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佛教认为的生命輪迴的六種類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六道(梵語:ṣaḍ-gati),又名六趣(趣通趨,意為趨向的輪迴道及環境)、六凡、六途或輪迴六道等,佛教名詞,意指六種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的種類型態或者說是境界,也是在凡夫眾生輪迴之道途,它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份。六道(六凡)屬於十法界(十界),和四聖合稱為「四聖六凡」[1]。
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又稱三途、三惡趣)。三善道為天、阿修羅、人; 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早期經論說五道,是指除了阿修羅以外的五種眾生[2],阿修羅被視為天道或鬼道,阿修羅也是一種神靈,因為好勇鬥狠,能與天神爭鬥。阿修羅雖為善道,擁有神通法力,因德不及天,故又曰非天;以其有憤恨之苦,尚甚於人,[3]故有時被列入三惡道中,合稱為四惡道。[4]
四生和六趣(趨)在漢傳佛教合稱生趣。因欲界(梵語:kāma-dhātu)爲欲界天人、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眾生雜居之地,故也可以欲界代指六道的境界。
佛經常說到五道或六道。如:
六道是生命輪迴的六種分類,按照因果報應的自然規律,造善業者終得善報,造惡業者終得惡報。善多惡少者又在因緣和合下,多往生善道;反之善少惡多者多下墮惡道。大善之人多生在天道,大惡之人多下地獄。
佛教相信,任何人若嚴格遵守五戒,來世可得六根完整的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若要出輪迴,也需要以五戒十善為基礎,按四聖諦、八聖道、七覺分、十二因緣等佛法修行,最終取阿羅漢果及成就登地菩薩乃至成佛,便能不受後有,脫離輪迴。
原始佛教認為沒有一個常住不變的識神在流轉,其認為普羅在去世之後,對於性命的渴愛會驅使與該普羅有關的無明業力進入胎中而成為另一個普羅,下一輩子因而開始[5]。
有些特殊的情況使得在三善道中福份不全,如天道中的五衰的天人,人道中貧苦殘弱者(例如慳吝不施來世即使生人道也可能得貧窮果報),阿修羅中被天神鎮壓者等。
有些特殊的情況,使得在三惡道中仍得享樂,此輩是生前積德甚多者,如畜生道中的神龍、地龍、金翅鳥,鬼道中的夜叉、羅剎,地獄道中的牛頭馬面鬼差等[7]。
初期佛教經典中,列名五趣(或五道,巴利語、梵語:pañca-gati[8][註 1]):「地獄、餓鬼、傍生、人、天」[13]。後來,因對阿修羅歸屬何趣,有分歧的意見,而產生六趣(六道)之說。
在說一切有部和南傳上座部中,仍主張五趣[14],說一切有部認為阿修羅是鬼趣所攝[15],而南傳上座部認為與忉利天鬥爭的阿修羅是天趣,起尸阿修羅等墮苦處阿修羅是鬼趣[16]。法藏部《舍利弗阿毘曇論》和犢子部《三法度論》列出人、天、三惡道,未特別言及阿修羅[17][18]。大毘婆沙論和大智度論稱犢子部主張六趣[19]。
正量部、大眾部、大乘佛教主張六趣,別立阿修羅為一趣[20]。在大乘經中,時而說六趣,時而說五趣[19]。《瑜伽師地論》以阿修羅為天趣[21],《佛地經論》謂阿修羅種類不定,或為天,或為鬼,或傍生。《楞嚴經》將阿修羅依卵、濕、胎、化四生分別歸入鬼、傍生、人、天[22]。
在大乘佛教教典《楞嚴經》中,六趣加上仙道 是為七趣[23]:357[24],是依眾生所生的環境而言。《楞嚴經》宣稱身處於仙道的生靈可以被分為十種,分別是地行仙、飛行仙、遊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及絶行仙,祂們都是神通廣大的生靈,夀命能達千萬年,但不論是哪一種,由於祂們非常執着於對身心的修養,因而錯誤地運用心識來修煉,因此祂們不能夠像佛佗那樣成功脫離輪迴,故此終有一天祂們在享盡仙福之後 仍會散入六道之中[25]。
有輪(梵語:भवचक्र,羅馬化:bhavacakra;巴利語:भवचक्क,羅馬化:bhavacakka;藏語:སྲིད་པའི་འཁོར་ལོ་,威利轉寫:srid pa'i 'khor lo,THL:sipé khorlo),對六道輪迴的視覺表現形式,形象比擬出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猶如轉輪不息。[26]常見於藏傳佛教唐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