/「sacrificial rite, holiness」(如上述 sedur < *sazdur 一樣的正規發展),阿維斯陀語 mazda-「name (originally an epithet) of the greatest deity」。
還有另一類無疑問的詞根,其中阻礙音包圍了一個共鳴音。在零等級中,不像 *bher-類型詞根那樣,這個響音總是音節主音(總是在兩個輔音之間)。例如 *bhendh-「tie, bind」:
游離的喉音可以在孤立或表面上孤立的形式中找到;下面的音節主音 *h₁, *h₂, *h₃ 的三分希臘語反映是特別有用的。(後面有關於它們的注釋)。
上述詞根都是直接了當的並且直接適合整體模式。有少量特定的詞根有看起來表現得像 *bher- 類型,有時又不像任何其他詞根那樣,比如有時零等級中有長音節主音,指出一種兩元音結構。這些詞根被各異的叫做「重基詞根」、「雙音節詞根」和「seṭ 詞根」(這是 Pāṇini 文法的術語,後面會有解釋)。
例如,詞根 *ǵenə-「be born, arise」在常見的詞源字典給出如下:
(A)形式出現在這個詞根跟隨著開始於元音的詞綴的時候;(B)形式出現在這個詞根跟隨著開始於輔音的詞綴的時候。如上所述,完全等級(A)形式看起來就像 *bher- 類型,但是零等級總是並且只有音節主音共鳴音的反映,就像 *bhendh- 類型而不像任何其他類型,這里有第二個詞根元音(總有並只是 *ə) 跟隨著第二輔音:
*ǵen(ə)-
*ǵon(e)-
*ǵṇn-/*ǵṆ-
波你尼文法術語是「seṭ」(也就是 sa-i-ṭ)字面意思是「帶有一個 /i/」。這用於指稱一種特定詞根,如 jan-「be born」,它在詞根和後綴之間有一個 /i/,正如我們在梵語 jánitar-, jániman-, janitva(動名詞)中見到的那樣。與之對應的是「aniṭ」(「沒有 /i/」)詞根,比如 han-「slay」: hántar-「slayer」,hanman-「a slaying」,hantva(動名詞)。在 Pāṇini 的分析中,這個 /i/ 是個連接元音,既非詞根也非後綴的一部分。簡單的就是某些詞根有效的列入到「接受一個 -i- 」的詞根列表中。
但是歷史學家已經有了如下優勢: 替換的特殊性質,「/i/ 的存在」,和在第二位置唯一允許存在的元音恰巧是 *ə,在把 *ǵenə- 正確的理解為 *ǵenH- 之後就可以得以優雅的解釋了。就是說,從印歐語的角度看,替換模式簡單的就是 *bhendh- 的模式,帶有的額外細節,*H 不像阻礙音(塞音和 *s),它將變為在兩個輔音之間的音節,因此 *ǵenə- 有了上述類型(B)這樣的形式。
這些詞根的輔音前零級的驚人反映(比如梵語 ā,希臘語 nē,拉丁語 nā,立陶宛語 ìn)可以通過加長在消失了喉音前的(最初完全普通的)音節主音共鳴音來解釋,而相同的喉音甚至在開始於一個元音的詞綴之前保護了前面的共鳴音的音節主音地位: 上面提到過的古老的吠陀梵語形式 jajanur (< *ǵe-ǵṇh₁-ṛ)在結構上完全相同於形式 *da-dṛś-ur「they saw」 < *de-dṛḱ-ṛ。
附帶的說,把這個詞根重新設計為 *ǵenH- 還有其他結論。一些上面提到過的梵語形式中有看起來像來自在開音節中的 o-等級詞根元音的東西,但是卻未能通過 Brugmann定律加長成為 -ā-。在把它理解為在元音前的 *ǵonH- 這樣的形式的時候一切就都明白了,*o 實際上不在開音節中。這還意味著形式如 jajāna「was born」,看起來像是表現了 Brugmann 定律作用,而實際上是錯誤的證據: 在梵語完成時態中,整類的 seṭ 詞根全體獲得 aniṭ 第三人稱單數形式的形態。(進一步討論參見 Brugmann定律。)
