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的產業計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製造2025》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的製造業政策,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綱領[1]。該計劃於2015年5月8日由國務院公布[2],5月19日正式印發[3]。 作為「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的一部分,中國的目標是擺脫「世界工廠」的角色——利用低勞動力成本和供應鏈優勢生產廉價低技術產品。該產業政策旨在提升中國工業的製造能力,從勞動密集型的「車間」發展成為技術密集型、附加值更高的製造業強國。[4]
![]() |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23年6月2日) |
《中國製造2025》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大陸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更加鞏固製造業國家地位,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5]。
自2018年以來,由於遭到美國、歐洲和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中國製造2025」一詞在政府和其他官媒中已不再強調。[6][7]實際上,該計劃仍在實施中。中國政府將繼續對已確定的技術進行大量投資。[6] 2018年,中國政府承諾投資約3000億美元實現該產業計劃。[8]在中國大陸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之後,至少有額外的1.4萬億美元被投資於該計劃。[9]鑑於中國目前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其在開拓性新技術上投入不成比例的資金的實用性受到了質疑。[10][11]
2024年4月《南華早報》根據過去10年出版的官方文件書籍和其他權威消息來源,整理出計劃中的260多個目標,數據顯示「中國製造2025」超過86%的目標已經完成[12][8]。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奧於2024年9月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在電動車、能源與發電、造船、高鐵等4大產業,已在全球占有領先地位;在航空與航太、生物科技、先進材料、機器人與工具機、半導體等5大產業,取得相當實質的進展,接近目標,唯有農業機械方面還未達預期[8]。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主要工業產品的生產地和出口地。歷史上,1760年代年英國開始工業革命,西方列強轉向機器製造,中國傳統製造業的產量和質量急轉直下,直到晚清方進行洋務運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重新構建現代工業體系。2010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經濟體[13]。目前,中國大陸有超過20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其中有數十種產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總量的70%以上[14]。而製造業是中國大陸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領域,也是中國大陸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5]。
雖然國際市場上售賣的工業產品大部分都是中國製造,但中國本土的製造業一直依賴外國的設備和人員研製,對國外高端設備和技術的依存度較高[16]。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還總結了中國大陸的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不強[17][18];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雖快速發展了三十年,但1980年改革開放後走上「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錯誤路線,以致在經濟發展迅速的情況下,製造業長期裹足不前。加上由於土地、勞動力、資源、環境等要素成本的迅速提高,產業面臨新的競爭能力不足,因此改革開放以後的發展方式更加亟需作出轉變[14][15]。
有關於此,2016年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座談會上舉例,對中國大陸工廠無法自行生產的圓珠筆頭表示遺憾,此舉在中國大陸網絡平台上引發一定爭議,並由此造成對中國製造能力之實際水準的質疑聲浪[19]。一年後中國大陸廠商太鋼表示完成圓珠筆頭材料的自主研發,預計兩三年內投產[20]。
《中國製造2025》的制定,主要基於三點考慮[15]:
2014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家質檢總局、中國工程院等20多個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50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00多位專家起草了《中國製造2025》,並向國務院報批[15]。
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了《中國製造2025》,是針對中國產業發展的一個新概念[21]。3月23日,李克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將在國際合作中進一步提升中國大陸製造業水平[13]。
2015年3月27日,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國務院政策吹風會表示,《中國製造2025》方案已經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2]。5月8日,該方案由國務院公布[2],並於5月19日印發[3]。
2015年6月,有權威消息人士向一媒體記者表示,國務院決定將組建《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頂級領導機構——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該小組由國務院相關領導擔任組長,成員由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工信部內[23]。6月15日,李克強在座談會上表示,各部門要為《中國製造2025》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創造條件[24]。
2015年6月24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其中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任組長,副組長包括工信部部長苗圩、國務院副秘書長肖亞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財政部副部長劉昆。教育部等20個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均為領導小組成員[25]。
2016年8月18日,國務院下轄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宣布首個「中國製造2025」試點城市為寧波。這意味着「中國製造2025」從指導文件開始轉入具體實施階段[26]。
