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阿密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邁阿密(英語:Miami)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角比斯坎灣、佛羅里達大沼澤地和大西洋之間,是該州僅次於傑克遜維爾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邁阿密-戴德縣最大的城市和縣治所在。邁阿密還是邁阿密都會區中最大的城市,這個都市圈由邁阿密-戴德縣、布勞沃德縣和棕櫚灘縣組成,人口超過559萬人,是美國東南部最大的都市圈,也是全美第六大都市圈[9],但邁阿密不是佛羅里達州的首府。
邁阿密 Miami | |
---|---|
市 | |
邁阿密市 | |
綽號:The 305, Magic City, Gateway to the Americas, Gateway to Latin America, Capital of Latin America[1] and Vice City | |
![]() 邁阿密互動地圖 | |
坐標:25°47′N 80°13′W | |
國家 | ![]() |
州 | ![]() |
郡 | ![]() |
設立 | ~1858年[a] |
建制 | 1896年7月28日 |
創始人 | 茱莉亞·塔特爾 |
語源 | 邁阿密河 |
政府 | |
• 類型 | 市長-議會制政府 |
• 市長 | 弗朗西斯·X·蘇亞雷斯 (![]() |
面積[4] | |
• Total | 56.07 平方英里(145.23 平方公里) |
• 陸地 | 36.00 平方英里(93.23 平方公里) |
• 水域 | 20.08 平方英里(52.00 平方公里) |
• 都會區 | 6,137 平方英里(20,000 平方公里) |
海拔 | 6 英尺(1.8 公尺) |
最高海拔 | 42 英尺(12.8 公尺) |
人口(2020年)[5] | |
• Total | 442,241人 |
• 估計(2022)[6] | 449,514 |
• 排名 | 全美第44、全州第2 |
• 密度 | 12,284.47人/平方英里(4,743.55人/平方公里) |
• 市區[7] | 6,077,522 |
• 市區密度 | 4,884.8人/平方英里(1,886.0人/平方公里) |
• 都會區[8] | 6,091,747 |
居民稱謂 | Miamian |
時區 | EST(UTC-5) |
郵遞區號 | 33101-33102, 33106, 33109, 33111-33112, 33114, 33116, 33119, 33122, 33124-33138, 33140-33147, 33149-33158, 33160-33170, 33172-33199, 33206, 33222, 33231, 33233-33234, 33238-33239, 33242-33243, 33245, 33247, 33255-33257, 33261, 33265-33266, 33269, 33280, 33283, 33296, 33299 |
電話區號 | 305, 786, 645 |
FIPS代碼 | 12-45000 |
GNIS ID | 277593, 2411786 |
網站 | www |
「Miami」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邁阿密 |
港澳 | 邁亞密、邁亞美 |
臺灣 | 邁阿密 |
美國 | 邁阿密、邁亞美 |
邁阿密是國際性的大都市,在金融、商業、媒體、娛樂、藝術和國際貿易等方面擁有重要的地位[10],是許多公司、銀行和電視台的總部所在。邁阿密還被認為是文化的大熔爐,受龐大的拉丁美洲族群和加勒比海島國居民的影響很大(當地居民多使用西班牙語和海地克里奧爾語),與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區在文化和語言上關係密切,因此有時還被稱為「美洲的首都」。
2008年,邁阿密因其良好的空氣質量、大量的植物被覆蓋、清潔的飲用水、乾淨的街道和全市範圍的垃圾回收計劃而被《福布斯》評為「美國最乾淨的城市」[11]。2009年,邁阿密還被瑞士聯合銀行評為美國最富裕城市和全球第五富裕城市[12]。
邁阿密擁有美國第三高的天際線,全市有超過300棟摩天大樓。邁阿密市中心是國際銀行在美國集中度最高的地方,不少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公司亦在這裡設有辦公室[13][14]。邁阿密港在過去20年都被公認為「世界郵輪之都」[15][16]。
歷史
