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被陸地包圍的國家,或唯一的海岸線位於封閉的海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內陸國家(英語:Landlocked country)指四面均與陸地接壤而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國家。目前,世界上有44個內陸國家,其中兩個是雙重內陸國家(列支敦士登和烏茲別克斯坦),還有三個事實上的內陸國家。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而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兩個雙重內陸國家,即本國是內陸國家而且周圍鄰國也均為內陸國家的國家。島嶼國家是內陸國家的相對概念,意指一個國家的四周皆鄰靠海洋而完全不與其他陸地接壤。[1][2]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10月10日) |
內陸國家的英語名稱中,「Landlocked country」解作「陸地封鎖的國家」。
1990年,全世界只有30個內陸國家。然而,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南斯拉夫解體,南奧塞梯(事實上的國家)、厄立特里亞、黑山、南蘇丹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事實上的國家)的獨立公投,以及科索沃(事實上的國家)單方面宣布的獨立,產生了15個新的內陸國家和5個事實上的內陸國家,而原內陸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1月1日不復存在。[3]
2022年9月30日,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事實上的國家)被俄羅斯吞併,不再作為內陸事實上的國家存在。[4]
2023年9月19日,阿塞拜疆對阿爾察赫共和國(事實上的國家)發動了新的攻勢並取得決定性勝利。 [5]阿爾察赫共和國政府於2024年1月1日正式解散。結果,阿爾察赫不復存在作為內陸事實上的國家,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重新併入阿塞拜疆。[6]
截至2024年4月1日,世界上共有44個內陸國家和三個事實上的內陸國家(科索沃、南奧塞梯和德涅斯特河沿岸)。
對於一個現代國家而言,沒有海岸線傳統上被認為是一種缺點,因為不靠海除了讓該國無法利用如漁業之類的海洋資源之外,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國家無法發展海運。這樣的缺點在以往的海權時代,代表這國家很難在海外探索與殖民方面佔有優勢,而在今日則代表它缺乏發展航海貿易的空間,而影響到國家的國際貿易能力。
第六任美國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首先提出「一切國家都有與海洋交往的權利」的概念。內陸國家有三種方法與海洋取得聯繫:一、利用國際性江河;二、取得沿海鄰國的過境權;三、獲得通往海洋的領土走廊。其中只有第三種方法在實際上可以結束一個國家的內陸國狀態。
根據國際公法,內陸國家在臨海鄰國擁有過境權,即其人員、運輸工具和貨物擁有不受阻撓地通過鄰國領土的權利。內陸國家利用國際性江河通往海洋的情況則需要取決於該國境內是否具備可以通航的國際性河流。1919年,《凡爾賽和約》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可以自由利用易北河航道和漢堡港口。奧地利和匈牙利則通過國際性條約獲准使用多瑙河航道進行江海航運。此外,根據1986年《聯合國船舶登記條件公約》,每個國家,不論是沿海國或內陸國,均有權使懸掛其國旗的船舶在公海上行駛。
依照內陸國家與鄰國之間的地理關係,內陸國家有幾種不同的類型,其中有幾種較為特殊的分佈:
旗幟 | 國家名稱 | 主要鄰國 | 類型 | 備注 | |
---|---|---|---|---|---|
![]() |
![]() |
![]() |
由單一鄰國陸封 | 需透過鄰國南非前往大西洋與印度洋 | |
![]() |
![]() |
![]() |
由單一鄰國陸封 | 需透過鄰國意大利前往地中海 | |
![]() |
![]() |
![]() |
由單一鄰國陸封 | 位於羅馬城區內,需透過意大利前往地中海 | |
![]() |
![]() |
![]() ![]() |
由兩個鄰國陸封 | 由法國與西班牙所包夾。 | |
![]() |
![]() |
![]() ![]() |
由兩個鄰國陸封 | 由印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包夾 | |
![]() |
![]() |
![]() ![]() |
由兩個鄰國陸封 | 由烏克蘭與羅馬尼亞所包夾 | |
![]() |
![]() |
![]() ![]() |
由兩個鄰國陸封 | 由俄羅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包夾 | |
![]() |
![]() |
![]() ![]() |
由兩個鄰國陸封 | 與不丹同樣位於印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上 | |
![]() |
![]() |
![]() ![]() |
由兩個鄰國陸封 | 由南非與莫三比克所包夾 | |
![]() |
