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總理(印尼語:Perdana Menteri Republik Indonesia)是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從1945年至1966年實行議會內閣制期間曾經存在過的一個官職。存在期間,總理是印尼的行政首長、內閣的負責人,而當時的內閣與最高立法機構(相當於議會,開始時是印度尼西亞中央國民委員會,後為人民協商會議)和總統並為印尼政府的三大組成部分。1959年7月5日總統令頒布後,時任總理朱安達率領內閣總辭職,蘇加諾總統遂自行兼任總理,組成新內閣並開始行使總理職權,直到他因九三零事件而於1966年下台後,繼任的蘇哈托總統才正式廢除總理職位。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在日軍占領下的印度尼西亞宣布獨立,同年頒布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45年憲法》(以下簡稱《1945年憲法》)規定印尼的政體為總統內閣制。由於當時的憲法中並沒有規定設立總理職位,故由蘇加諾總統領導成立了第一屆內閣。儘管如此,同年印尼又設立了總理一職領導內閣,首任內閣總理是與蘇加諾總統和穆罕默德·哈達副總統同為印尼獨立運動領袖的蘇丹·夏赫里爾。[1]之後,總理職位的設立通過1950年頒布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1950年臨時憲法》)第52條得到了確認。《1950年臨時憲法》同時規定,改總統內閣制為議會內閣制,這樣總理就正式取代總統成為內閣首長。[2]
總理職務的設置和內閣制政體在印尼的確立是印尼國內各派鬥爭妥協的結果。在三大獨立運動領袖中,蘇加諾希望建立總統制的威權型政府,哈達希望印尼成為一個由穆斯林占統治地位的伊斯蘭國家,而深受西方思想影響的夏赫里爾則傾向於成立議會民主制政體。印尼獨立後,三人分別擔任首任總統、首任副總統和首任總理。印尼各派推舉夏赫里爾擔任總理也有與蘇加諾總統分權的目的,從而使總統的權力不至於過大。[3]
按照《1950年憲法》的規定,印尼的總理由總統任命,負責政府的日常事務、領導內閣並對總統和副總統負責[1]。而在實際操作中,總理還要對最高立法機構(相當於其他國家的議會,開始時是印度尼西亞中央國民委員會及其工作委員會,後來是人民協商會議)負責,而且在做出任何重大決定之前都要徵詢總統的意見。如果總理與議會或者總統發生了分歧,那麼他會被免職,由他人取而代之[4]。
由於印尼內閣通常是由多個黨派聯合組成的執政聯盟,而聯盟內部常有分歧,因而總理常常面臨着閣員辭職和不信任投票。內閣做出的每一項重大政策都有可能面臨執政黨或反對黨的反對,所以在印尼共和國史上一些內閣只持續了幾個月。[5]
印尼獨立後發生過多次反對蘇加諾總統的軍事行動,包括暗殺、逼宮和地方武裝叛亂等,反對者提出的要求大多包括總統恢復為象徵性國家元首,由自己的支持者擔任總理掌握實權等,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蘇加諾總統在軍方和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的支持下,平定了各地的叛亂,權勢愈加鞏固,而總理也成為總統各項方針政策的共同策劃者和具體執行者,[3]例如第十一任總理朱安達甚至被譏諷為蘇加諾的橡皮圖章。[6]
1959年7月5日,蘇加諾總統頒布總統令,宣布制憲會議表決的結果顯示贊成恢復《1945年憲法》的票數未達到修憲所必需的三分之二以上絕對多數,因此自即日起解散制憲會議,《1950年臨時憲法》停止生效,同時恢復《1945年憲法》。如此一來,總理職位存在的憲法依據沒有了。同日,時任總理朱安達率領全體內閣成員總辭職。然而,同年7月9日,蘇加諾總統自行宣布兼任總理並成立新一屆內閣,[7]後來他在歷次講話中都自稱:「我是總統兼總理。」《1945年憲法》並沒有規定設立總理職位,因而反對蘇加諾的人認為他兼任總理是違憲。[8]
1965年爆發了反對蘇加諾政府的九三零事件,事件過後蘇哈托實際掌握了軍政大權,1966年蘇加諾總統被迫簽發了後來被稱為「3月11日總統令」的命令,把所有政治權力移交給蘇哈托,不久蘇加諾正式下台,而他兼任的總理職位也被廢除。[9]
