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明清時期的皇家祭祀場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廟(滿語:ᡨ᠋ᠠᡳ
ᠮᡳᠶᠣᠣ,穆麟德轉寫:tai miyoo)位於北京天安門東側。總面積139,650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長方形,正門為西南側太廟街門(該門現被一分為二,外部作為商店使用,不能進入),南門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作為公園時開闢,現為太廟主要遊人入口。太廟四周有三重圍牆。主要建築為前殿、中殿、後殿三大殿及配殿,南端有琉璃磚門一座、大戟門一座並小戟門東西各一座,兩門之間有七座石橋。明、清兩代為皇家祖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嘉靖、萬曆和清順治年間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修繕,歷時四年,乾隆退位前又將三進大殿及配殿全部擴建。
太廟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 |
座標 | 39°54′42″N 116°24′00″E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明至清 |
編號 | 3—80 |
認定時間 | 1988年 |
殿宇均為黃琉璃瓦頂,建築雄偉壯麗。正殿原為九間,清代改為十一間,進深四間,重檐廡殿頂,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其主要梁柱外包沉香木,其餘木構件均為金絲楠木,天花板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
太廟雖經清代改建,其規則和木石部分,大體保持原構,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太廟以古柏著名,樹齡多達數百年。1924年闢為和平公園,1950年5月1日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2024年7月27日,太廟作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的組成部分,入選世界遺產[1]。
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太廟屬故宮管轄。1924年,太廟改為和平公園,向公眾開放。1931年由故宮博物院接管作為分院。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將太廟撥給北京市作為勞動人民的文化活動場所。1950年4月10日,故宮博物院將太廟正式移交給北京市總工會,闢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由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親筆題寫宮名,於1950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首都勞動人民的「學校和樂園」。文革期間曾經成為北京市大、中學校紅衛兵聯絡總站的辦公地點。
壽春王(壽春王妃劉氏)、南昌王、盱眙王(盱眙王妃唐氏)、臨淮王(臨淮王夫人劉氏)、霍丘王(霍丘王夫人翟氏)、下蔡王、安豐王(安豐王夫人趙氏)、蒙城王(蒙城王妃田氏)、寶應王、六安王、來安王、都梁王、英山王、山陽王、昭信王
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
常遇春、徐達、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
張玉、朱能、王真
劉基、郭英
馮勝、傅友德、廖永忠、王弼、汪興祖、俞淵、耿炳文、廖旺、何真
代善、傅恆、僧格林沁
兆惠、和琳、圖賴
圖爾格、多爾袞、多鐸
奕訢、岳託、張廷玉
揚古利、濟爾哈朗、界堪
福康安、禮敦巴圖魯、胤祥
豪格、費英東、鄂爾泰
阿桂、雅爾哈齊、額亦都
策棱、圖海、額爾袞
2016年11月2日,該地舉行「中國國際時裝周2017春夏」閉幕儀式以及該年度頒獎典禮,是太廟正殿第一次舉辦時裝秀[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