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印第安人寄宿學校系統[nb 1] 是一群專為加拿大境內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包括第一民族、梅蒂人、因紐特人)所設立的寄宿學校。[nb 2]該系統由加拿大政府的印地安及北方事務部資助並與基督教教堂合作管理。在1894年至1947年間,所有的加拿大印第安人兒童都被法律強制要求就讀寄宿學校。
加拿大印地安人寄宿學校系統的創建目的與理念,表面上是幫助原住民兒童融入加拿大社會,並成為具有教育背景與投票權的公民。然而,對當時普遍充斥種族主義、文化清洗心態的政府,以及管理階層的基督教教會而言,其目的著重於消除原住民文化與信仰對兒童的影響,並以同化政策迫使兒童與父母分離,融入主流的加拿大文化。 在該系統施行的一百多年中,約有三成的原住民兒童(約150,000人)曾經被「安置」於寄宿學校中。[3]:2–3而至少6000名學童在就學期間死亡。[4]2021年當地酋長陸續發現了數個百人坑。
歷史
該系統在加拿大聯邦化(脫離英國殖民)前即確立,但主要經由聯邦成立後於1876年建立的《印第安人法》獲得法律效力。該法在1884年的修訂中規定第一民族兒童須強制就學於日間學校,職業學校、或寄宿學校三者之一。但由於前兩者幾乎位於都市地帶,對於居處偏遠的原住民族而言只有寄宿學校是可行的選擇。原住民寄宿學校通常故意設於距離部落遙遠的區域,以降低學童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可能性。印地安事務所專員曾表達,將學校遠離部落可減少家庭探勘兒童的機會,避免他們影響學童的「文明化」過程。在此同時,加拿大原住民的行動亦受通行證系統束縛,以該系統侷限原住民於印地安人保留區中。
初期的同化策略在法國殖民者於17世紀抵達北美新法蘭西殖民地開始。[7]當時的原住民對於殖民者與其同化策略抱持反對,不願意交出自己的孩子,並視傳教士為傳染疾病的散布者。[8]因為原住民的反彈,以及初期殖民政府的動盪情形[9],Recollets、Jesuits和Ursulines等傳道會建立的印地安日間學校與寄宿學校多在1690年間停用。其他原因包括,當時法籍殖民者亦必須將教會資源分配給失去(法籍)父母的孤兒或棄兒,並同時希望與原住民維持良好的毛皮與武器貿易關係。[10]:3[11]:58–60
在17世紀的傳教同化策略失敗後,類似的教育方案直到1820年間才再度啟用,並受官方批准。[12]這個時期最早建立的寄宿學校包括由英國國教派傳教士在紅河(Red River Colony,今曼尼托巴省)[13]:50,以及新教傳教士在今日安大略省區域所建立的學校。這些學校被用來傳授基督宗教與工作文化,鼓勵原住民學童採納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活動,以確保、勸導他們畢業後不再回歸原來游牧生活。[14]
雖然許多早期建立的學校營運時間不長,同化政策仍然持續。其中營運歷史最悠久的莫霍克印地安人寄宿學校(Mohawk Institute Residential School)於1834年啟用,建立於大河六國(Six Nations of the Grand River)原住民保留區(近安大略布蘭特福德城),由英國國教會管理。該校創校初期只招收男童並為日間(非寄宿)學校,在四年後才改為印地安人寄宿學校並招收女學生,至1970年6月才正式關閉。[15]
19世紀初期寄宿學校的興起,可歸咎於該時期(尤其於1812年戰爭後)英國殖民者在軍事上所受的威脅降低。當加拿大的殖民政府不再遭受美國入侵的威脅影響,原住民部落的立場從抗戰盟友,轉為阻撓殖民政府勢力的絆腳石。[10]:3[16]:73–75殖民政府更替換原住民事務處理官員,從知悉當地風俗文化的軍官,換成公務員代表。在19世紀末期,加拿大政府的印第安事務部門(Department of Indian Affairs)正式鼓勵寄宿學校系統的擴張,以作為整合原住民族融入歐洲移民種族的同化政策。[10]
許多公營印地安人寄宿學校是由各種教派管理,其中大多數為羅馬天主教。在1867年至1939年的官方紀錄中,寄宿學校的數目在1931年到達高峰,總共80間。其中有44間隸屬於羅馬天主教會,21間屬於英格蘭教會/加拿大英國國教會,另有13間屬於加拿大聯合基督教會以及2間長老會的寄宿學校。[17]:682這些學校多利用已存在的教會校舍,由政府出資設施和維修經費,並由教會提供師資與課程規劃。 因此,各教派的寄宿學校數量比例並不反映各派信仰在加拿大的普遍程度,而是反映各派傳教機構的盛行率。[17]:683
加拿大政府於1996年關閉了位於薩斯喀徹溫省的最後一所由聯邦政府運營的原住民寄宿學校。
