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灣客家籍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鍾理和(客語白話字:Chûng Lî-fò;1915年12月15日—1960年8月4日),筆名江流、里禾、鍾錚、鍾堅,是出身臺灣六堆的客家作家。鍾氏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中篇小說《雨》及短篇小說《原鄉人》、《貧賤夫妻》等,一生創作共計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七部、短篇小說四十一篇,還有部分詩歌和散文等。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鍾理和(Chûng Lî-fò) | |
---|---|
出生 | 鍾理和 1915年12月15日 日治臺灣阿緱廳阿里港支廳鹽埔區大路關庄新大路關 (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 |
逝世 | 1960年8月4日 中華民國臺灣省高雄縣美濃鎮 (今高雄市美濃區) | (44歲)
墓地 | 中華民國高雄市美濃區朝元寺 |
筆名 | 江流、里禾、鍾錚、鍾堅 |
職業 | 文學家、中學教師 |
國籍 | 大日本帝國(1915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1960年) |
體裁 | 小說、散文 |
代表作 | 《夾竹桃》、《笠山農場》、《貧賤夫妻》(《鶼鰈之情》)、《原鄉人》 |
獎項 | 中華文藝獎 |
配偶 | 鍾台妹 |
親屬 | 鍾浩東(異母弟) 鍾里義(弟) 鍾鐵民(長子) 鍾立民(次子) 鍾鐵英(長女) 鍾鐵鈞(三子) 鍾鐵華(次女) 郭明琴(長媳,為鍾鐵民妻子) 林全珍(三媳,為鍾鐵鈞妻子) |
最早,鍾家祖先由廣東梅縣輾轉遷居,定居於臺灣府鳳山縣境內,並與其他客家移民形成聚落。
鍾理和的曾祖父是鍾恩郎,為鳳山縣港西里新大路關(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開莊十三人之一,祖父是鍾開元,父親是鍾鎮榮。父親有一位兄長鍾鎮土,是家族裡的讀書人。鍾鎮榮亦農亦商,在大路關經營農場,在鹽埔有火礱(碾米廠),在阿猴(今屏東市)有杉木行、製材所、磚瓦窯、布莊等。父親在家鄉自立開墾祖先所留下的農場大片土地上,種植的鳳梨、香蕉外銷到中國大陸、日本等地,並經常往來中國與臺灣之間經商貿易,在日本、中國大陸等地設有五處商行,成為六堆客家地區當時著名的地主和企業家。甲午戰爭後,父親對殖民統治感到不滿,並因而在登記戶籍時將其姓名改作「鍾蕃薯」。當鍾蕃薯經商有成,他為家族興建夥房,夥房左側龍井前有翹脊門樓,即為了彰顯其家族書香門第。
鍾蕃薯娶了數位妻子,其中,鍾理和的母親劉水妹是二房,劉水妹育有三子一女,鍾理和排行第二。鍾理和出生時,父親已年事漸高(35歲)。晚年,鍾蕃薯將大路關及屏東的事業處理後,到美濃尖山購地做笠山農場,準備退休養老,將事業交給長子鍾里虎後,舉家遷到美濃,帶著鍾屋家族的後代一起到尖山開墾,就是鍾理和筆下的「笠山農場」。[1]。1943年(昭和18年),鍾番薯病逝,其後代子孫定居於美濃尖山。
鍾理和的同父異母弟弟鍾和鳴(後改名鍾浩東)於擔任基隆中學校長時,因成立中國共產黨基隆中學支部,遭國民黨政府逮捕,於1950年10月14日於台北馬場町刑場槍決,享年34歲[2]。
1915年12月15日,鍾理和出生於阿緱廳阿里港支廳鹽埔區大路關庄新大路關(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傳統六堆聚落之一)。[3] 在父親二房妻子生下鍾理和後不久,大房妻子也在1915年12月24日生下鍾和鳴。鍾理和因長相清秀等緣故,較鍾和鳴獲得其父母更多關照。
