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角龍屬(屬名:Xenoceratops,意為「外來有角面孔」)又譯作異形角龍,是一屬角龍科尖角龍亞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坎潘階中期)的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僅含唯一種福莫斯特異角龍(Xenoceratops foremostensis),遺骸發現於福莫斯特組。[1]
描述
正模標本CMN(加拿大自然博物館)53282是一個頂骨,該骨骼形成了角龍類獨特的頸盾內側(中部)和部分外側的邊界。一些額外顱骨也歸入該屬,包括頂骨、鱗狀骨(構成頸盾側邊其餘部分的骨骼)和部分鼻骨。這些骨骼可能屬於至少三個成體。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收藏的一些顱骨碎片也被認為屬於該恐龍。[1]
異角龍可通過頸盾骨質裝飾等特徵與其他角龍類區分。最靠近頸盾中部的兩個厚的骨質突起指向中間。頸盾上每個突起旁邊都有一個長而扁平的釘狀結構,分別指向側面和後面。頂骨的前端有一三角形大型突起。與大多數角龍類不同,異角龍頸盾中部沒有突起或其他裝飾。異角龍可能有鼻角和眉角結構,與其他基幹角龍類相似。正模標本和相關顱骨材料面部的大部分缺失,但皇家泰瑞爾博物館收藏的顱骨擁有巨型眉角,可能類似於亞伯達角龍和惡魔角龍。鼻骨碎片的形狀亦暗示鼻部擁有一種長而低的結構,類似於梅杜莎角龍。[1]
發現過程
1958年,萬恩·蘭斯頓從艾伯塔省福莫斯特鎮附近的福莫斯特組挖出一些顱骨碎片。[2]關於該地層的恐龍人們知之甚少,[1]除牙齒外僅報道過鴨嘴龍類骨骼和厚頭龍類孔頭龍的顱骨的發現。[1]
蘭斯頓將這些碎片保存在渥太華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櫥櫃中。2003年左右,大衛·埃文斯(David C. Evans)和邁克·瑞恩(Michael J. Ryan)對標本產生好奇,並於2009年進行更徹底的研究。[2]他們發現該化石代表一個新屬新種,並在2012年由瑞恩、埃文斯和凱蘭·舍普(Kieran M. Shepherd)等人作出描述。在發現時福莫斯特異角龍(Xenoceratops foremostensis)是加拿大己知最古老的角龍類分類單元,也是該組第一個被描述的角龍類。屬名源自希臘語xenos(外國的或外來的)及ceratops(有角的臉),該組合是指福莫斯特組中缺乏已知角龍類物種。種名foremostensis以艾伯塔省福莫斯特鎮為名。[1]
分類學
以下分支圖遵循Chiba等人(2017年)的系統發育分析:[3]
尖角龍亞科 Centrosaurinae |
| |||||||||||||||||||||||||||||||||||||||||||||||||||||||||||||||||||||||||||||||||||||||||||||||||||||||||||||||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