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低影響開發(Low-impact development,LID,又譯低衝擊開發),也被稱為低影響設計(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響城市設計和開發(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1],是一種基於模擬自然水文條件原理,採用源頭控制理念實現雨洪控制與利用的一種雨水管理方法[2]。低影響開發強調通過保護與利用當地自然景觀特色來確保徑流雨水水質。這項方針通過實施小範圍的水文控制,採用滲透、過濾、儲存、蒸發、滯留等措施來控制徑流流域區的水文情況[3]。
在廣義上,低影響開發包含了英國的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SUDS)(在此,低影響開發的含義較美國及加拿大有所不同)[4]、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ater-sensitive urban design, SUDS)[5]、用於美國西雅圖及華盛頓的自然排水系統(Nature drainage systems, NDS)[6][7]等。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年於美國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被提出以來,低影響開發逐步成為了美國傳統雨水管理系統最佳實踐(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的替代品並被納於美國基建計劃當中[8][9]。最初,LID的提出是為了解決喬治王子縣經濟增長與傳統雨水管理在因當地環境而受限的矛盾。隨後政府發現傳統雨水管理措施在經濟效益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在部分地區,甚至不能保證當地水質達標。於是,於1998年成型的一個非營利組織水資源檢測組織——低影響開發中心[10]就有關低影響開發的理念、發展、及制定可持續發展計劃、方案設計(諸如綠色基礎設施和綠色高速公路)等方面開始與政府合作。
在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支持下,低影響開發成為了為實現美國清潔水法案的又一項新舉措[11] 。因而,美國許多地區、州市、聯邦政府有關部門開始調整基建政策以滿足低影響開發的條件,並將其用於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低影響開發技術也同樣在美國精明增長(英語:Smart Growth)以及土地利用規劃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着中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以及城市內澇、城市水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惡化,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於2014年10月提出了基於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試行)[12]。2015年4月2日中國大陸區16所城市率先參與試點,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13]。2016年6月26日,國際城市低影響開發(LID)城市大會在北京召開[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