邁阿密的人類活動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12,000年前[17],當地最早的居民在邁阿密河沿岸定居。他們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松木硬木森林中的鹿、熊和野禽,以狩獵和採集為生。這些早期的土著居民擅長使用貝殼製作武器和工具,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在16世紀中葉,歐洲探險者首次踏足這片土地時,這裡的土著居民是德貴斯塔人(Tequesta)。他們的領地覆蓋了現在的邁阿密-戴德縣、布勞沃德縣以及棕櫚灘縣南部。特奎斯塔人以捕魚、狩獵和採集果實為生,但並未發展農業。現今位於邁阿密市中心的邁阿密圓環便是特克斯塔人的殘存建築[18],這一遺址至今仍是該地區原住民文化的重要象徵。
1513年,胡安·龐塞·德萊昂的艦隊進入比斯坎灣訪問了該地區,他的航海日誌記錄了他到達了「Chequescha」,這是「德貴斯塔」的一種變體詞彙,這也是邁阿密的第一個有歷史記載的名稱,但不確定他是否登岸或與當地居民接觸過。1566年,西班牙海軍上將佩德羅·梅嫩德斯·德·阿維萊斯及其隨從登陸這一地區,當時他們正在尋找在前一年海難失蹤的阿維萊斯兒子,因此他們訪問了德貴斯塔人的定居點。
1567年,西班牙士兵在神父弗朗西斯科·比利亞雷亞爾(Francisco Villarreal)的帶領下,在邁阿密河口建立了一座耶穌會傳教站,但由於當地人的敵意和蚊蟲的困擾,這座傳教站僅維持了不到四年便被廢棄。到1570年,耶穌會士決定將傳教重點轉向佛羅里達以外的地區。西班牙人的撤離使德貴斯塔人失去了外界的醫療支持,而歐洲人帶來的天花等傳染病迅速在部落蔓延。此外,與其他部落的戰爭也嚴重削弱了他們的力量。最終在18世紀初,他們在與克里克人的衝突中徹底落敗。1711年,德貴斯塔人的首領前往哈瓦那請求遷徙,西班牙方面派出了兩艘船接應,但由於疾病的侵襲,最終只有少數人得以生還及到達古巴。
1743年,西班牙人再次派遣傳教士來到比斯坎灣,修建了一座堡壘和教堂,並計劃在邁阿密河和比斯坎灣沿岸建立一個永久性的殖民地,以供士兵和土著居民共同開墾。然而,這一提議被認為不切實際,西班牙人在當年年底便放棄了這一計劃。
1762年,古巴哈瓦那在七年戰爭期間被英國遠征軍占領。1763年,西班牙同意將其位於佛羅里達的領土割讓給戰勝國大不列顛王國,以換取對哈瓦那的控制權。1766年,英國統治佛羅里達期間,塞繆爾·圖切特(Samuel Touchett)獲得了英皇授予的一塊2萬英畝(約81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邁阿密地區。1772年,這塊土地由伯納德·羅曼斯進行測繪。然而,按照當時的規定,土地授予需滿足一定的居住條件,即每100英畝至少要有一位定居者。儘管圖切特計劃在此建立種植園,但由於財務問題,他的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1770年代,英屬北美十三個殖民地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關係持續緊張,最終在1775年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83年,英國和美國簽署了《巴黎條約》,英國承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獨立,同時英國並與法國和西班牙籤訂了附帶的《凡爾賽條約》。作為戰敗國,英國將東佛羅里達和西佛羅里達歸還給西班牙。19世紀初,第一批歐洲定居者到來這片土地。來自地中海梅諾卡島的移民佩德羅·福爾內爾斯(Pedro Fornells),作為新士麥那殖民地(New Smyrna Colony)的倖存者,獲得了西班牙皇室授予的比斯坎島土地。他雖然在六個月後帶着家人返回了聖奧古斯丁,但仍留下了一名看守人繼續管理島嶼。
同時,一些來自巴哈馬的居民為了尋找擱淺在佛羅里達珊瑚礁的沉船上的寶藏而來到南佛羅里達和佛羅里達礁島群,部分來自巴哈馬的家庭接受了西班牙的土地贈予,開始在邁阿密河沿岸定居並開墾土地。同一時期,塞米諾爾人以及一些逃亡的奴隸也遷入了該地區。西班牙在拿破崙戰爭後國力大不如前,越來越無力支撐佛羅里達的統治,最終在1819年的《亞當斯—奧尼斯條約》中,西班牙正式同意將佛羅里達割讓給美國,並由美國承擔500萬美元的西班牙債務。1821年2月22日,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宣布該條約生效,佛羅里達正式成為美國領土。
19世紀初,邁阿密地區仍是一片人煙稀少的荒野,但隨着美國對佛羅里達的正式接管,新的定居者開始進入這片土地。1825年,美國法警沃特斯·史密斯(Waters Smith)來的了佛羅里達角定居點,並接觸到了當地的「非法移民」。當時這些占地者主要是來自巴哈馬的移民,他們早在1790年代便沿着佛羅里達海岸定居,其中一位是巴哈馬人約翰·伊根(John Egan),西班牙人在其第二次統治佛羅里達時期曾向他授予土地。