1922年,入鹽埔公學校。與異母弟鍾和鳴、姑表兄弟邱連球、堂兄弟鍾九河為同學。1928年,鍾理和自鹽埔公學校畢業。因體檢不合格,不能報考高雄中學。少時三好友的順利升學,使他深受刺激。旋入長治公學校高等科,此時受到鍾和鳴的鼓勵走上了文藝之路,1932年畢業。1930年至1932年間接受私塾漢文教育,開始閱讀《楊文廣平蠻十八洞》等中文古體小說,此後,他大量閱讀古典漢文詩詞和新體小說,受私墊老師光達興先生影響,曾撰寫《台灣歷史故事》、《考證鴨母王朱一貴事蹟》等文章。
1932年,鍾理和結束私塾課業。當時父親與友人合資買下美濃尖山一帶山林,號稱三公司,並開始開拓經營。尖山的形狀像農人戴的竹笠,鍾理和小說則改稱之為「笠山」。後來,鍾番薯海外商行失敗,將屏東的事業交由長子,自己帶家人由大路關遷入美濃尖山,興建住宅,造林種樹,種植梧桐等高級樹材,較平坦的斜坡及河谷平台則種植咖啡、荔枝、香蕉等高經濟果樹。鍾理和隨父親遷居高雄州旗山郡美濃庄(今高雄市美濃區)笠山農場,往來故居大路關、屏東商行和美濃之間,協助父親處理「笠山農場」和屏東布莊、杉木行等事業。他在農場的職務很雜,什麼都管,但什麼都不專,買辦、巡山、帶工、加上晚間整理文牘和帳冊。此時,他在當地認識了他日後的妻子鍾台妹。[4]
鍾理和一方面協助父兄的事業,一方面讀寫、繪畫,想在藝文活動中尋找出路,解除心靈上的空虛,他曾經要求到日本學繪畫,遭到具客家務實性格的父兄否決。不甘困守家園,他經常出外遊覽觀察,尋找機會,參與屏東郡教育課的登山隊,1936年寫成《登大武山記》。1937年1月29日,寫成《理髮匠的戀愛》小說,是今存最早的創作,未發表。
1938年6月,他與鍾台妹同姓結婚受阻,於是隻身前往滿洲國境內奉天市(今遼寧省瀋陽市),進入「滿州自動車學校」學習,1940年秋,取得駕駛執照,任職於「奉天交通株式會社」,經濟得以自立。
1940年8月3日,鍾理和帶著大他4歲的鍾台妹(1911年10月1日-2008年10月9日),乘「馬尼拉丸」由高雄啟程,經基隆,到日本門司。再從下關搭船抵釜山,到達奉天市。隔年,鍾台妹於奉天市生下長子鍾鐵民。[5][6][7]
1941年夏天,他攜帶妻小遷居北平;期間,他曾經營煤炭零售業,更花費許多時間專事寫作,並出版《夾竹桃》(北平:馬德增書局,1945)一書;該書收錄〈夾竹桃〉[8]、〈新生〉、〈游絲〉、〈薄芒〉四篇中篇小說,富有五四文學色彩,並深受魯迅風格影響,在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與反省之相關主題有所承續。其中,〈夾竹桃〉、〈新生〉、〈游絲〉三篇小說以北平為背景,只有〈薄芒〉以故鄉台灣美濃竹頭莊為故事舞台。
鍾理和在北平的感受並不愉快,他是以廣東梅縣人的身份融入北平社會,他一向不講日語、不寫日文、不領日本僑民的配給,他又攜家帶眷,講客家話,得到當地民眾的信任與接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戰敗投降,立刻引起了旅居北京的台灣人之騷動,他們迅速的在9月9日於「西單大光明戲院」成立「台灣省旅平同鄉會」。戰爭結束,在北京的台灣人陷入不安的處境中,內心產生了錯綜複雜的變化,「同鄉會」的成立爆發了不少問題,老一輩和青年間的見解不同。二○年代新舊文學論戰時,在北大唸書,主張推倒文學舊殿堂的張我軍,在〈台灣人的國家觀念〉一文中,論斷台灣二、三十歲以下的青年,沒有國家觀念。這一年,鍾理和31歲,曾撰〈為台灣青年申冤〉一文,反駁張我軍。[9]
從1945年底開始,因感受到中國政府對於臺灣人的歧視和汙辱,鍾理和一家三口加入華北難民尋求返台,期間他將悲憤的心情寫成〈白薯的悲哀〉與〈祖國歸來〉兩篇作品。[10]1946年3月底,鍾氏返回臺灣;同年4月中,他應聘於屏東縣立內埔初級中學擔任代用國文教師;但是,他也在此間被診斷罹患肺病。
1947年元月,由於肺病再度惡化,鍾理和北上臺大醫院診療;期間,他經歷了二二八事件,並將日記寫於內服藥袋之上;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他決定南返美濃定居。
