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學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曾经存在的一所教会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之江大學(英語:Hangchow University)是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曾經存在的一所教會大學。其創製史追溯到1845年成立的寧波崇信義塾,早於1879年設立的上海聖約翰書院與1864年設立的山東蒙塾,因此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歷史傳承最為悠久的教會大學。[2]最初由美北長老會創設管理;1909年,美南長老會加入共同管理,北伐戰爭期間一度停辦,1931年向政府備案為私立之江文理學院,1948年恢復之江大學校名。1952年因中國高校院系調整解散。學校教員奔赴香港,成立香港崇基學院,後併入香港中文大學。之江大學原校址自1961年起由浙江大學使用,並於2006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之江大學 | |||
---|---|---|---|
Hangchow University Hangchow College 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 | |||
校訓 | 誠、仁 | ||
創辦時間 | 1845年7月位於寧波的崇信義墊成立 1867年崇信義墊遷往杭州,改名育英義塾 1897年增辦高等教育,改稱育英書院 1911年更名之江學堂 1914年更名之江大學 1931年國民政府立案,更名私立之江文理學院 1948年升格復名私立之江大學 1952年撤校 | ||
停辦時間 | 1952年6月 | ||
學校類型 | 私立大學、教會大學 | ||
宗教背景 | 美北長老會 美南長老會(1908年加入) | ||
職工人數 | 113(1949年) | ||
大學部人數 | 杭州本部:904 (1949年) 上海分部:162 (1949年) | ||
校址 | 中國浙江閘口[1] 30°11′41″N 10°07′16″E | ||
總面積 | 43.33公頃(107.1英畝) | ||
隸屬 | 中國基督教大學校董聯合會 | ||
|
歷史沿革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基督教會開始以通商口岸寧波為切入口,創辦教會學校。[4][5]其中,美北長老會麥嘉諦牧師於1845年在寧波江北岸槐樹路設立了浙江省第一所教會男校——崇信義塾(英語:Ningpo Boys' Boarding School或Ningpo Boy’s Academy)。[6][5]學校旨在培養中國基督徒以協助傳教活動,因此提供宗教、地理、歷史、數學、科學、英語、藝術、手工等課程,一年招收30餘名學生。[7]:48–62[8]1846年,卡羅林·哈勃·科爾創建了教會女校,招收當地女童由傳教士妻子進行教學。[9]1847年,女校與艾迪綏創建的女塾合併,成立崇德女校。[10]:5隨着寧波校址的地契到期,崇信義塾遷往浙江省府杭州。[7]:48–62[8]
崇信義塾於1867年遷往杭州,改名育英義塾(英語:Hangchow Presbyterian Boys' School),逐漸發展為大學。由於教會學校是依託不平等條約而建,時人多有牴觸情緒,只好以免學費與提供餐食等形式,吸引貧苦子弟,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教育在平民中的普及。教會學校的教學圍繞着《聖經》展開,但也開設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課程,客觀上促進了新知識的傳播。[4]1897年,因應設立新式教育的潮流,育英義塾改稱育英書院(英語: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分設預科、正科,學制5年的預科相當於中學程度,學制6年的正科相當於大學程度。1902年,正科改為5年,預科改為附屬中學,學制4年。[11]1906年,美北長老會決議將育英書院改為大學,成立了大學董事會,並尋覓新校址。[12]1909年,美南長老會加入運營。為籌措辦學經費,費佩德校長回美募捐,在美國出版有《杭州—浙江遊記》(英語:Hangchow—Chekiang Itineraries),介紹西湖風光和杭州的風土人情。[13]
1911年,育英書院由市中心的大塔兒巷遷往郊區的六和塔旁秦望山。[11]因校址鳥瞰錢塘江,更名為之江學堂,[14]並在1914年改為之江大學(英語: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11]1914年浙江高等學堂停辦後,之江大學因而成為當時浙江唯一的高等學府。[12][15]1912年12月10日,孫中山在陳其美及浙江省民政廳廳長屈文六等軍政官員前往閘口,察看鐵路和錢塘江水道,並巡視之江大學,並向學生發表演講。[12]1920年11月,學校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備案,具備授予學士學位的權力。[16]
北伐戰爭期間,學校一度停辦。1929年,向國民政府教育部辦立案,學校委員會以中國人為主,聘請美籍教師和國內知名教授。[17]1931年,因只有文理學院,立案為私立之江文理學院(英語: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