1825年,美國政府在比斯坎島上建造了佛羅里達角燈塔,以警示航行在該海域的船隻,避免觸礁。1830年,理查德·菲茨帕特里克(Richard Fitzpatrick)從詹姆斯·伊根手中購買了邁阿密河畔的一塊土地,並建立了一座種植園。菲茨帕特里克利用奴隸勞動力種植甘蔗、香蕉、玉米以及其他熱帶水果。然而,1835年的戴德大屠殺引發了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這場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印第安戰爭之一。1836年1月,菲茨帕特里克不得不撤走奴隸,關閉種植園,並逃離邁阿密地區。為了控制局勢,美軍在邁阿密河北岸的菲茨帕特里克種植園上建立了達拉斯堡,成為軍隊的據點。在威廉·哈尼(William S. Harney)少校的指揮下,美軍對塞米諾爾人展開了多次突襲。與此同時,塞米諾爾人為了反抗侵略,於1836年焚毀了佛羅里達角燈塔,使其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無法使用。到1842年,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結束,邁阿密地區幾乎失去了所有的原住民人口。
戰爭結束後,菲茨帕特里克的侄子威廉·英格利希(William English)重新建立了邁阿密河畔的種植園,規劃了邁阿密村(Village of Miami)並開始出售土地。然而,隨着1852年英格利希在加利福尼亞州去世,他的種植園也隨之廢棄。儘管如此,邁阿密的名稱在這一時期開始廣泛使用,這片地區因邁阿密河而得名,而邁阿密(Miami)一詞則源於居住在奧基喬比湖及其周圍的美洲原住民馬亞米族(Mayaimi)。1844年,戴德縣縣治從印第安礁遷至邁阿密。根據185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當時該地區只有96名居民[19]。
1855年至1858年,第三次塞米諾爾戰爭爆發,雖然這場戰爭的破壞性不及前一次,但仍然影響了佛羅里達東南部的人口移居速度。戰爭結束後,一些駐紮在此的士兵選擇留在邁阿密,而仍存活的塞米諾爾人則躲入大沼澤地,不再對當地定居者構成重大威脅。1858年至1896年間,邁阿密的定居者仍然寥寥無幾,主要聚集在比斯坎灣沿岸的小型社區。其中,最重要的外來移民之一是布里克爾家族。威廉·布里克爾(William Brickell)曾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生活,並在澳大利亞結識了他的妻子瑪麗。1870年,布里克爾夫婦在邁阿密河南岸購置土地,並建立了貿易站和郵局,這一貿易站在19世紀末期為邁阿密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邁阿密地區的其他社區也開始發展。例如,檸檬城(今小海地地區)和椰林成為邁阿密市界內的主要聚居地,而比斯坎(今邁阿密海灘以北)和卡特勒(今帕爾梅托灣)則屬於城市外圍的定居點。當地居民不僅開展了農業生產,還通過比斯坎灣的航運貿易與基韋斯特、古巴和巴哈馬群島建立了經濟聯繫。

1890年代初,邁阿密的大部分地區仍然是一片荒野,雖然這片土地被認為是充滿發展潛力,但因基礎設施匱乏而發展緩慢。然而,一場氣候災害意外地推動了邁阿密的發展。來自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朱莉婭·斯特圖爾特·塔特爾(Julia Tuttle)是邁阿密河北岸640英畝土地的擁有者,她曾多次遊說石油大亨亨利·弗拉格勒將他的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從棕櫚灘延伸至邁阿密,但都未能如願。直到1894年末到1895年初,佛羅里達州北部和中部的農作物因大寒潮而幾乎全軍覆沒,唯獨邁阿密地區因其溫暖的氣候而倖免於難,塔特爾抓住機會寄給弗拉格勒一枝帶綠葉和白花的橙樹枝,展示在南佛羅里達種植柑橘的農業潛力,並提出用她一半的土地換取鐵路延伸、酒店建設和城市規劃的條件。最終,弗拉格勒同意了這一提議。
1896年4月15日,第一列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列車抵達邁阿密。1896年7月28日,邁阿密正式設市。當地居民曾建議以「弗拉格勒」的名字來命名這座城市,但弗拉格勒拒絕了這一榮譽,並說服他們使用古老的印第安名字「邁阿密」。鐵路的到來讓邁阿密迅速從一個小村莊發展為一座真正的城市。邁阿密建市時的人口僅有300餘人。城市成立後,各地移民開始湧入邁阿密,猶太人占據了商業領域,而黑人——包括美國南方的非裔美國人和來自巴哈馬的移民——則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要勞動力。然而,由於當時的種族隔離政策,黑人居民僅被允許在特定區域購買土地,形成了後來的「有色人種鎮」(Colored Town),即今日的上城(Overtown)。1897年,弗拉格勒在塔特爾贈予的土地上建造了皇家棕櫚酒店,進一步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20]。到了1900年,邁阿密人口已增長到1681人。
