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搖滾(英語:Post-rock)在分類上尚有爭議,有些人將其看作搖滾樂的一種。後搖的一個特點是,所用樂器一般與搖滾樂相同,但節奏和聲旋律音色和弦進行都有別於傳統搖滾。

Quick Facts 後搖滾 Post-rock, 風格起源 ...
Close

後搖滾於1980年中期,在歐美音樂界開始被提出。在後搖滾音樂裡,許多常見的音樂產業傳統現象都被顛覆改寫,例如吉他不再是主要角色;沒有歌詞或主唱;打破傳統歌曲長度,有些樂曲甚至長達二、三十分鐘,後搖滾甚至想打破唱片工業創造一首膾炙人口單曲的願望。

後搖滾體現了很多流派的特點,比如氛圍音樂爵士樂電子音樂實驗音樂

後搖中人聲很少見,且當有人聲的時候,它也不是像傳統的那樣作為主旋律並且有清晰的歌詞,而更像一種樂器。在後搖中,人聲多為很輕柔的哼唱,不規律地分布在整首歌中。

詞源

「後搖滾」一詞被認為是[誰說的?]在被批評家Simon Reynolds英語Simon_ReynoldsBark Psychosis英語Bark_Psychosis的專輯Hex評論時創造的,這篇評論於1994年在Mojo期刊上發表。[1] Reynolds 之後(於1994年五月)在The Wire期刊上詳細闡述了其想法。[2][3] 他使用「後搖滾」這一詞彙形容「用搖滾樂樂器做非搖滾的事情,用吉他做主要音色和組織樂章,而不是即興重複段強力和弦」。隨後他進一步闡述了「後搖滾」一詞:

Perhaps the really provocative area for future development lies... in 賽博格 (cyborg) rock; not the wholehearted embrace of 鐵克諾音樂 (Techno)'s methodology, but some kind of interface between real time, hands-on playing and the use of digital effects and enhancement.

Reynolds於2005年七月在其博客的一篇文章中表述他使用「後搖滾」一詞要早於在Mojo期刊上的文章,此處Reynolds提到在Mojo上文章發表之前使用「後搖滾」的案例位於Melody Maker英語Melody_Maker報刊中。[4] 之後他在博客中說到發現「後搖滾」一詞不是其獨有的創造。「雖然我真的相信我創造了這一詞彙,但是後來發現十幾年間這一詞彙都被使用着」。在1975年,「後搖滾」由美國記者James Wolcott英語James_Wolcott於一篇關於音樂家托德·朗德格倫的文章中使用,儘管此文章中「後搖滾」的意思不盡相同。[5] 這一詞彙在The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英語The_Rolling_Stone_Album_Guide也曾使用,用於對一種大致與Experimental rock英語Experimental_rock或「out-rock」風格相似的音樂形式命名。另一個在1994之前使用這一術語的例子可以是在1992年四月,被發現在Steven Walker位於墨爾本的音樂出版物Juke中對90年代noise-pop樂隊The Earthmen的訪談中,在訪談中他將其描述為「post-rock noisefest」[6]

歐美後搖滾樂團

美國後搖滾樂團

加拿大後搖滾樂團

冰島後搖滾樂團

英國後搖滾樂團

愛爾蘭後搖滾樂團

意大利後搖滾樂團

西班牙後搖滾樂團

亞洲後搖滾樂團

台灣後搖滾樂團

  • Ivory Plain 象牙平原
  • 甜梅號
  • 晨曦光廊
  • 阿飛西雅 APHASIA
  • 昆蟲白
  • 聲子蟲
  • 拍謝少年(部分作品)
  • 銀巴士 Silverbus
  • Triple Deer
  • 八厘米天空
  • 體熊專科
  • Selfkill
  • 大象體操
  • 2HRS
  • 步行者 Pacers
  • 荒山茉莉
  • 柳葉魚
  • 既視感 Kishikan
  • 昴宿 Pleiades
  • Posh Inverse 優雅逆轉
  • 企鵝熊愛吃雞肉球
  • 暖嶼Fuermusha
  • 驢子耳朵
  • 大波起司
  • 西尤島 the siyuland
  • 桑諾斯Somnus
  • 薛丁格的貓 Cat Schrödingers
  • 穿越稜鏡
  • 死未來 The Dead Future
  • 妙蛙種馬
  • TFAP
  • Beware the sky falling 天空 樂園
  • Ego-Fugue 自我意識神遊

Whale Fall

  • Grandson on the Wall
  • 自然出格
  • Shimmer Riot
  • Presidon't sad
  • 迷霧吐司
  • Goodbye! Nao!
  • 非我
  • 行樂人
  • Nuin8 扭音八
  • 康士坦的變化球

BreakDawn 破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redawn Anxiety黎明前的焦慮
  • 錫盤街
  • The Eternal Flatliner
  • Guirum
  • Swirrl
  • 失真率Distortion theory
  • 貳伍吸菸所

中國大陸後搖滾樂團

香港後搖滾樂團

  • Smoke In Half Note
  • The Fragile
  • 話梅鹿
  • Chochukmo
  • tfvsjs
  • 四方果
  • 儉德大廈
  • Life Was All Silence
  • More Reverb
  • Topsy Wave
  • Vanish
  • The Flashback
  • Elf Fatima
  • Monovan
  • Does God Play Dice
  • 盛葉

日本後搖滾樂團

  • toe
  • Mudy on the 昨晚
  • Anoice
  • Mouse on the keys
  • 百景
  • euphoria
  • ovum
  • MONO
  • texas pandaa
  • Miaou
  • envy
  • world's end girlfriend
  • saisa
  • 3nd
  • jizue
  • sgt.
  • zhiend
  • toconoma
  • clione-index
  • shuhari
  • December

泰國後搖滾樂團

  • Inspirative
  • Desktop Error
  • Jia Pa Bor Sue 吃飽無事
  • LenMo

馬來西亞後搖滾樂團

  • 雪糕公民
  • Deepset
  • coma (馬來西亞樂團)
  • The Metaphor
  • mutesite
  • LOCH
  • Dirgahayu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