1937年12月杭州淪陷後,學校校址成為日軍憲兵司令部,學校則內遷屯溪,最終於1938年遷往上海,與滬江、約翰、東吳、金陵、金陵女大等基督教大學組建上海基督教協作大學。[17]至1939年,位於上海租界內的之江文理學院有學生600餘名,教職員近80位。[12]1940年恢復之江大學(英語:Hangchow University)校名。[17]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租界淪陷,學校於1942年秋遷往福建邵武的福建協和大學校址。1943年秋,一部分留守上海的之江大學師生與東吳大學師生組建聯合大學,隨後聖約翰大學加入,成立東華大學。1943年秋,在貴陽大夏大學校址處開辦工學院。邵武校址因日軍入侵於1944年6月關閉,其學生轉至汀州的廈門大學。12月,貴陽分校因日軍入侵而關閉。1945年8月,與東吳大學法學院、滬江大學商學院在重慶開設聯合大學,直至1946年春解散。[18]:45-48
1945年抗戰勝利後,東華大學撤銷,之江大學隨之在上海復校,[18]:45-48並籌資重建位於杭州閘口的校園。閘口校址於1946年春季重新開放。[18]:48-541946年聖誕,學校還舉行了因抗戰而推遲一年的百年校慶。[18]:48-54[12]1948年,學校之大學地位獲得政府認可。同年,教學樓及學生和教職員宿舍重建及修繕完成。[12]
隨着國民黨在內戰中失勢,學校的美國教員於1948年底悉數撤離。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軍進入之江大學校園,收到師生歡迎。翌日,之江大學學生前往浙江大學校園慶祝五四運動紀念日。1950年6月,李培恩因受到學生批評而提出辭職,歷史學家林漢達受邀擔任校長,未果;校委會隨後聘請黎照寰擔任校長。[18]:48-54[12]1951年,改為國人自辦。[17]
1952年院系調整中被撤銷,工學院航空工程系併入中央航空學院,其餘併入浙大,文理學院部分系併入復旦大學,財經學院併入華東財經學院,建築系部分併入南京工學院,土木建築學科併入同濟大學。其校址一開始為浙江師範學院所用,後來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所用,1961年改為浙江大學所用,用以開設火箭力學、火箭動力學、液固體燃料、自動遠動控制、核物理、放射化學等保密專業。[17]1952年後,之江大學文理學院與浙大文理學院一同組建浙江師範學院,後來發展為杭州大學,並於1998年併入浙江大學。[12]附屬中學改名為建華中學,先是由秦望山校園內遷雄鎮樓,高中部併入宗文中學。附屬小學從圖書館一樓遷往原之江大學實習工場,後又搬遷於閘口。[12]
校園建築
之江大學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民國 |
編號 | 6-951 |
認定時間 | 2006年5月25日 |
初設皮市巷,後移大塔兒巷。[3][19]:821906年起購置閘口校址,位於當時滬杭鐵路西端終到站——閘口(英語:Zakow)以西的秦望山上。[20][21]之江校園始建於1907年,分二期建設,共有建築40餘幢,建築面積共7萬多平方公尺,現存有22幢,總面積15394平方公尺[3]。校園建築中西結合。[22]主要有慎思堂、都克堂、科技館、圖書館、經濟館、東齋、西齋、北齋、韋齋、上紅房、下紅房、綠房、灰房等建築,通常稱之為二堂、三館、四齋、四房。[23]2006年被中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
名稱[25] | 圖片 | 始建年份 | 備註[26] |
---|---|---|---|
慎思堂 | 1911年 | 現名主樓。 | |
經濟學館 | 1936年 | 原名同懷堂,又稱鐘樓。 | |
圖書館 | 1932年 | 圖書館占地596平方米,建築面積1192平方米。 | |
東齋 | 1911年 | 現為1號樓,由美國俄亥俄州甘卜夫婦捐建,故又名甘卜堂。 | |
西齋 | 1911年 | 現為2號樓。又名惠德堂、吳竇堂,是之江大學最早的男生宿舍。 | |
都克堂 | 1919年 | 現為小禮堂,原名育英堂、都克堂。 | |
灰房 | 1911年 | 原名康沃斯樓,之江大學外籍教師宿舍。 | |
上紅房 | 1911年 | 原名北太平洋樓,曾經為校長住所。 | |
下紅房 | 1911年 | 原名帕斯頓樓。 | |
科技館 | 1932年 | 目前為四號樓,又稱為裘德生科學館。 | |
韋齋 | 1926年 | 現為6號樓,原名佩韋齋,簡稱韋齋,曾作為教員宿舍、女生宿舍。 | |
綠房 | 1920年 | 現名9號樓,原名維勒邦格樓,因外牆呈現綠色,也稱綠房。外籍教授宿舍,也曾做為女生宿舍。 | |
材料試驗所 | 1935年 | 現名5號樓,原名材料試驗所,是之江大學第一個實驗樓。2010年11月,5號樓成為浙大圖書館法學分館。 | |
白房 | 1920年 | 白房原名卡特樓。 | |
工程館 | 1951年 | 3號樓原名工程館,又稱機械系樓。 | |
附屬小學宿舍 | 1931年 | 現為教工宿舍 | |
體育辦公室 | 1934年 | 現為體育教研室 | |
學生服務部 | |||
後六號樓 | |||
中方教授宿舍 | 1920年代 | 共3幢 |
著名校友
歷任校長
崇信義墊
- 麥嘉締(Divie Bethune McCartee)——1845-1867
育英義塾
育英書院
- 裘德生(Rev., J. H. Judson)——1897-1911年
之江學堂
- 王令賡(E. J. Mattox)——1911-1914
之江大學
- 王令賡(E. J. Mattox)——1914-1916
- 司徒華林(Warren H. Stuart)——1916-1922
- 費佩德(Robert F. Fitch, 1873-1954)——1922-1931
私立之江文理學院
- 李培恩(Baen E. Lee)——1931-1948
私立之江大學
- 李培恩(Baen E. Lee)——1948-1949
- 黎照寰
參見
參考文獻
拓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