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介語(英語:Interlanguage)是指從母語(L1)始至習得第二語言(L2)止,其間經歷的一系列的語言過渡「階段」裡,所產生之「語言」。換言之,中介語對學習者犯的錯不但有可預測性,更能依能力高低劃出犯錯的不同階段,這些「錯誤(偏誤)」的語言似乎也有自己獨立的體系。研究這套邏輯,累積犯錯的模式,便能幫助第二語言習得的教師預測學生可能會犯的錯誤,並加以強調、防範。另外,即使是高程度的學習者、居住在第二語言國家的非母語使用者(Non-native speakerNNS),甚至是非母語之外語教師(NNSEFL teacher)都會面對中介語的問題。

歷史

語言學習者偏誤,多數還是歸咎於受到母語的干擾;在1970年代以前,學習者所說出的語言徒被視為「深受母語干擾的第二語言」。然而美國語言學家拉里·塞林格英語Larry Selinker在1972年的一篇論文[1]中主張,這些「錯誤(偏誤)」的語言也有自己獨立的語音、語法和詞彙規則體系。塞林格認為支配著中介語的因素有五[2]

  • 語際遷移(language transfer):即母語的結構或用法影響了中介語。如中文「打開電燈」與「開窗」皆用動詞「開」,但在英文中前者則為turn on而非open,這就是所謂的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 學習的策略(strategies of learning):即學習者採用的認知(cognitive)、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交際、情意等學習策略。
  • 交際策略(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指學習者因其外語知識有限,為有效溝通而採取的迂迴表達法,例如避開生難詞彙或使用固定的句型。
  • 訓練遷移(transfer of training):教學者的教法、訓練機構的性質。
  • 目的語過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如知道英語中有些動詞加上-ed即可轉換為過去式,便以為所有的動詞加上-ed便都會成為過去式,而忘記有不少例外。
Remove ads

中介語的三種特性

英國學者Rod Ellis曾指出中介語的三種特性: [3]

  • 滲透性(permeability):任何一階段上,學生語言知識的規則是可以隨時修正,呈階段性向目的語接近;由此而言,所謂「石化」現象(fossilization)並不指完全不能修正,以「凍化」喻之,冰尚可融,差可擬也。[4]
  • 不穩定性(dynamic):由於學生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不斷地輸入新知,因此中介語的結構也會不斷改變。
  • 系統性(systematicity):中介語具有系統的語言屬性,並可透過資料庫的科學方法進行蒐集、分析。

中介語的階段

美國教育學者道格拉斯.布朗(H. Douglas Brown)曾整理英國語言學家Pit Corder的理論[5],指出中介語發展的四個階段:[4]

  1. 隨機錯誤階段(random error stage)或系統形成前期(pre-systematic stage):只有實驗性質,屬隨機試誤。
  2. 形成階段(emergent stage):以內化了部分語言的結構,但即便被指出錯誤尚無法自行試出對的用法。另有容易退步(backsliding)到前一階段的特點。
  3. 系統形成階段(systematic stage):已能固定地產出第二語言,而且被指出錯誤尚便能自行修正。在Pit Corder的三階理論中,「形成階段」與「系統形成階段」被化約為一系統階段(systematic stage)。
  4. 穩定階段(stabilization stage)或系統形成後期(post-systematic stage):與前階段不同處,在即便未被指出錯誤,亦能自我修正。此階段雖趨於穩定,但若穩定太快而未查疏忽之處,可能會形成不良習慣,即石化現象的一種。

石化現象

石化現象fossilization僵化)可能出現在上述語言發展的任何階段,即錯誤的說、寫方式永久性的存在,難以改變。例如洋涇浜英語皮欽語,就是集體的誤用語言,加之以久未改正,而形成所謂集體石化(community group fossilization,集體語言僵化)。塞林格認為,石化現象的因素與上述支配中介語的因素相同,因此教師及應從該處著手,防止學生語言石化的發生。

中介語與語言習得

塞林格1972年發表的論文原本只涉及成人的第二語言習得,不過在一系列研究後,認為也能解釋兒童的第二語言習得[6]不過這項結果受到知名語言教育家史蒂芬·克拉申的挑戰。克拉申援引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在第二語詞彙詞素習得的準確率方面,並沒有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換言之他認為中介語理論不能涵蓋兒童的第二語言習得,而應以語言的習得-學習假說(Acquisition - Learning Hypothesis)解釋。克拉申主張兒童使用了自然(natural)、直覺(intuitive)且近於潛意識(subconscious)的「習得」法,而非成人反覆練習、記憶的「學習」法,故不落於中介語的問題之中。[7]

註釋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