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馮·卡門環形山(Von Kármán)是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巨大的古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師暨物理學家西奧多·馮·卡門(1881年-1963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2019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馮·卡門環形山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2]。值得注意的是,西奧多·馮·卡門是中國太空計劃創始人錢學森的博士導師,使得嫦娥四號的登陸也具有紀念的象徵性意義。[3]
該隕坑北部重疊着巨大的萊布尼茲環形山的南側坑壁,西北和東北分別毗鄰較小的奧雷姆環形山和芬森環形山,阿爾德環形山及卡約里環形山位於它的東南和西南,而南面不遠處則橫亙了波義耳環形山和赫斯環形山[5]。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44.45°S 176.25°E,直徑186.35公里[6],深度約3.04公里[1]。
馮·卡門環形山外觀輪廓接近圓形,坑壁已明顯損毀,北部三分之一覆蓋了萊布尼茲環形山的嶙峋崎嶇的外側壁及濺射物,環坑沿覆蓋了眾多大小不一的隕石坑,它的南側壁則與外觀呈倒「8」字型的衛星坑「馮·卡門 L」相接壤。馮·卡門環形山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900米[1],坑內地表已被熔岩淹沒,除北部外,其它地區表面較為平坦,且反照率較周邊地區更暗,類似萊布尼茲環形山坑內,在中心點附近坐落了一座與北部粗糙地表相連的中央峰泰山。
按慣例,最靠近馮·卡門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馮·卡門 | 緯度 | 經度 | 直徑 |
---|---|---|---|
L | 47.7° S | 177.9° E | 29 公里 |
M | 47.2° S | 176.2° E | 225 公里 |
R | 45.8° S | 170.8° E | 28 公里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