進入20世紀後,拿破崙·波拿馬·布勞沃德就任佛羅里達州州長期間,極力推動佛羅里達大沼澤地的排水工程,他的願景是將沼澤變為可耕地,以吸引農民和投資者。從1906年開始,邁阿密政府修建了一系列運河,試圖抽乾沼澤以獲取更多可開發的土地。投機者紛紛從政府手中購得數百萬英畝的土地,並在全國範圍內宣傳以吸引投資者,一些投資者甚至是來到邁阿密後才發現,他們所購的土地竟然仍是一片沼澤。這些工程雖然擴大了邁阿密的可居住面積,但當時社會對環境保護意識不足,抽乾沼澤地的行為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了深遠影響。
與此同時,邁阿密的核心商業區開始在邁阿密河口發展,依託比斯坎灣的航運,邁阿密逐步確立了其作為南佛羅里達經濟中心的地位。1913年,商人約翰·斯泰爾斯·柯林斯(John Collins)修建了一座兩英里長的木橋,連接邁阿密與比斯坎灣對岸的沙洲。這片沙洲經過疏浚和填海,被改造成邁阿密海灘,後來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度假勝地。
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進入了「咆哮的二十年代」,邁阿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及人口增長。當時,邁阿密政府允許賭博、並且對於禁酒令的執行相當寬容,於是,成千上萬的人從美國北方移民到邁阿密地區。1920年,邁阿密人口已達29,549人,比1910年的5,471人大幅增長。而到1923年,城市人口再次翻倍。大量新移民的湧入推動了房地產業的繁榮。地產開發商紛紛湧入,在邁阿密及周邊地區建造度假勝地和住宅區。卡爾·格雷厄姆·費舍爾(Carl Fisher)和約翰·柯林斯共同開發邁阿密海灘,使其逐步成為世界級的度假天堂。1925年,邁阿密進一步擴張,將檸檬城、椰林和阿拉帕塔併入城市版圖,形成了大邁阿密地區(Greater Miami);邁阿密市中心位於比斯坎灣沿岸的布里克爾大道因富人紛紛在此建造豪宅,而被譽為「百萬富翁大道」(Millionaire's Row)。
然而,這場經濟繁榮隱藏着嚴重的泡沫。由於房產需求旺盛,許多開發商為了獲取更大利潤,不惜拆除剛建成的建築,以騰出空間興建更高、更豪華的樓盤。邁阿密的基礎設施難以承受如此迅猛的發展,建築材料運輸受阻,導致許多項目延期。1925年秋季,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禁止除食品和特殊許可物品以外的所有貨物運輸,港口和鐵路終點站堆滿了未使用的建築材料,這一禁運嚴重影響了當地的建築業,加劇了信貸緊縮。1926年1月,一艘名為普林茨·瓦爾德馬爾號的丹麥舊軍艦在邁阿密港擱淺,長達一個月無法通航。這兩個事件嚴重影響了建築材料的運輸,導致大量地產項目延誤、新屋交付進度落後預期,房地產商的資金鍊開始斷裂。1926年9月18日,一場強烈的四級颶風——邁阿密大颶風——襲擊了邁阿密,風速高達每小時240公里。這場颶風摧毀了大量建築,造成25,000至50,000人無家可歸。紅十字會統計的官方死亡人數為373人,但由於許多人被列為「失蹤」,實際死亡人數可能更高。這場災難成為壓垮邁阿密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原本因房市泡沫而搖搖欲墜的經濟徹底崩潰,大量投資者血本無歸,銀行破產,失業率飆升。
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盤,隨之而來的大蕭條席捲全國。1930年代初,超過16,000名邁阿密居民失業,城市陷入極度困境。 為了緩解經濟危機,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啟動新政,其中的平民保育團在邁阿密地區設立了多個工作營,為失業青年提供工作。這一時期,邁阿密周邊的多個公園——如馬塞森濱海公園、格雷諾茲公園、費爾柴爾德熱帶植物園等,都是平民保育團的建設成果。到1935年,邁阿密開始從經濟蕭條中復甦。儘管全國經濟尚未完全恢復,但邁阿密憑藉其獨特的氣候和地理位置,吸引了新的投資者和遊客。