雖然印尼的總理自行決定政策的權力有限,但總理有時會在某些方面與蘇加諾總統持不同看法,這對於大權在握的蘇加諾來說多多少少是一種制約。[10]總統兼任總理及總理職位的廢除對於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導致了總統權力過大——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且缺少對總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為蘇加諾和以後的蘇哈托合法地進行獨裁統治鋪平了道路,也是導致兩人最終倒台的重要原因。[11]
任次 | 總理 | 肖像 | 黨派 | 屆數 | 任期開始 | 任期結束 | 內閣 |
---|---|---|---|---|---|---|---|
1 | 蘇丹·夏赫里爾 | 社會黨 | 2 | 1945年11月14日 | 1946年3月12日 | 第一屆夏赫里爾內閣 | |
3 | 1946年3月12日 | 1946年10月2日 | 第二屆夏赫里爾內閣 | ||||
4 | 1946年10月2日 | 1947年7月3日 | 第三屆夏赫里爾內閣 | ||||
2 | 阿米爾·謝里夫丁 | 社會黨 | 5 | 1947年7月3日 | 1947年11月11日 | 第一屆阿米爾· 謝里夫丁內閣 | |
6 | 1947年11月11日 | 1948年1月29日 | 第二屆阿米爾· 謝里夫丁內閣 | ||||
3 | 穆罕默德·哈達 | 無黨派 | 7 | 1948年1月29日 | 1949年8月4日 | 第一屆哈達內閣 | |
8 | 1949年8月4日 | 1949年12月20日 | 第二屆哈達內閣 | ||||
1949年12月20日 | 1950年9月6日 | 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內閣 | |||||
代理 | 蘇桑托·蒂爾托普羅佐 | 無黨派 | 9 | 1949年12月20日 | 1950年1月16日 | 蘇桑托內閣 | |
4 | 阿卜杜勒·哈利姆 | 無黨派 | 10 | 1950年1月16日 | 1950年9月5日 | 哈利姆內閣 | |
5 | 穆罕默德·納席爾 | 馬斯友美黨 | 11 | 1950年9月5日 | 1951年4月26日 | 納席爾內閣 | |
6 | 蘇基曼·維爾約桑佐約 | 馬斯友美黨 | 12 | 1951年4月26日 | 1952年4月1日 | 蘇基曼-蘇維約內閣 | |
7 | 韋洛坡 | 印度尼西亞民族黨 | 13 | 1952年4月1日 | 1953年7月30日 | 韋洛坡內閣 | |
8 | 阿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 | 印度尼西亞民族黨 | 14 | 1953年7月30日 | 1955年8月11日 | 第一屆阿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內閣 | |
9 | 布爾漢丁·哈拉哈普 | 馬斯友美黨 | 15 | 1955年8月11日 | 1956年3月20日 | 布爾漢丁·哈拉哈普內閣 | |
10 | 阿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 | 印度尼西亞民族黨 | 16 | 1956年3月20日 | 1957年4月9日 | 第二屆阿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內閣 | |
11 | 朱安達·卡塔維查亞 | 無黨派 | 17 | 1957年4月9日 | 1959年7月9日 | 朱安達內閣 | |
12 | 蘇加諾 | 無黨派 | 18 | 1959年7月9日 | 1960年2月18日 | 第一屆工作內閣 | |
19 | 1960年2月18日 | 1962年3月6日 | 第二屆工作內閣 | ||||
20 | 1962年3月6日 | 1963年11月13日 | 第三屆工作內閣 | ||||
21 | 1963年11月13日 | 1964年8月27日 | 第四屆工作內閣 | ||||
22 | 1964年8月27日 | 1966年2月22日 | 第一屆兩項人民命令內閣 | ||||
23 | 1966年2月22日 | 1966年3月28日 | 第二屆兩項人民命令內閣 | ||||
24 | 1966年3月28日 | 1966年7月25日 | 第三屆兩項人民命令內閣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