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

地区教育概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中國是全世界較早產生體系化教育的地方,自有信史之時,便有官府設立學校教養人民的記錄;但直到清代末期,中國才開始出現現代教育方式的學校。

事实速览 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組長、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組長、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
懷進鵬
國家教育預算 (2020年)
年度預算¥1570.81億(2023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註 1]
¥64,595.04億(2023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2]
教育概況
主要語言漢語
體系類型國家
識字率 (2015 [3]年)
總計96.4%
男性98.2%
女性94.5%
在學人數 (2023年)
總計275,511,111人
初等學校108,360,253人
中等學校93,457,805人
大專院校59,115,064人
就學比例 (2020[4]年)
中學文憑213,005,258人
大學文憑218,360,767人
关闭
更多信息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地區研究生佔人口比例排行 ...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地區研究生佔人口比例排行
地區 百份比
北京市
9.03%
上海市
2.74%
天津市
1.27%
吉林省
0.72%
浙江省
0.68%
遼寧省
0.67%
內蒙古自治區
0.66%
重慶市
0.60%
陝西省
0.55%
四川省
0.55%
福建省
0.53%
最高三位分別是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平均每20人有1位研究生。最低三位為海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抽樣比:千分之0.820
关闭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歲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百分比分布(抽樣比:千分之0.820)

  研究生(0.60%)
  大學本科(6.04%)
  大學專科(7.37%)
  普通高中(13.04%)
  中專技校(4.51%)
  初中(37.76%)
  小學(25.27%)
  未上過學(5.40%)
更多信息 教育名稱, 等級 ...
中國大陸教育制度
教育名稱 等級 強制程度
高等教育 研究生 博士 非強制
碩士
本科 學士
高等專科學校(無學位
普通高級中學職業高級中學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 高三 高級中學
高二
高一
義務教育 六三制 五四制 強制
初級中學 九年級 初級中學
八年級
七年級
小學 六年級
五年級 小學
四年級
三年級
二年級
一年級
幼兒園 學前班 非強制
大班
中班
小班
关闭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事業由中共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各省級人民政府設立教育廳或教育委員會,下級機構設立教育局,以管理地方教育事務。2023年,中國大陸共計有14.35萬所小學、5.23萬所初級中學、1.54萬所高級中學、7085所中等職業學校、以及1275所普通本科學校和1547所高職(專科)院校[5]。截至2010年,15歲以上人口中有94%接受過教育訓練、而得以識字[6];相比之下,1950年只有20%的民眾曾接受過教育[7]

中國大陸目前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大部分教育資源缺乏地區採用應試教育,只有少數發達地區採用素質教育[8][9]。生均教育支出因地區有所差異。2010年,北京市投資的每人教育總額達人民幣20,023元,但教育投資較落後的省份貴州省只有人民幣3,204元[9]。中國大陸公立中小學實行依戶籍學區入學的政策,部分優質學校附近的房價因而暴漲[10]

現在,中國大陸許多高等學校朝向國際化發展[11],著名的高等學府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等[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模式參照蘇聯發展,在中小學教育方面普及凱洛夫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理論,在高等教育方面則將原先的綜合性大學進行拆分。由於建國之初需要大量的工業技術人才,故創建了大量的理工科學院。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大陸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掃盲運動的高潮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13]高考制度於1955年正式設立。

改革開放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頻繁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1958年,在「大躍進」的影響下,教育行業出現了過度發展,在校學生人數相比前一年增加了1.9倍,而新成立學校的品質則多不可恭維,以至於需要整頓[14]。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導致全國所有學校進入停課狀態,大學入學考試被取消;知識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數被下放進行體力勞動,有些則遭到殘酷對待,財產被沒收,被批為「臭老九」等,[15]許多人被迫停止繼續教育,沒有接受教育的人喪失了機會,對中國大陸的人口素質和教育事業造成了嚴重的破壞。1960-1970年代,毛澤東發動了上山下鄉運動,組織了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到農村勞動和定居;1970年代末開始,大部分知青陸續回到城市。[16]鄧小平認為,文革造成大多學生習慣了「文革」時瞎搗亂的習氣:無政府主義猖獗,大家不守紀律,以為標新立異、我行我素就是英雄,誰也不能拿我怎麼樣。[17]