1930年代中期,一系列採用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的新酒店在邁阿密海灘興建,標誌着邁阿密的重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邁阿密因其在美國本土東南角的戰略地位,成為美國防禦德國潛艇攻擊的重要軍事基地。佛羅里達南部海岸線的遼闊水域,使其成為盟軍海上運輸線的重要節點。這一優勢也吸引了納粹德國海軍的注意。1942年5月,亞諾港號油輪在邁阿密海灘附近被德國U艇擊沉,這一事件震驚了美國,也促使政府加強佛羅里達沿岸的防禦。為應對U艇的威脅,美國政府將邁阿密納入兩個軍事防禦區——東部防禦司令部(Eastern Defense Command)和第七海軍軍區。軍方在邁阿密設立了海岸巡邏站,並加強了海軍和空軍的部署,以保護這一戰略要地。同時,邁阿密成為盟軍的重要補給與通訊樞紐,承擔着大量海上運輸和反潛作戰任務。
當時又稱為36街機場的泛美機場,成為了邁阿密陸軍機場的所在地。邁阿密陸軍機場是二戰期間美國主要的飛行員訓練基地之一,在最鼎盛時期該基地同時容納了約114,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飛行員接受培訓。他們不僅學習基礎飛行技能,還進行了長途航行、夜間飛行以及戰術轟炸等實戰科目的訓練。除了人員訓練,該基地還肩負着支援盟國的軍事運輸任務。該機場是航空運輸司令部的基地之一,美軍的運輸機從邁阿密起飛,經加勒比海飛往巴西,然後橫跨大西洋至非洲,再向東進入中東,為北非戰場的英軍提供租借法案下的軍事援助。部分飛機繼續向東飛往印度,經駝峰航線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向中國運送補給[21][22]。
由於南佛羅里達的地理環境擁有廣闊的海岸線、濕地和熱帶氣候,這些自然條件非常適合軍事訓練。與其他城市不同,邁阿密並未建造大型軍事基地來訓練士兵,而是直接將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改造為軍事用途。軍方接管了大量建築,將其改造成訓練設施。例如,豪華酒店被改為軍營,電影院變成了教室,沙灘和高爾夫球場則成為實戰訓練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佛羅里達州戰後經濟與人口爆炸性成長的催化劑。邁阿密的人口從1940年的17.2萬躍升至1950年的25萬,增長了46.1%。許多曾在佛羅里達接受訓練或駐紮的士兵、護士在戰後返回該州定居或旅遊,推動了經濟的繁榮。
1959年古巴革命後,推翻巴蒂斯塔政權的菲德爾‧卡斯楚上台,許多古巴中上階層居民帶著有限的財物遷往佛羅里達。儘管最初許多邁阿密居民對這些難民的到來持保留態度,尤其是非裔美國人因擔憂就業機會減少而感到不滿,古巴移民最終在當地紮根。第一批移民主要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人士,他們在古巴曾經擁有成功的事業和生意。這些移民帶來的商業才能和專業知識,不僅填補了中產階級向郊區搬遷後留下的城市空缺,並在很大程度上重振了邁阿密的經濟。1965年,10萬名古巴人通過每日兩班的「自由航班」從哈瓦那來到邁阿密,他們大多定居在河畔社區,該社區逐漸發展成了小哈瓦那(Little Havana),形成了一個西班牙語佔主導地位的社區,而城市其他地方的講西班牙語的人也可以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應付大多數的日常事務。
1960年代,美國司法部長授權透過「假釋」方式允許古巴人進入美國,但他們無法獲得永久居留權。1966年,《古巴移民修正法》通過,規定自1959年以來進入美國的古巴人,只要在美居住滿一年,就可調整身分成為合法永久居民而獲得綠卡。這項政策促使更多古巴人來到邁阿密,使邁阿密迅速發展為古巴僑民的文化和經濟中心[23]。到1960年代末,邁阿密-戴德縣已有超過40萬古巴難民。1962年至1974年,聯邦政府利用位於邁阿密市中心的自由塔為古巴人辦理證件、提供醫療和牙科服務,因此自由塔也被稱為「南方的埃利斯島」[24]。
1970年代末,由於海地和尼加拉瓜政權更迭,10萬多名難民逃往邁阿密。 1980年,馬列爾事件使邁阿密再度湧入15萬名古巴移民,跟1960年代古巴移民潮不同的是,這批難民大多數都很貧窮。其中部分曾是囚犯或精神病院病人。這波移民潮加劇了邁阿密社會的不穩定,導致許多中產階級的非西班牙裔白人遷離城市,形成所謂的「白人群飛」現象。1980年代,邁阿密的海地移民人數迅速成長,形成小海地社區(Little Haiti)。 1985年,古巴裔的澤維爾·蘇亞雷斯當選為邁阿密市長,成為當地歷史上首位拉丁裔市長。1990年代,海地裔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克里奧爾語開始出現在公共標誌和選票上。