還有一些結束於塞音接著喉音的詞根,比如 *pleth₂-/*pḷth₂-「spread, flatten」,得出梵語 pṛthú-「broad」陽性(= 阿維斯陀語 pərəθu-), pṛthivī-陰性,希臘語 platús(零等級);梵語 prathimán-「wideness」(完全等級),希臘語 platamṓn「flat stone」。喉音解釋了:(a)在原始-印度-伊朗語中的 *t 到 *th 的變化;(b)在希臘語 -a-,梵語 -i- 和在阿維斯陀語中沒有元音的對應(阿維斯陀語兩音節的 pərəθwī「broad」陰性,對應梵語三音節的 pṛthivī-)。
在對特別是來自印度的語言資料的解釋中已經做了一些告誡。梵語保留了多數的動機不清的代換固有模式(比如區分 seṭ 詞根和 aniṭ 詞根),這提供了在「錯誤」模式上鑄就新形式的模型。這里有很多形式如 tṛṣita-「thirsty」和 tániman-「slenderness」,是對毫不含糊的 aniṭ 詞根的 seṭ 形成;和反過來的對可靠的 seṭ 詞根的 aniṭ 形式如 píparti「fills」、pṛta-「filled」(比較於「真實」過去分詞 pūrṇá-)。梵語保留了奇妙而清晰的喉音語音的影響,但是歷史語言學家要格外小心: 甚至對於吠陀梵語,證據必須在這些形式的古代遺跡和語言材料的整體質地上做仔細權衡(原始印歐語自身有著在其組成上有某種程度變化的詞根,如 *ǵhew- 和 *ǵhewd- 都含義為「pour」,這也就沒有幫助了;他們稱的「詞根擴展」用更分析性的術語就是喉音。)
類似於任何其他輔音,喉音在動詞和名詞的結尾和派生構詞中發揮了作用,唯一的不同是對告知發生了什麼的更大困難性。例如印度-雅利安語可以包含非常明確反映喉音的形式,但是沒有辦法知道是哪一個。
下面是在原始印歐語構詞中喉音的一個概要。
希臘語形式 ánemos 和 árotron 特別有價值是因為所涉及的動詞詞根在希臘語中早已不作為動詞了。這意味著沒有某種類比推理的可能性,比如發生在拉丁語 arātrum「plow」中的情況,它的形態已經被動詞 arāre「to plow」給扭曲了(同源於希臘語的準確形式應該是 *aretrum)。把希臘語 thetós, statós, dotós「put, stood, given」的詞根元音解釋為類推曾經是標準。多數學者今天可能把它們當作最初的,但是在「wind」和「plow」情況下,爭論就不會出現。
關於希臘語 híeros,偽分詞詞綴 *-ro- 被直接增加到了動詞詞根,因此 *isḥ₁-ro- > *isero- > *ihero- > híeros (帶有對詞首送氣音的正規倒退)和梵語 iṣirá-。詞根 *eysH-「vigorously move/cause to move」的存在性好像沒有問題。如果這個東西開始於一個喉音,並且多數學者都同意,則必定是 *h₁-;而這是個問題。形如 *h₁eysh₁- 的詞根是不可能的。印歐語沒有 *mem-, *tet-, *dhredh- 這種類型的詞根,它們帶有相同輔音的兩次出現。但是希臘語證實了一個早期的(並很廣泛證實的)相同含義的形式 híaros。如果我們重構為 *h₁eysh₂-,則一下就解決了所有問題。對 híeros/híaros 事宜的解釋已經被長久討論了,還沒有什麼結果;喉音理論現在提供了給予解釋的一個機會,它有著兩個喉音的形而上理論。這仍只是個猜測,但是要比以前的猜測更加簡單和優雅。
在 *pḥ₂ter-「father」中的音節主音 *ḥ₂ 可能實際上不是孤立的。特定證據證實了在「mother, father」等中的血緣詞綴實際上是 *-h₂ter- 而不是 *-ter-。喉音在輔音之後音節主音化(希臘語 patḗr, 拉丁語 pater, 梵語 pitár-; 希臘語 thugátēr, 梵語 duhitár- 「daughter」)此外延長前導元音(拉丁語 māter「mother」,frāter「brother」) — 甚至在涉及的「元音」是音節主音共鳴音的時候,比如梵語 yātaras「husbands' wives」< *yṆt- < *yṇ-h₂t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