![]() |
![]() ![]() |
由兩個鄰國陸封 | 位於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邊境上 | |
![]() |
![]() |
![]() ![]() |
由兩個鄰國陸封 | 由摩爾多瓦與烏克蘭所包夾 | |
![]() |
![]() |
![]() ![]() |
雙重內陸國家 | 由瑞士與奧地利兩個內陸國所包圍。由於鄰國瑞士與奧地利本身也是內陸國,因此列支敦斯登是所謂的「雙重內陸國」之一 | 在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時期,世界上沒有雙重內陸國。當時,烏茲別克斯坦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而列支敦士登則與瀕臨亞德里亞海的奧匈帝國接壤 |
![]() |
![]() |
![]() ![]() ![]() ![]() ![]() |
雙重內陸國家 | 西北瀕臨鹹海(為一內海),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等內陸國家毗鄰。烏茲別克斯坦與瀕臨裏海的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接壤,從這兩個國家可以利用人造的伏爾加-頓河運河到達亞速海、黑海 |
雖然不算是內陸國家,但這類國家因海岸線太短、佔不到5%的國界長度,特性類似於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內陸國家:
下表列出的是世界上各內陸國家與具有內陸國家特性但受到有限承認的政治實體名單,與各國/地區的面積與人口。
國家 | 面積 (km2) | 人口 | 大洲 | 次區域 | 鄰國 | 鄰國數量 |
---|---|---|---|---|---|---|
國際公認的內陸國家 | ||||||
![]() |
652,230 | 33,369,945 | 亞洲 | 東南亞 | 中國, 伊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b]、烏茲別克斯坦。 | 6 |
![]() |
468 | 77,543 | 歐洲 | 南歐 | 法國和西班牙 | 2 |
![]() |
29,743 | 3,254,300 | 亞洲 | 西亞 | 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伊朗、土耳其。 | 4 |
![]() |
83,871 | 8,823,054 | 歐洲 | 中歐 | 捷克、德國、匈牙利、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瑞士 | 8 |
![]() |
86,600 | 8,997,401 | 亞洲 | 西亞 | 亞美尼亞、格魯吉亞、伊朗、俄羅斯、土耳其。 | 5 |
![]() |
207,600 | 9,484,300 | 歐洲 | 東歐 | 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俄羅斯、烏克蘭。 | 5 |
![]() |
38,394 | 691,141 | 亞洲 | 南亞 | 中國和印度 | 2 |
![]() |
1,098,581 | 10,907,778 | 美洲 | 南美洲 | 阿根廷、巴西、智利、巴拉圭、秘魯 | 5 |
![]() |
582,000 | 1,990,876 | 非洲 | 南部非洲 | 納米比亞、南非、贊比亞、津巴布韋。 | 4 |
![]() |
274,222 | 15,746,232 | 非洲 | 西非 | 貝寧、科特迪瓦、加納、馬里、尼日爾、多哥 | 6 |
![]() |
27,834 | 10,557,259 | 非洲 | 東非 | 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旺達、坦桑尼亞。 | 3 |
![]() |
622,984 | 4,422,000 | 非洲 | 中非 | 喀麥隆、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蘇丹、蘇丹 | 6 |
![]() |
1,284,000 | 13,670,084 | 非洲 | 中非 | 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利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蘇丹。 | 6 |
![]() |
78,867 | 10,674,947 | 歐洲 | 中歐 | 奧地利、德國、波蘭、斯洛伐克。 | 4 |
![]() |
17,364 | 1,185,000 | 非洲 | 南部非洲 | 莫桑比克和南非 | 2 |
![]() |
1,104,300 | 101,853,268 | 非洲 | 東非 | 吉布提、厄立特里亞、肯尼亞、索馬里、南蘇丹、蘇丹 | 6 |
![]() |
93,028 | 9,797,561 | 歐洲 | 中歐 | 奧地利、克羅地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烏克蘭 | 7 |
![]() |
2,724,900 | 16,372,000 | 亞洲 | 中亞 | 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土庫曼斯坦[b]、烏茲別克斯坦。 | 5 |
![]() |
199,951 | 5,482,000 | 亞洲 | 中亞 | 中國、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 4 |