對於加拿大原住民的同化政策早在帝國殖民主義時期紮根。這個強制的校系統從1828年第一所寄宿學校建成至1996年最後一所寄宿學校關閉,時間長達169年。殖民主義的表態包括殖民者透過歐洲世界觀、文化角度、以及用發現學說的角度佔領原住民土地。[13]據加拿大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的報告解釋:「這些以歐洲文化與殖民者角度出發的論點背後,是殖民者視自己為文明代表,認為殖民能為蠻夷帶來文明」。意即,「文明的使命」是建構於殖民者的種族和文化優越感。」。印第安寄宿學印地安人寄宿學校對於原住民學童造成的創傷包括強制分離原生家庭,扼殺族語及先人文化,以及各種肢體攻擊和性虐待,並強制剝奪其原住民身分(以提供公民權的美名)。[13]:50該政策倡導強制分離原住民幼童與家庭部落,在百年後由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歸類為文化種族滅絕的行徑,歷史學家約翰·S·米羅伊(John S. Milloy)也表達該系統的目的等同於「抹殺孩子人格中的印地安文化認同」。[14]:42[18][19]印地安寄宿學校系統強調沉浸式的文化學習,多數學校禁止或嚴懲學童講母語或進行任何原住民信仰崇拜,以達成「教化」。學童被迫斷絕自己與家庭和文化的連結,並被強制說英語或法語。[11]從寄宿學校畢業的原住民學生往往陷入既無法成功融入加拿大社會也無法回歸部落文化的處境。最終,此寄宿學校系統不可逆的破壞了原住民族文化和信仰的傳承。此後果被視為與近代原住民族日見頻繁的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酗酒、藥物濫用和高自殺率具有直接關係。
2008年6月11日,加拿大前總理斯蒂芬·哈珀公開為加拿大政府及下議院中的各聯邦領導人在過去對原住民族的種種迫害表達道歉。在總理發言的九天前,原住民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渴望政府正視並揭露關於寄宿學校的歷史與真相。該委員會經由公開與私人會議蒐集全國各地寄宿學校倖存者的宣言[nb 3]並在2008至2013年期間舉行七場全國性活動以紀念並倡導關於寄宿學校的歷史。TRC在2015年正式建立國家真相與和解中心,並出版多份報告,詳細紀錄倖存者的敘述與相關歷史文件。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報告認定原住民寄宿學校系統應被歸為一項種族文化滅絕的惡行。2018年,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在紐芬蘭對當地的原住民進行道歉,由於1949年以前紐芬蘭不屬於加拿大,所以前幾屆加拿大政府拒絕對紐芬蘭的原住民寄宿學校發生的慘劇道歉。
2021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發現墳墓
雖然從過去就一直有傳言,但進入2021年,各原住民部落積極着手進行對非正常死亡可能埋葬地的勘察工作,以使之前不被廣泛承認的寄宿學校大規模非正常死亡得到社會認可。目前,已有兩個不同原住民部落的酋長獨立宣布在其各自主權所及的保留地內的寄宿學校遺址勘察到先前未知的大型埋葬地,其中科韋塞斯第一民族瑪麗瓦爾印第安寄宿學校直到1997年才被關閉。
- 德甘柳斯蘇斯瓦地
2021年5月27日,德甘柳斯蘇斯瓦地酋長卡西米爾(Rosanne Casimir)宣布,他們在德甘柳斯蘇斯瓦地(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坎盧普斯市附近)的坎盧普斯印第安寄宿學校挖掘出百人坑,底下埋了215具孩童的遺骨,此次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的215具兒童遺骸為過去紀錄所沒有的。[21]
- 瑪麗瓦爾
2021年6月,在薩斯喀徹溫省科韋塞斯73號保留地瑪麗瓦爾,科韋塞斯第一民族表示在印第安寄宿學校舊址內發現大型無名墳場,內有751個無名墳墓,每個墳墓可能有不止一具遺骸。[22][23][24]
- 聖尤金傳教學校
2021年6月30日,在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克蘭布魯克市附近的聖尤金傳教學校發現了有182具遺骸的無標記墳墓。據當地原住民團體「下惠特尼」(Lower Kootenay Band)新聞通報:「相信這182位死者的遺骸都來自克圖納薩部落。」[25][26]
相關影視作品
- 《印第安馬》
- 《擊出自由夢》(《Indian Horse (film)》),前者的改編電影
參見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