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是華東師範大學校園內的圖書館,位於中國上海市,由閔行校區圖書館和中山北路校區圖書館組成,為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成員、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2011年,該館被網易新聞評為中國最美的50座大學圖書館之一[2]。
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 | |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 |
國家/地區 | 中國 |
地址 | 中國上海市閔行區、普陀區 |
座標 | 31°13′40″N 121°24′23″E |
類型 | 大學圖書館 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
建立 | 1951年(普陀校區) 2006年(閔行校區) |
隸屬 | 華東師範大學 |
收藏 | |
藏品 | 紙質文獻、期刊、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學位論文、電子數據庫 |
規模 | 498.20萬冊(紙質文獻) |
使用 | |
借閲憑證 | 華東師範大學校園卡 |
服務人群 | 華東師範大學校園網用戶 |
註冊用戶 | 華東師範大學學生、教職工 |
其他資訊 | |
館長 | 吳瑞君 |
員工 | 121 |
網站 | www |
地圖 | |
截至2017年底,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舍總面積約5.6萬平方米,館藏印刷型文獻總量達498.20萬冊,其中圖書411.41.84萬冊,期刊合訂本41.48萬餘冊,古籍文獻33.53萬餘冊,學位論文6.16萬餘冊,非書資料5.1萬餘冊;各類電子文獻數據庫176個(含485個子庫),其中電子期刊8.05萬餘種,電子圖書257.62萬餘種,學位論文864.98萬餘篇[1]。有《唐顏真卿多寶佛塔感應碑》拓本、《西漢詳節》、福建《三山志》等善本[3]。
科研
情報研究所是華東師範大學的研究機構,與圖書館實行館所合一體制,成立於1999年12月[4]。
歷史
1925年9月,大夏大學在膠州路的三層校舍落成,在校舍底層設圖書館,並成立圖書委員會。12月16日,大夏大學舉行圖書館運動大會,並發布《大夏大學藏書樓募捐啟》,現場募集1542元2角及圖書330冊。1930年3月,大夏大學發起第二次圖書募集活動,馬宗榮出任圖書館主任後,立即發布《募集圖書啟》,並在在《大夏周報》撰文《圖書館與募書運動》,至5月8日收到中文書籍4277冊,外文書籍820冊。
1930年春,大夏大學中山路校區開始建設,校董馬君武強調「今後大夏大學的建設是要謀圖書館和實驗室的充實」。1930年秋,圖書館遷入群賢堂二樓,新館舍按照馬宗榮所著《現代圖書館經營論》設置,設普通閱覽室、參考閱覽室、書庫、辦公室等。隨着學生數量的增加,1931年夏,大夏大學計劃建設一所二層圖書館,並由設計師建築作圖,但因九一八事變而擱置。隨着一·二八事變的發展,學校一度淪為戰區,全部圖書運往中華學藝社暫存,1932年秋回遷至原擬建實驗小學校舍,為凹字形、三大間、兩層樓房。1933年10月,學校在群賢堂205室設自由閱覽室;次年秋,將教育研究室用作雜誌閱覽室,並添平房兩間作為報紙閱覽室。1934年11月,校董會決議耗資12萬元修建新圖書館,次年3月決議題名「黃浦烈士圖書館」,1937年6月1日破土動工,但因八一三事變再次停止。
大夏大學內遷時,將5萬餘冊藏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經廬山、重慶輾轉,於1938年5月抵達貴陽講武堂;另一部分藏於王伯群住宅,後被國立上海大學移存中央研究院及上海大學,1946年收回時不少已散失。1938年秋,大夏大學在貴陽舉行募集圖書運動,募得7196冊圖書。1939年2月4日,因日軍空襲貴陽,學校轉移圖書至花溪,至秋季運回。1944年11月,大夏大學遷往赤水,所有圖書於11月30日裝箱,12月2日起經重慶、茅台至次年3月8日全部抵達赤水,並用赤水中學房屋作圖書館,此時有藏書4萬餘冊。1946年夏,學校回遷上海,赤水的圖書於7月25日運達重慶,9月1日裝載華泰輪駁於10月24日抵達南京,經鐵路於10月31日抵達上海西站,與上海的圖書合併達5萬餘冊。因館舍狹小,學校於群賢堂三樓闢室七間充當館舍。
1948年春,大夏大學決定以400億元國幣建築新圖書館,由金祖蔭設計,9月28日動工,但因幣制改革、金圓券大幅貶值而最終廢止。1949年9月,圖書館遷往群賢堂辦公。至1951年,圖書館藏書60561冊,資料室藏書8728冊。[5]。
1951年10月,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成立,以大夏大學圖書館館舍及圖書為基礎,並引進光華大學19萬冊藏書,圖書按照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各自的體系分開上架。1952年至1955年底,陸續接收暨南大學、聖約翰大學、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滬江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東亞體育專科學校、立信會計專科學校等校圖書共31萬餘冊。其中,交通大學珍藏的1908年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御賜給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的1894版《古今圖書集成》在1955年調至華東師範大學[6];華東師範大學所藏1888年版《古今圖書集成》則被調往交通大學,現藏於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7]。
1953年5月,4000平方米的圖書館樓落成;1958年,又擴建了5000平方米的新館舍。至1965年,藏書達125萬冊。文化大革命期間,圖書館遭到嚴重破壞,多名工作人員被立案審查或迫害致死,書刊破損、丟失現象嚴重,改革開放後方有所好轉[8]。
1986年,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邵逸夫向華東師大捐資1000萬港幣建設新圖書館,1989年10月27日新圖書館逸夫樓建成,這是中國大陸高校首座逸夫樓[9]。
基於學校 「 211 工程」、「 985 工程」和「十三•五」建設,圖書館不斷加強網絡和數字圖書館建設。從 1999 年起,圖書館啟用 INNOPAC 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並逐步升級圖書館服務器、擴容圖書館局域網,通過校園網實現兩個校區的網絡連接和集中式管理。兩校區圖書館提供電子閱覽室和讀者查詢終端,無線網絡全覆蓋,讀者可方便地訪問圖書館資源、校園網資源及因特網資源。同時通過校園 VPN認證和CARSI教育網聯邦認證方式,實現了本校讀者遠程訪問數字圖書館資源的功能。近年來,圖書館積極參與 CALIS 、CASHL、CADAL、「211」、「985」工程項目建設,在聯機合作編目、館際互借 / 文獻傳遞、特色數據庫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出色成效。先後榮獲了 CALIS 聯機合作編目傑出貢獻獎、Calis 應用服務優秀示範館,多次榮獲 CASHL 優質服務一等獎。
2001年10月16日,上海市中心圖書館華東師大分館成立。2006年9月閔行校區圖書館正式啟用。2009年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14年,中山北路校區圖書館進行修葺[10]。
2015年,與康奈爾大學合作啟動圖書館資源共享項目,「華東師範大學-康奈爾大學」圖書館聯合資源網開通,主要包括兩校有關中國及遠東地區的文獻資源[1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