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略

古琴演奏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景略

吳景略(1907年2月5日—1987年8月16日[1][2]),名,號緝曼,別號縵叟,中國古琴演奏家,創立了「虞山吳派」,有「琴壇一代宗師」之稱。[2][3]亦對古琴製作頗有研究,是現代所用的鋼絲尼龍弦的發明者之一。

事实速览 吳景略, 傳統音樂 ...
吳景略
Thumb
傳統音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生(1907-02-05)1907年2月5日
逝世1987年8月16日(1987歲—08—16)(80歲)
職業古琴演奏家
兒女吳文光
音樂類型中國傳統音樂
演奏樂器古琴
代表作品《吳景略古琴藝術》
《虞山吳氏琴譜》
相關團體今虞琴社
北京古琴研究會
关闭

生平

吳景略祖籍江蘇常熟(虞山),他亦出生在常熟西塘。少時從趙劍侯周少梅吳夢非等學習音律,也曾從蕭退庵樊少雲學習書畫。1930年吳景略開始師從王端璞學琴,三月閒共學《湘江怨》和《醉漁唱晚》二首。據他的學生吳寧回憶,吳景略曾説:「王先生是票友...他沒有好的琴譜,他彈琴也沒有節奏感。我與王先生只學了三個多月,以後他去吳江縣任官,我就沒有老師了」。此後他基本靠自學,某次在上海的古籍書店找琴譜時,從書店的夥計処得知有一名為徐少峰的醫生懂得彈琴。吳景略前去拜訪,因後者行醫出門不在家而折返,但又向其寄出信件求學。徐少峰爲他所感動,因請上海琴人李明德前往常熟教他彈琴。但吳僅與李明德學過一首曲子,即《梅花三弄》。按吳景略所述,原因是他衹上了一節課就基本摸清全曲,李明德稱「你根本不需要老師,你是無師自通的琴人、天才」,而後將他介紹給了查阜西李子昭,查阜西又請他加入了今虞琴社。他在抗日戰爭期間主持琴社事務。1950年代初在上海創立「簫聲琴韻室」,在上海、常熟教授古琴。[2][4][5]

1953年吳景略受聘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擔任通訊研究員,三年後成爲教授、亦在天津的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彈撥教研室擔任主任一職。居住北京期間參加了北京古琴研究會。1950年代他曾改良過今虞琴絃,[4]也曾試圖改良古琴的弦軫和音量。[6]文化大革命爆發後被迫下牛棚。1974年左右,以看病、養病的名義住在上海的女兒家中。[7]這段時期與今虞琴社成員胡維禮是鄰居,吳景略曾教導他彈琴。據胡回憶,吳景略可以做到叼着煙彈琴而至曲終菸灰不墜。[4]但同時因生活所迫而賣掉了許多藏琴。[5]實際上,吳景略因為勞改中斷彈琴多年,當時能彈的曲子很少。[8]

文革結束後回到中央音樂學院,並成爲終身教授。後來亦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1]在1970年代和劉景韶林友仁龔一等人及上海音樂學院樂器廠一同發明鋼絲尼龍琴絃。[4][9][10]1986年時,中國音協、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文藝部、北京古琴研究會、中央音樂學院等六個單位曾合辦「祝賀吳景略古琴藝術生涯六十周年慶祝活動」。[3][11]1987年8月16日因肺癌在北京逝世。

其學生人數眾多,包括古琴家王吉儒吳自英呂振原孫貴生謝孝苹陳長林李祥霆吳釗趙家珍余青欣等人都是他的學生。[12]由於吳景略在文革以後已不太能彈琴,當時收的學生(例如:趙家珍、余青欣)實際上是由吳文光上課。[8]

音樂風格

  • 喬建中:「飛騰綺麗」。[3][13]
  • 藍玉崧:「技術精熟,[14]氣韻生動,[15]深入淺出。[16]風格健美,意境深遠。[17]氣象恢宏,骨氣洞達。[18]
  • 蕭興華:「以氣韻見長,兼有北之雄奇,豪宕與宏廓,又有南之清潤,柔婉和流麗,融南北風格為一體。」[19]
  • 成公亮:「旋律清晰,句和句之間會有強弱對比。」[20]

擅長琴曲

瀟湘水雲〉、〈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墨子悲絲〉、〈秋塞吟〉、〈陽春〉、〈漁樵問答〉、〈梧葉舞秋風〉、〈憶故人〉,以上皆由吳景略自行打譜。[21]

作品列表

  • 《七絃琴教材》,後合併至《虞山吳氏琴譜》
  • 《虞山琴話》
  • 《古琴改良》
  • 《虞山吳氏琴譜》(與吳文光合著,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ISBN 7506014548
  • 《吳景略古琴藝術》(CD,龍音,1998年)

家庭

其子吳文光後來亦成爲古琴演奏家,繼承並發揚虞山吳派。[2][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