1994年,為遏制新一輪古巴移民潮、防止發生又一個馬列爾偷渡事件,克林頓政府宣布在海上被攔截的古巴人將被美國海岸警衛隊送往關塔那摩灣或巴拿馬的美國軍事基地,而非直接進入美國。從1994年夏天開始的八個月的時間裡,這項政策導致超過3萬名古巴人和2萬名海地人被送到海外營地。1994年9月9日,美國與古巴就移民問題達成協議,協議規定,每年至少向2萬名古巴人發放移民簽證,同時實施「乾濕腳政策」,即抵達美國陸地的古巴人可留在美國,而海上被攔截者則遣返回古巴。由於古巴移民被視為政治難民,而海地移民多被認定為經濟難民,這項政策並未同樣適用於海地人。1995年5月2日,兩國政府達成第二項協議,從而允許居住在關塔那摩灣的古巴人進入美國,同時,也建立起一個直接遣返在海上攔截的古巴人回古巴的制度。在這項協議中,古巴政府承諾不對這些被遣返者進行報復。
1990年代起,邁阿密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移民的熱門目的地。它是繼紐約和洛杉磯之後的美國第三大移民入境港。此外,來自歐洲、非洲和亞洲等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定居在邁阿密。邁阿密的歐洲移民群體許多都是季節性移民,許多人只有在冬季才居住在邁阿密,並擁有很高的可支配收入。例如,邁阿密的意大利移民社區僅有約45,000人,但這卻是美國最富有的意裔美國人社區。該地區也擁有美國最大的芬蘭裔、法國裔和南非裔移民社區,也是美國最大的以色列裔、俄羅斯裔、土耳其裔移民社區之一。

1980年代的邁阿密經歷了一場劇烈的社會變革,這座城市在享受經濟繁榮與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被毒品犯罪和治安問題所籠罩。毒品走私、黑幫暴力和警察貪污醜聞使邁阿密成為美國治安最差的城市之一,被戲稱為「罪惡之城」(Vice City)。馬列爾偷渡潮帶來的移民潮中包括古巴政府釋放的罪犯和精神病患者,同時,哥倫比亞的麥德林販毒集團(Medellín Cartel)及其他南美毒梟將邁阿密作為他們向美國市場輸送可卡因的主要通道,使邁阿密成為當時全球毒品貿易的核心樞紐。可卡因貿易帶來了巨額財富,邁阿密的經濟在短時間內出現了畸形繁榮[25]。大量毒品資金被洗白,流入房地產、奢侈品市場和高端夜生活產業。豪華汽車經銷店、五星級酒店、高級公寓和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邁阿密成為美國最奢華的城市之一。然而,這種經濟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極端的社會不穩定[26]。
邁阿密的毒品走私團伙迅速發展,暴力事件也隨之激增。1979年,達德蘭購物中心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槍戰,兩伙哥倫比亞毒販在光天化日之下展開火拼,現場慘烈,警方將這些販毒分子稱為「可卡因牛仔」(Cocaine Cowboys)。這次事件標誌着邁阿密毒品戰爭正式開始,隨後幾年中,幫派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毒品暴力造成的社會危機在1980年達到高潮,當年邁阿密的兇殺案數量飆升至229起,成為美國大城市中最高的兇殺率之一。警方的執法力度無法跟上犯罪的增長速度,街頭幫派爭奪市場,槍擊案件和謀殺案屢見不鮮,遊客和居民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面對邁阿密日益嚴重的毒品犯罪問題,羅納德·里根總統於1982年成立了南佛羅里達毒品特別工作組(South Florida Drug Task Force),由時任副總統喬治·布什領導,展開針對毒品走私的全國性行動。同年,警方在邁阿密國際機場查獲價值1億美元的可卡因,這一事件促使美國政府加強對毒品走私的打擊力度。儘管政府加強了執法,但哥倫比亞販毒集團早已積累了足夠的財富和影響力來對抗執法機構。1985年,南佛羅里達地區的可卡因查獲量創下紀錄,一年內查獲的毒品總價值超過90億美元,遠超之前任何一年的全國記錄[27]。
邁阿密的毒品經濟不僅影響了普通市民,更腐蝕了當地執法機構[28]。1980年代,邁阿密警方因腐敗和貪污醜聞而臭名昭著。由於邁阿密招聘警察的篩選標準較為寬鬆,一批問題警員進入了邁阿密警察局,許多警察與毒販勾結,甚至直接參與毒品交易和謀殺。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案例是邁阿密河警察醜聞(River Cops Scandal),19名拉丁裔警察利用職權,在警察局內部組成了一個犯罪組織,涉及謀殺、搶劫、毒品販賣等多項罪行,利用警察身份進行敲詐勒索,甚至謀殺毒販以奪取毒品,然後再倒賣牟利。1986年,聯邦調查局介入調查邁阿密警察局的腐敗問題,最終有超過十名警察被指控犯有毒品交易和謀殺罪。這一事件震驚全國,導致邁阿密警察局的公信力嚴重受損。在整個1980年代,邁阿密警察局有近10%的警員因毒品相關醜聞被解僱或停職,邁阿密的執法體系陷入嚴重危機。