根據《中國製造2025》計劃,該計劃基本方針有「創新驅動、品質為先、綠色發展、結構最佳化、人才為本」分別突出強調新興技術、品牌形象、生態環保、商業模式、基礎科學等發達製造業必要領域的攻克方向;以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推進訊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品質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製造、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先進製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準作為任務和重點,並提供八大支撐和保障。該計劃所提及的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能或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農機訊息整合系統、納米高新材料和模組化建築及生物化學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2]。
中國製造2025列出了中國政府力爭成為世界領先者的以下十大重點行業。[27]
李克強總理表示,先進的工業標準對於促進創新和消除工業發展瓶頸至關重要。中國中產階級日益壯大,他們對更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與海外競爭對手相比,中國商品的質量和創新能力還遠遠不夠。李克強總理談到了質量革命。質量革命圍繞着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展開。質量革命將涉及不斷創新和精益求精的文化。[28]
中國智造(全稱:中國智慧製造)是製造技術與訊息技術的結合。涵蓋智慧製造裝備、智慧製造系統、智慧製造服務,其中智慧製造裝備是指一種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功能的製造設備,它將傳感器及智慧診斷和決策軟體內建到裝備中,使製造工藝能適應製造環境和製造過程的變化並達到最佳化。智慧製造裝備是先進製造技術、訊息技術和智慧技術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是實現高效、高品質、節能環保和安全可靠生產的下一代製造裝備,主要包括:高檔數控機床,智慧測控裝置,關鍵基礎零部件,重大內建智慧裝備[34]。
試點示範城市為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舉措之一。開展以城市(群)為載體的《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工作是創建有利於製造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的重要探索,是推動《中國製造2025》系統落地的重要抓手,有利於調動地方實施主動性和創造性,探索新常態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模式、新路徑,共同推動《中國製造2025》系統落地,並通過示範推廣進而帶動全國其他地區實現製造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
首個「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為寧波。試點示範城市作為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舉措之一,原則上不設具體數量,除寧波外全國目前已有30個城市提出創建試點示範城市申請。[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要求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企業向中方轉移技術,以便中國取得國外先進技術實現「彎道超車」,涉及石油化工、醫療設備、藥物、汽車製造等各行業[35][36]。歐盟駐華代表團團長在2018年表示,歐盟公司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向中方提供了大部份的外國技術,佔中國製造業技術的一半,當中不少歐洲企業被迫將技術轉移到中國企業,以換取進入中國市場[37]。同年,歐盟向世界貿易組織起訴中國,斥責中國的法律強制外國電動汽車及生物科技企業向中方轉移技術[38]。美國也批評中國實施的強制技術轉移、國有企業補貼等非市場經濟政策與世貿體系不相容[39]。
中國大陸《金融時報》評論稱「製造業是創新的主戰場,是保持國家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40]而和訊網則指出,《中國製造2025》的發布,將為「一帶一路」做好堅實基礎。[41]
日本《產經新聞》評論稱,中國提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理念;美國彭博新聞社稱,中國將準備改革國有企業以支撐經濟。[42]而德國之聲還報道稱,《中國製造2025》可被視為中國版的工業4.0,該計劃提出後,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將進入新階段。[43]和訊網稱,《中國製造2025》並不是工業4.0的翻版,中國大陸的工業尚處於後發位置,且提出方也不同。[44]
臺灣《聯合報》則報道稱,《中國製造2025》將「吹響全球工業戰號角」。[45];但有臺灣學者提出警告,稱臺灣工業規劃止於2020年,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方案實施後,對臺灣而言是一個警訊。[46]
在《中國製造2025》提出後,後續政策將於2015年內陸續推出,另外,中國股票市場還出現了與《中國製造2025》有關的概念股。[47]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副主席薛瑞福(Randy Shriver)表示:「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是成為技術創新和關鍵製造產業的領導者,其在增強中國軍事現代化方面最令人擔憂"[48]。
倫敦國王學院發展經濟學專家龔雲丹(Yundan Gong)博士表示:「我認為,『中國製造2025』總體上非常成功。」[49]
由於中國透過政府補貼與保護背書等方式來補貼製造業的廠商以各種方式控制產業鏈的技術,美方認為這不符合市場做法,並以此計劃作為美國發動貿易戰的理由。2018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一些名單與《中國製造2025》有關[50]。同年5月29日,特朗普再次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500億美元商品徵收25%的關稅,而其公告則直接指明「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技術[51]。
2024年2月2日《紐約時報》報道,一項新的研究在對美國就業數據調查後發現,特朗普任內對他國加征關稅,在政治上是成功的,但在經濟上是失敗的。該研究指出,加征關稅贏得了選民支持,但並未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對中國加征關稅,使美企轉向其它國家進口,而未使製造業回流美國。此外,該措施致他國對美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增加了美國出口商品的成本,尤其是農產品的出口遭受了較大打擊。但就長期影響來看,加征關稅是否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目前尚未可知。《紐約時報》還援引批評人士的話稱,加征關稅給低收入人群增加了額外的負擔,也給那些更加依賴外國的工廠增加了成本,這可能會提高美國商品的價格,進而降低其國際競爭力[52]。
2024年4月30日,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社會在近十年內發生深刻變化,新能源汽車、信息技術等10個關鍵領域的國產化率已達到86%。該報道指出,「足以證明美國關稅和制裁無效」[53]。
2025年2月6日,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就中國製造2025舉行聽證會。[5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