![]() |
236,800 | 7,123,205 | 亞洲 | 東南亞 | 柬埔寨、中國、緬甸、泰國、越南 | 5 |
![]() |
30,355 | 2,067,000 | 非洲 | 南部非洲 | 南非 | 1 |
![]() |
160 | 35,789 | 歐洲 | 中歐 | 奧地利和瑞士 | 2 |
![]() |
2,586 | 502,202 | 歐洲 | 中歐 | 比利時、法國、德國 | 3 |
![]() |
118,484 | 15,028,757 | 非洲 | 東非 | 莫桑比克、坦桑尼亞、贊比亞 | 3 |
![]() |
1,240,192 | 14,517,176 | 非洲 | 西非 | 阿爾及利亞、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幾內亞、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塞內加爾] | 7 |
![]() |
33,846 | 3,559,500 | 歐洲 | 東歐 | 羅馬尼亞、德涅斯特河沿岸[c]、烏克蘭 | 2 或 3[c] |
![]() |
1,566,500 | 2,892,876 | 亞洲 | 東亞 | 中國和俄羅斯 | 2 |
![]() |
147,181 | 26,494,504 | 亞洲 | 南亞 | 中國和印度 | 2 |
![]() |
1,267,000 | 15,306,252 | 非洲 | 西非 | 阿爾及利亞、貝寧、布基納法索、乍得、利比亞、馬里、尼日利亞 | 7 |
![]() |
25,713 | 2,114,550 | 歐洲 | 南歐 | 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希臘、科索沃[c]、塞爾維亞。 | 4 或5[c] |
![]() |
406,752 | 6,349,000 | 美洲 | 南美洲 | 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 | 3 |
![]() |
26,338 | 10,746,311 | 非洲 | 東非 | 布隆迪、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亞、烏干達。 | 4 |
![]() |
61 | 31,716 | 歐洲 | 南歐 | 意大利 | 1 |
![]() |
88,361 | 6,926,705 | 歐洲 | 南歐 | 阿爾巴尼亞(經由科索沃和梅托希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匈牙利、科索沃[c]、黑山、北馬其頓、羅馬尼亞。 | 8 |
![]() |
49,035 | 5,429,763 | 歐洲 | 中歐 | 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波蘭、烏克蘭。 | 5 |
![]() |
619,745 | 8,260,490 | 非洲 | 東非 | 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蘇丹、烏干達。 | 6 |
![]() |
41,284 | 8,401,120 | 歐洲 | 中歐 | 奧地利、法國、德國、意大利、列支敦士登。 | 5 |
![]() |
143,100 | 7,349,145 | 亞洲 | 中亞 | 阿富汗、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 4 |
![]() |
488,100 | 5,110,000 | 亞洲 | 中亞 | 阿富汗、伊朗、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 4 |
![]() |
241,038 | 40,322,768 | 非洲 | 東非 | 剛果民主共和國、肯尼亞、盧旺達、南蘇丹、坦桑尼亞。 | 5 |
![]() |
449,100 | 32,606,007 | 亞洲 | 中亞 | 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b]。 | 5 |
![]() |
0.44 | 826 | 歐洲 | 南歐 | 意大利 | 1 |
![]() |
752,612 | 12,935,000 | 非洲 | 東非 | 安哥拉、博茨瓦納、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坦桑尼亞、津巴布韋 | 8 |
![]() |
390,757 | 12,521,000 | 非洲 | 東非 | 博茨瓦納、莫桑比克、南非、贊比亞 | 4 |
部分承認的內陸國 | ||||||
![]() |
10,908 | 1,804,838 | 歐洲 | 南歐 | 阿爾巴尼亞、黑山、北馬其頓、塞爾維亞。 | 4 |
![]() |
3,900 | 72,000 | 亞洲 | 西亞 | 格魯吉亞和俄羅斯 | 2 |
![]() |
4,163 | 505,153 | 歐洲 | 東歐 | 摩爾多瓦和烏克蘭 | 2 |
總數 | 14,776,228 | 475,818,737 | 不適用 | |||
總數 | 11.4% | 6.9% |
它們可以按以下方式分組為「連續」組:[7]
注:#如果德涅斯特河沿岸(有限承認國家)被包括在內,那麼摩爾多瓦和德涅斯特河流域就組成了自己的東歐集團,列於表中括號內。
有以下14個「單一」內陸國家(每個國家都不與其他內陸國家接壤):
注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