1977年高考恢復,當時的考生的平均年齡最大、錄取率最低。[18]19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大陸開始實行大學擴招政策,雖然更多的人得到了前往大學學習的機會,但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逐漸惡化:許多人選擇報考研究生,更多的人則選擇從事不對口的工作,甚至於找不到工作[19]。為了改善未來機會,許多學生爭取考取更好的高等院校,甚至出國留學

1986年開始,中國大陸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包含6年小學和3年初中(個別地區為5年小學和4年初中),學生年齡在6歲至15歲之間[20]。2010年,約有82.5%的學生會選擇繼續為期3年的高中教育[21]高考是進入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的先決條件。2010年,27%的高中畢業生會繼續接受本科教育[22]。在此之上,亦設置有研究生教育。另外政府還設立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提供學生職業教育內容[23]

進入21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推進素質教育。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要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希望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8]。此後高考改革、中考改革亦陸續啟動。但是如今改革仍未有明顯的成效,現今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24]

截至2012年,中國大陸約有93%民眾接受過中學教育[25]。2005年,中國大陸各級政府便籌劃經費以減免農村地區孩童的學雜費[26]。2006年,政府承諾九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並提供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課本和學費等補助[27]。這使得政府每年教育預算從2003年的不到500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實際支出6590.7億美元。[28][29]。2018年舉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地在校生作為整體於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上均取得第一名的成績(但除中國大陸外幾乎都是全國或整個政治實體參評)[30]。發達地區學生在學習成果評估上獲得極高成績[31]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實施「雙減政策[32]。教育部對學生的課外輔導實施新的限制,並要求所有的民營教培公司轉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33]。有媒體指出雙減政策打擊私人教育行業,影響經濟發展,政府在2024年逐步放寬對私人輔導機構的監管,以此增加就業機會減低失業率[34][35]

各層次教育

學前教育

中國大陸的學前教育一般從3歲開始,進入幼兒園。一般分為小班(3-4周歲)、中班(4-5周歲)、大班(5-6周歲)三個階段。在有的幼兒園和小學中還辦有「學前班」,為不滿6周歲的兒童進行適應學校生活的教育。在幼兒園生活包括一日三餐,遊戲為主;學前班類似學校上課,但時間短,有許多戶外活動。

2021年5月,涉及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發佈。[36]

義務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在這一體制下,所有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九年的義務教育,家長則有讓子女接受這種教育的義務。

2017年起,所有義務教育學生(包括民辦學校學生),一律不收學費、雜費、書本費,並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俗稱「兩免一補」。[37]但各個學校可能依據實際情況,收取作業本費、校服費、軍訓費、伙食費、寄宿制學校住宿費等。[38]

對於義務教育的分段,在教育模式上可以初步分為三段:一至三年級為小學基礎階段,四至六年級為小學拓展階段,七至九年級為初級中學階段,不同階段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髮育程度皆不同,需要有區別的對待、實施教育;學制上,絕大多數地區實施「六三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部分地區實施「五四制」;另有一些地區開始推行「九年一貫制」。[39]下文以「六三制」對中國大陸義務教育做一簡述。

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40]開始執行。其中,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均整合為「道德與法治」;勞動、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41]。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其中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等任務群。[42]

近年來,不少人提議實施小學至高中的12年甚至以上的義務教育。[43]

更多信息 學習領域, 科目 ...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規定的各科目核心素養和九年總課時(比例)
學習領域 科目 代碼(初中) 科別 核心素養 九年總課時(比例) 教育維度
語言與文學
語文 303 文科 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 20%~22% 智育
英語 305 文科 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 6%~8%
日語 文科
俄語 文科
德語 文科
法語 文科
西班牙語 文科
數學
數學 304 理科 小學: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初中: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13%~15%
人文與社會
道德與法治 309 文科 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 6%~8% 德育
歷史與社會 316 文科 (原可選擇開設歷史社會歷史人文地理 3%~4% 智育
歷史 310 文科 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地理 311 文科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
科學
理科
科學 317 理科 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 8%~10%
物理 306 理科 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
化學 307 理科 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
生物學 308 理科 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
技術
信息科技 315 理科 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 1%~3%
藝術
藝術 312(音樂)、314(美術) 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 9%~11% 美育
體育與健康
體育與健康 313 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 10%~11% 體育
綜合實踐活動
勞動 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 14%~18% 勞育
綜合實踐活動
地方課程
校本課程
关闭