隨着毒品戰爭的持續,邁阿密的社會治安在1990年代開始逐步改善。佛州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針對遊客犯罪的防範措施,例如修改租賃汽車的車牌制度,以減少針對遊客的搶劫案件。此外,警察系統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加強了對警員的審查和監督。1980年代的邁阿密毒品暴力犯罪也成為了這一年代流行文化的象徵。1983年上映、由艾爾·帕西諾主演的電影《疤面煞星》(Scarface)講述了一名古巴移民在邁阿密毒品世界中的崛起和最終覆滅,是1980年代毒品犯罪的代表性影視作品之一。1984至1989年間上映、由唐·強生主演的電視劇《邁阿密風雲》(Miami Vice)成為這一時期邁阿密形象的代表,它既展現了這座城市的奢華與美麗,也揭露了其黑暗與危險,這部劇影響了無數影視作品,使邁阿密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符號。其他以1980年代邁阿密毒品犯罪為題材的著名影視作品包括2001年的《一世狂野》(Blow)、2006年的《可卡因牛仔》(Cocaine Cowboys)和《邁阿密風雲》(Miami Vice)[29]。除此之外,電腦遊戲《俠盜獵車手:罪惡都市》中的虛擬城市就是以邁阿密為原型設計的,這個遊戲的靈感就來自《邁阿密風雲》,遊戲中的市民和黑幫還會說海地克里奧爾語和西班牙語。
地理
邁阿密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沿海,三面環水,東臨大西洋,西南則被比斯坎灣環繞。相較美國其他主要城市,邁阿密的陸地面積相對較小。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該市總面積約為143.15平方公里(55.27平方英里),其中陸地面積約為92.68平方公里(35.67平方英里),水域面積則占50.73平方公里(19.59平方英里)。邁阿密及其周邊的城區坐落於佛羅里達半島東南部的一片廣闊平原上,西臨廣袤的大沼澤地國家公園,東接比斯坎灣,這片平原自奧基喬比湖向南延伸至佛羅里達灣。邁阿密的平均海拔僅約1.8米(6英尺),是全美海拔最低的主要城市之一,尤其是沿海地區更為低洼。然而,在邁阿密都會區東部,隱藏着一條名為邁阿密岩脊的隆起地形,使得該市的部分區域地勢稍高。邁阿密的主要市區位於比斯坎灣沿岸,而灣內散布着數百座天然和人工屏障島,其中最大的一座便是著名的邁阿密海灘及南海灘。
從地質構造來看,邁阿密的地表基岩主要由邁阿密鮞粒灰岩(Miami Oolite)或邁阿密石灰岩構成,這層基岩覆蓋着一層薄薄的土壤,厚度通常不超過15米(50英尺)。這種石灰岩的形成與過去數十萬年間地球氣候的劇烈變化密切相關,特別是冰河時期導致的海平面波動。在約13萬年前的桑加蒙間冰期,海平面比現在高出約8米(25英尺),整個南佛羅里達被淺海覆蓋。當時的海底逐漸沉積了大量由鮞粒和苔蘚蟲殼體組成的石灰岩,並在邁阿密區域形成了一系列平行的礁石帶。隨後,在約10萬年前開始的威斯康星冰期,全球海平面下降,逐步露出邁阿密地區的海床。到約1.5萬年前,海平面降至比現在低約90至110米(300至350英尺),隨後隨着冰川融化迅速回升,並在約4000年前穩定至今日的水平,使得佛羅里達南部的陸地露出水面。
邁阿密地下蘊藏着比斯坎蓄水層,這是該地區主要的淡水來源,向北延伸至棕櫚灘縣南部,向南一直延續到佛羅里達灣。這一含水層在邁阿密斯普林斯和海厄利亞附近最為接近地表,因此邁阿密都會區的大部分飲用水都取自該含水層。然而,由於地下水位極高,邁阿密的地下施工受到嚴重限制,一般挖掘至5至6米(15至20英尺)便會遇到地下水。這一特性使得邁阿密幾乎無法修建大型隧道或地鐵系統,雖然部分地區仍設有地下停車場,但其建設需要複雜的防水工程。
邁阿密的西部邊界緊鄰大沼澤地,這片廣闊的濕地生態系統占據了佛羅里達州南部的大部分地區,也是世界上獨特的亞熱帶濕地之一。由於濕地與城市相連,邁阿密居民時常會在社區甚至高速公路上美洲短吻鱷等野生動物出沒。大沼澤地不僅影響了邁阿密的生態環境,也對城市的發展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促使邁阿密在城市擴張時考慮生態保護和濕地恢復。
