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藝術,或通稱為具象主義,是指藝術的描繪形象,明顯為源自現實對象或極為相似的藝術,並強調將現實世界的事物呈現至繪畫雕塑作品中,因而具有代表性的流派,此術語通常與抽象藝術形成對比:

自從抽象藝術出現以來,具像一詞就被用來指代任何形式的現代藝術,並保留了對現實世界的強烈參考。[1]

Thumb
《海港》,奧地利畫家約翰·安東·艾斯曼英語Johann Anton Eismann(1604-1698年)的具像風景畫,該畫作描繪了建築物、人物、船隻和其他可以單獨區分的特徵;相比之下,下面的抽象景觀則暗示著上述元素的主題,但沒有直接具象的表現著特徵。
Thumb
美國藝術家傑伊·穆澤(1911-1963)的無題抽象表現主義風景畫

繪畫和雕塑可以分為具象、表象和抽象三個類別,嚴格來說,具象藝術是源自或提煉自比喻或其他自然來源。然而,「具體」有時被用作非代表性藝術和非客觀藝術的同義詞,即沒有源自於圖案或對象的藝術。因此,該流派並不等同於人物畫或代表人體的藝術,儘管人類和動物形象是在該流派常見的主題。

定義

具象藝術所依賴的正式元素則是在藉由設計時所創造的美學效果,包括在線條、形狀、顏色、黑暗、重量、體積、紋理和透視等,儘管這些設計元素在創建其他類型的圖像時能夠發揮作用,例如抽象或非代表性或非客觀的二維藝術。然而,具象藝術的不同之處則是在於,上述元素經常用來創造形式和空間的印象、幻覺,通常用來強調描繪的敘事。[2]

沿革

具象藝術的發展,實質是源自對人們對抽象形狀的含蓄理解。古希臘的人物雕塑並不自然主義,因為其形式偏向理想化和幾何化。[3]英國藝術史學家與藝術理論家恩斯特·貢布里希稱:「這種嚴格的圖像約束為「埃及方法」,指的是古埃及藝術中基於記憶的圖像清晰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理想化的風格逐漸轉向觀察,古典雕塑中出現了以平衡、理想的幾何形式,或是更加現實主義的比喻藝術,該發展可追溯至公元前480年的古典時代[3] 希臘人稱這種基於視覺觀察的風格為「摹仿」。直到印象派時期,具象藝術都在嘗試調和這些對立原則[4]

文藝復興初期、曼尼爾主義到巴洛克風格,以及18、19和20世紀的繪畫,具象藝術的影響逐漸擴大。其中該藝術演變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西方繪畫英語Western_painting中已知的第一幅仰臥裸體畫作《沉睡的維納斯》(1510年)由喬爾喬內創作[5]。他引入了女性裸體藝術作為畫作主題,開啟了一系列著名的繪畫風潮。

尼古拉·普桑(1594-1665)是一位法國古典主義的畫家,其作品以清晰、邏輯和秩序的特色為主,偏愛線條而非色彩,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畫家。他對像雅克-路易·大衛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保羅·塞尚古典主義畫派的藝術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崛起也引發了古斯塔夫·庫爾貝愛德華·馬奈現實主義,從而引領了20世紀多方面具象藝術的發展。

2018年11月,科學家報告了印度尼西亞婆羅洲邦傑里吉薩利赫英語Lubang Jeriji Saléh洞穴中發現的一幅未知動物,被視為已知最古老的已知的具象藝術繪畫,年代可追溯超過40,000年之久(可能達到52,000年)。[6][7]

範例

建築、城市景觀

歷史畫

人物畫

景觀、海景

靜物畫

洞穴壁畫

另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