更多信息 科目, 一年級 ...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規定的各科目開設年級(六三學制)
科目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道德與法治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語文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數學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外語 英語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日語 No No No No No No
俄語
德語
法語
西班牙語
歷史 No No No No No No Yes(中國歷史) Yes(中國歷史) Yes(世界歷史)
地理 No No No No No No Yes Yes No
科學 物理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No Yes Yes
化學 No No Yes
生物學 Yes Yes No
信息科技 No No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No
體育與健康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藝術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勞動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綜合實踐活動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关闭
更多信息 科目, 1年級 ...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規定的各科目開設年級(五四學制)
科目 1年級 2年級 3年級 4年級 5年級 6年級 7年級 8年級 9年級
道德與法治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語文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數學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外語 英語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歷史 No No No No No No Yes(中國歷史) Yes(中國歷史) Yes(世界歷史)
地理 No No No No No Yes Yes No No
科學 物理 Yes Yes Yes Yes Yes No No Yes Yes
化學 No No Yes Yes
生物學 Yes Yes Yes No
信息科技 No No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No
體育與健康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藝術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勞動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綜合實踐活動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关闭

小學階段教育

Thumb
桂林市小學學童

在小學階段,學生通常要學習的課程為: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與健康、科學、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

絕大多數小學生,進入小學便集體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佩戴紅領巾,少年先鋒隊入隊年齡與小學入學年齡一致(年滿14周歲即集體退出中國少年先鋒隊,但部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佩戴團徽)。2005年以前,入隊與入學年齡並不一致(相差1歲),於是衍生出綠領巾

小學升入初中

小學學業完成以後,學生需要升入初中。早期,小學升入初中採取擇校制度。現在擇校考試制度基本被廢除,代之以「按區劃分」[44][45],即按照學生的戶籍來指派初中,也就是說學生戶籍劃分在相應初中片區內,就被指派升入該學校。但是教育資源不均衡仍然存在,如果戶籍片區的對口初中質量不理想,很多家長轉向希望購得優質學校的片區內的房產,即學區房[46]

部分地區將同一區域戶籍的小學畢業生分派給多所初級中學。或者某片區大量的小學畢業生未能進入該片區少數的優質初中,這時往往採用電腦派位法,將學生通過隨機派位的方式指派到其他學校就讀。[47]

初中階段教育

Thumb
一群穿著校服的中國中學生
Thumb
中學早會

在初中階段,學生按規定需要學習的課程為:道德與法治、語、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學、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音樂、美術。部分地區的學校可開設日語或俄語班級,這些班級可用其他外語取代英語課程。

1990年代開始,初中取消畢業考試。學生只要在初中三年內沒有任何處分或撤銷所有處分即可畢業(不同地區的畢業規定可能不同)。

初中教育階段還設有以職業教育為目的的職業初級中學,但為了保持義務教育的統一性,該層次的教育已經名存實亡,截至2019年僅剩4所職業初中[5]

初中升入高中(中考)

學生在九年級(初中三年級)將面臨升入高中的考試,即「中考」。

1980年代,初中畢業考試和中考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如果中考分數不及格,那就將面臨無法畢業的結果,即使得到高中錄取也將被以「初中肄業」為由而無法進入高中,退回學籍檔案,俗稱「退檔」。

中考成績決定學生是就讀中等職業學校(中專)、普通高中(高中)還是踏入社會。考生可以報考省內中專。報考普通高中的情況有所不同,考生只能報考自己考籍所屬縣、區內的高中或者具有全市招生權力的高中。有些省份出現了一些「超級高中」,可以招收省內其他地市的優秀生,被稱為「越界掐尖」。(各地招生辦法不統一)

省市重點高中入學名額的競爭非常激烈。重點高中往往集中了區域內最好的教育資源, 教學設施和師資非一般高中可比翼,高考升入本科的概率非常高。學生只要考上重點高中,基本上就可以順利入讀本科高等學校(俗稱大學)。目前各地中考科目並不統一,是各地根據情況而定。

高中階段教育

注釋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