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角龍(屬名:Furcatoceratops,意為「分叉有角面孔」)。是蒙大拿州晚白堊世朱迪斯河組發現的一屬尖角龍亞科角龍科恐龍。模式種是闡明叉角龍(Furcatoceratops elucidans)。[1]
叉角龍屬 化石時期:坎帕階
~ | |
---|---|
東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的叉角龍骨骼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科: | †角龍科 Ceratopsidae |
亞科: | †尖角龍亞科 Centrosaurinae |
族: | †大鼻角龍族 Nasutoceratopsini |
屬: | †叉角龍屬 Furcatoceratops Ishikawa et al., 2023 |
模式種 | |
†闡明叉角龍 Furcatoceratops elucidans Ishikawa et al., 2023
|
發現與命名
正模標本NSM PV 24660是一具關節連接的完整骨骼,屬於一隻中等體型的亞成體。除其它材料外,該骨骼還保存了大量顱骨材料、幾乎完整的左前後肢、部分骨盆和大部分脊柱。該標本是從特里博爾德古生物公司的「12-020」地區挖掘出來,該地點是蒙大拿州弗格斯縣晚白堊世朱迪斯河組的一個採石場,位於威尼弗雷德鎮西北約7公里處。NSM PV 24660收集於上覆熊掌組下方約20米處上煤嶺段(Coal Ridge Member)的岩石中。據Ramezani等人2022年研究的貝葉斯地質年代模型可知,收集正模標本的層位地質年齡約為7560(約7530至7590)萬年前。[1][2]
正模標本現保存於日本筑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於2023年命名為角龍科新屬新種闡明叉角龍(Furcatoceratops elucidans)。屬名取自拉丁語furcatus(意為「分叉的」)及希臘語ceratops(意為「有角面孔」)。種名在拉丁語中意為「闡明」。[1]
分類
首次描述叉角龍的2023年研究將該屬及其它角龍類納入系統發育分析,發現其位於大鼻角龍族演化支內。該演化支的其它早期尖角龍亞科成員包括愛氏角龍和大鼻角龍,兩者皆生存於坎帕階的美國。[1]
| |||||||||||||||||||||||||||||||||||||||||||||||||||||||||||||||||||||||||||||||||||||||||||||||||||||||||||||||||||||||||||||||||||||
古生態學
朱迪斯河組已出土數種恐龍遺骸,其中部分發現於早期古生物研究中,其它一些則是近期鑑定出來的。其中與叉角龍共存的物種包括:角龍科的愛氏角龍、梅杜莎角龍和釘盾龍、鴨嘴龍類的短冠龍、甲龍類的祖魯龍、暴龍類的懼龍及巨型短吻鱷總科的恐鱷。[3][4][5][6][7]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