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造M1902式762野砲是俄羅斯帝國於二十世紀初發展的輕型野戰砲,是其一次大戰的主要火炮。於1930年代現代化而稱為M1902/30。
歷史
1902年沙俄聖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廠由L. A. Bishlyak, K. M. Sokolovskiy 與 K. I. Lipnitskiy設計製造出該炮。採用了當時許多新特性:炮架帶後座裝置、水平與高低追蹤機制、精密直接間接瞄準火控、手工間斷式螺旋炮閂機構、單件炮彈裝填等。[4]
日俄戰爭中,俄軍於得利寺之戰使用該炮,但由於炮兵軍官的思想老舊而效果不佳。[5]
該炮也被俄軍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蘇俄內戰各方廣泛使用。1923年,波蘭軍隊有568門該炮。[6]1926年,波蘭改裝了該炮為75毫米口徑,稱為Armata 75 mm wz.02/26。1939年二戰爆發時,波蘭軍隊有未升級的該炮89門。[7]
蘇聯繼續生產該炮至1931年。由於76毫米加農炮彈庫存量極大,蘇聯保留該口徑師炮,並發展改進型號。1927年蘇聯從M1902野戰炮二十種以上的改進方案中挑選出M1902/30(F10)的設計方案:從原來的30倍徑炮管延長到了40倍徑。炮口初速 662 m/s, 角度 17 - 37 度,最大射程從8,500米提高到 13,290 米。1930年代中期搞了一種 6.3 kg 的穿甲彈。 具備了 500米上以30度角穿透56 mm 裝甲板和1000米上穿 49 mm 裝甲板的能力。繼續發展了M1936師屬炮(F22)、M1939師屬炮(F22USV)、Zis-3師屬76毫米加農炮。
抗戰初期,根據蘇聯援華軍事顧問回憶,國民革命軍在抗戰開始的一年半時間裡損失了六十個師的裝備。故此,1938年1月5日蔣中正電示在蘇的談判代表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傑提出了採購20個師裝備需求,但這個清單裡沒有76.2毫米師級野炮而是要求每師裝備8門115毫米榴彈炮、16門三七戰防炮、16門步兵炮等。經中蘇反覆協商,定為由蘇聯提供20個師的裝備,其中,每個師裝備76.2毫米M1902/30(F10)野戰炮8門,合計160門,每門配彈1000發;以及每師四門(而不是中方要求的八門)115毫米榴彈炮合計80門。這批火炮1937年底海運到香港,經廣九鐵路、粵漢鐵路運抵湖南衡陽東陽渡交接給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炮兵科開設的大型軍械庫。蘇援76.2毫米野戰炮,單價為6580美元;炮彈單價為13美元。M1902/30砲為蘇聯援華主力火炮,以此砲先後成立國民革命軍炮兵第12、第15團、第20團,並填補損失過重的砲兵第二團,若干軍砲兵亦領此砲,如74軍軍砲兵團第一營與第三營亦使用之。是整個抗戰全期的砲兵主力之一。比日軍主力師屬三八野炮更遠的射程,保證了76.2毫米M1902/30野戰炮可以穩穩壓制日軍炮兵火力。炮彈分1至5號,1號炮彈射程11000餘米,3號炮彈9000餘米,4號炮彈8000餘米。1940年第三期蘇聯對華援助貸款中,中方又向蘇聯訂購了200門76.2毫米野炮、200門拖炮牽引車,1941年裝備國民革命軍炮兵七個團,並改編輕迫擊炮兩個團。
1941年M1902型火炮有2066門。[1]
- FK 96 n.A. 7.7公分野戰炮 德國
- M1897式75mm野戰炮 法國
- Ordnance BLC 15-pounder 英國
- 3-inch M1902 field gun 美國
- 三八式野砲 日本
基本資料
- 口徑:76.2毫米
- 炮管長:2.286米/30倍徑(M1902/30式為3.048米/40倍徑)
- 放列炮重:1350公斤
- 運輸炮重:2380公斤
- 炮架樣式:雙木輪單腳
- 制退復進形式:液體空氣式
- 方向射界:5度
- 高低射界:低軸-3度至+17度(M1902/30式至+37度)
- 最大射程:8.5公里(M1902/30式至13.26公里)
以騾馬挽曳。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