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生物學家、植物學家、森林學研究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棠瑞(1910年11月30日—1997年),生物學家、植物學家、森林學研究者,1910年在中國江西安福縣出生,1997年在美國洛杉磯去世[1]。劉棠瑞著作豐富,亦為臺灣植物誌第一版之編輯成員之一[2]。
劉棠瑞,江西安福縣人,出生於1910年(一說1911年[3][4])11月30日,1997年於加州洛杉磯過世,享年87歲;其家族世居嚴田鄉,其父劉玉峰,兄劉錫樑均為開業中醫師[1]。劉棠瑞6歲進入私塾,15歲插班吉安縣陽明中學,16歲隨同鄉李達才至東京,補習日語與英數理化,1929年考取東京高等師範學校,也獲江西省政府公費支助,1933年畢業後隨即考取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現在的京都大學)理學部植物學科,並於1936年取得理學士學位[1][4]。學成後回到中國,曾在廣東、廣西的大學院校擔任生物系教授、兼主任[1]。
1948年應陳兼善的邀請到台灣,出任當時的台灣省立博物館(現在的國立台灣博物館)擔任研究員兼植物學組主任,也兼台大植物系、省立師範學院(現為台灣師範大學)教授[3]。1955年,受到當時台大校長錢思亮之聘,擔任專任森林學系教授,兼任同校植物學系教授,也曾兼森林系主任行政職,並在1972年擔任農學院院長,至1977年才卸任;除在台大任教之外,劉棠瑞也在此期間曾兼國立中興大學植物學系和森林學系教授[3];並在任教期間,以研究成果在1970年取得到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3][4]。1982年劉棠瑞從台大屆齡退休後移民美國,1997年於洛杉磯去世[4]。
1947年擔任台灣省立博物館研究員期間,積極參與學界(包含了地質、氣象、動物、植物、地理等科學領域)組成之科學考察團,進行植物調查及採集的工作,地點有澎湖、玉山、蘭嶼等地,為其所致力進行的分類學研究[4] [5]。
致力於教育與學術研究時間長達50年之久,尤其對於台灣及華南的植物分類學有深刻的研究,總共發表了83篇學術論文[5]。
1963年應美國農業部之邀請,前往歐、美、日等地區,針對冷杉屬(Abies)樹木之分類與分佈,進行為時一年的研究[5]。回國後,歷經八年的整理與研究,於1971年出版了《冷杉屬誌》[5](英文版專論)。該書非但研究了世界的冷杉屬植物的分類及分布,也對其培育方法及森林工業方面之利用有所闡述,並以此書獲得美國農業部頒奬[5]。劉棠瑞亦以此書及其他研究著作,向日本東京大學申請博士學位,而獲頒理學博士學位[5]。
劉棠瑞的學術發表之英文名字為Tang Shui Liu,但亦有作Tung Shui LIU者[2]。
1973年至1979年間,擔任英文版《臺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的編輯委員[2],並為主要作者[6][7][8][9]。
曾於台大、師大、興大等校教授樹木學、植物分類學等課程培養後進,台灣的許多學者如耿煊、趙傳纓、黃增泉、許建昌、莊燦暘、廖日京、蘇鴻傑、呂福原、廖秋成、歐辰雄等都是他的學生[4][註 3]
劉棠瑞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謹,極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擔任森林系主任期間,對該系之系務及學生對森林方面之研習與發展,多所鼓勵與規劃,當時畢業離校的學生,在後來均對臺灣林業方面多有貢獻。[5]
除了有豐富的著作,其研究亦受到海內外學界多項大奬的肯定:
在鄭淑芬(2007)[5]記錄李學勇談植物分類學者時,提出了劉棠瑞關於植物名詞的主張:首先是他發現多年所傳授的「蘚苔植物」,必須依照歷史傳統而改稱「苔蘚植物;第二是因為裸子植物具有「球花」(或稱「花球」),因此他認為應該屬於「顯花植物」;最後在傳播了四十多年的「槭樹科」之後,在其所著的《植物分類學》卷四中將中文科名改稱為「楓樹科」。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