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卡門環形山(Von Kármán)是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巨大的古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師物理學家西奧多·馮·卡門(1881年-1963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2019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馮·卡門環形山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2]。值得注意的是,西奧多·馮·卡門是中國太空計劃創始人錢學森的博士導師,使得嫦娥四號的登陸也具有紀念的象徵性意義。[3]

Quick Facts 馮·卡門環形山, 坐標 ...
馮·卡門環形山
Thumb
坐標44.45°S 176.25°E / -44.45; 176.25
直徑186.35公里
深度3.04公里
余經日出時188°
命名來源西奧多·馮·卡門
Close

描述

Thumb
馮·卡門環形山的周邊,月球背面區域詳圖[4]
Thumb
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的西向斜視圖
Thumb
嫦娥四號,人類機具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全景圖

該隕坑北部重疊着巨大的萊布尼茲環形山的南側坑壁,西北和東北分別毗鄰較小的奧雷姆環形山芬森環形山阿爾德環形山卡約里環形山位於它的東南和西南,而南面不遠處則橫亙了波義耳環形山赫斯環形山[5]。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44.45°S 176.25°E / -44.45; 176.25,直徑186.35公里[6],深度約3.04公里[1]

馮·卡門環形山外觀輪廓接近圓形,坑壁已明顯損毀,北部三分之一覆蓋了萊布尼茲環形山的嶙峋崎嶇的外側壁及濺射物,環坑沿覆蓋了眾多大小不一的隕石坑,它的南側壁則與外觀呈倒「8」字型的衛星坑「馮·卡門 L」相接壤。馮·卡門環形山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900米[1],坑內地表已被熔岩淹沒,除北部外,其它地區表面較為平坦,且反照率較周邊地區更暗,類似萊布尼茲環形山坑內,在中心點附近坐落了一座與北部粗糙地表相連的中央峰泰山

該環形山在1970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前[7],曾被稱為「第434號隕石坑」[8]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馮·卡門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Thumb
LAC-119 區域圖
More information 馮·卡門, 緯度 ...
馮·卡門 緯度 經度 直徑
L 47.7° S 177.9° E 29 公里
M 47.2° S 176.2° E 225 公里
R 45.8° S 170.8° E 28 公里
Close

參考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