1947年8月,他應鍾和鳴之邀再度北上,擔任基隆中學總務主任,但因肺病復發而僅任職兩個月。同年10月底,他進入松山療養院接受治療,並於此後三年未曾返家。1950年5月中之後,他歷經二次手術,並切除六根肋骨,病情轉趨穩定;但是,他日後因此身體孱弱而無法進行一般勞動。同年10月23日,他在出院三日後返回家鄉。
台灣戒嚴的社會不容議論時政,眾人之事也不容庶民關切,更不容批判建言。鍾理和的兄弟好友相繼因政治案件被殺害,讓他謹言慎行。鍾理和體認到追求理想社會,靠文學強烈責求批判實際上沒有太大作用。社會的改革要靠基層民眾生活態度的正確與否,他發現周圍的那些農民,許多都是道德的實踐者。鍾理和的生活完全融入農村,他的人格智慧使過去排斥他的人漸次接納尊敬他,附近農友在農閒時喜歡找他喝茶聊天,談論生活、農事。
1956年,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頒發國父誕辰紀念獎第二名(首獎從缺,第三名有兩位:彭歌的〈落月〉、王藍的〈藍與黑〉)。同年12月,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停辦,導致鍾理和的〈笠山農場〉無法出版;歷經多次求情,他終於要回原稿,但又於尋覓出版機會時處處碰壁。
1957年3月,廖清秀主動贈與《恩仇血淚記》(1952年獲文獎會長篇小說第三獎)。
此時,鍾理和開始與其他臺灣籍作家建立連結,並加入鍾肇政發起的《文友通訊》。鍾肇政也是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台灣北部,和鍾理和沒有親族關係,兩人不曾見面,但他曾與鍾理和通信,他一生為極力推崇台灣文學先輩的鍾理和。1957年11月,廖清秀到美濃笠山腳下探望鍾理和,成為唯一見過鍾理和的文壇友人。[11]
鍾理和最後兩年多的生命裡,是他一生中發表文學作品最豐富的時期。1959年1月27日,他寫成短篇小說〈原鄉人〉[12]。鍾理和的「原鄉」是祖籍廣東梅縣,它隸屬於中國,鍾理和生於日本殖民時代下台灣,血液裡流著原鄉人的血,對中國「原鄉」充滿孺慕之情。而正如同小說的最後,「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鍾理和對原鄉的憧憬在他寓居北京時期徹底幻滅了,原鄉人的血停止沸騰了[來源請求]。日本投降後,台灣不再屬於日本統治,卻迎來了「二二八事件」與戒嚴時期。由於戰亂與後來的肺病,鍾理和一生未曾造訪他的「原鄉」廣東梅縣。
由於文壇友人相助與林海音提攜,鍾理和的作品開始較為頻繁地獲得刊登機會,尤其在1959年到1960年之間於《聯合報》副刊(林海音主編)。
1960年8月4日,他在修改中篇小說《雨》時喀血而死,享年45歲。他因鮮血濺灑在書稿之上而被後人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陳火泉語)。[13]此後,親族依其遺囑火化遺體,並將之安厝於家鄉附近朝元寺奉祀。同年9月1日,〈雨〉在聯合報的副刊連載;10月,林海音、鍾肇政和文心等友人組成「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出版其中短篇小說集《雨》(文星書店發行)[14],跋曰:「在他的百日祭的供桌上,除了清茶鮮果之外,多了一本他的著作,對於這位一生熱愛寫作的人,應當是一件較有意義的事。」1961年8月4日,遺著委員會於其逝世周年時出版《笠山農場》(學生書店發行),終於完成其生前心願。[15]
鍾理和的遺孀鍾台妹(1911年10月1日-2008年10月9日)相當長壽,2008年過世,享壽97歲。
目前鍾理和全集有三個版本: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2021年11月27日:在美濃圖書館前有鍾理和紀念碑揭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