邁阿密的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具有炎熱潮濕的夏季、溫暖而短暫的冬季,這個地區並沒有明顯的四季之分,取而代之的是乾濕分明的季節變化。按柯本氣候分類法,邁阿密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的氣候區域,也是美國在北美大陸唯一的熱帶大城市。這種氣候特徵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其接近海平面的地勢、瀕臨大西洋的地理位置、靠近北回歸線的緯度,以及距離墨西哥灣流較近,使得該地區全年保持溫暖濕潤的氣候特點。邁阿密的氣象記錄可追溯至1839年,但早期數據存在多年間斷,直到1900年才在現今的市中心設立了穩定的氣象觀測站,而美國國家氣象局則於1911年正式在邁阿密設立了辦公室。邁阿密自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為−2.8°C(27°F),出現於1917年2月3日[30]。歷史最高氣溫則為38°C(100°F),出現於1942年7月21日,這是該市唯一一次達到三位數華氏溫度的記錄[30]。
冬季的邁阿密氣溫溫和,平均氣溫約為20.7°C(69.2°F),冬季日間最高氣溫通常能維持在21°C(70°F)以上。儘管冷鋒過境時會帶來短暫的降溫,但氣溫很少降至10°C(50°F)以下,每年平均僅有三天會出現這樣的低溫天氣,40°F(4°C)以下的氣溫更為罕見,在1981年至2010年間,邁阿密僅有八年曾出現這樣的低溫,而上一次低於或等於0℃的氣溫出現在1989年12月25日。邁阿密幾乎從未正式記錄過降雪,唯一一次出現雪花飄落的情況是在1977年1月19日,當時一場罕見的寒潮席捲佛羅里達州南部,導致邁阿密部分地區短暫出現零星雪花,但並未形成積雪。
邁阿密的年降水量高達1,570毫米(61.9英寸),雨季通常從每年5月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中旬。在此期間,氣溫通常維持在29°C至35°C(85°F至95°F),濕度較高。然而,大西洋上吹來的海風以及午後頻繁的雷暴降雨,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溫,但濕度仍然較大,給人一種潮濕悶熱的感覺。邁阿密是美國雷暴天氣最多的城市之一,每年大約有80天會出現雷暴天氣。這些雷暴通常伴隨着強烈的雷電和暴雨,有時甚至會帶來破壞性的大風或大冰雹。邁阿密偶爾也會遭遇龍捲風或水龍捲,不過其強度通常不及美國其他地區的龍捲風。例如在1925年和1997年,邁阿密分別遭遇了龍捲風襲擊,但並未造成大規模破壞。
邁阿密的颶風季節通常從6月1日持續至11月30日,其中最容易受到颶風襲擊的時間段為8月中旬至9月底,即所謂的佛得角颶風季節。由於邁阿密的地勢較低,約40%的住宅位於易受洪水影響的區域,因此每當颶風來襲,該市極易發生大面積內澇。邁阿密所處的佛羅里達州是美國遭遇颶風最頻繁的州之一,歷史上曾多次受到嚴重颶風影響,包括1926年颶風金、1992年颶風安德魯等。
作為全球最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沿海城市之一,邁阿密正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據預測,到207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53至100厘米(21至40英寸),這將導致颶風破壞加劇、洪水風險上升,並可能影響邁阿密的淡水供應。此外,氣候變化可能會加劇颶風的強度,使得風暴潮和極端降雨事件更加頻繁。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邁阿密已經啟動了一系列防護措施,包括加固海灘、建設防洪屏障、提升易受影響的道路和建築物、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等。
邁阿密(邁阿密國際機場),1991–2020年正常值,1895年至今極端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31 (88) |
32 (89) |
34 (93) |
36 (97) |
37 (98) |
37 (98) |
38 (100) |
37 (98) |
36 (97) |
35 (95) |
33 (91) |
32 (89) |
38 (100) |
平均最高溫 °C(°F) | 29.1 (84.4) |
29.9 (85.8) |
31.7 (89.0) |
32.6 (90.7) |
33.8 (92.8) |
34.6 (94.2) |
34.8 (94.7) |
34.7 (94.5) |
34.0 (93.2) |
32.7 (90.9) |
30.6 (87.0) |
29.4 (84.9) |
35.4 (95.8) |
平均高溫 °C(°F) | 24.6 (76.2) |
25.7 (78.2) |
27.0 (80.6) |
28.7 (83.6) |
30.4 (86.7) |
31.8 (89.3) |
32.6 (90.6) |
32.6 (90.7) |
31.7 (89.0) |
29.9 (85.9) |
27.4 (81.3) |
25.7 (78.2) |
29.0 (84.2) |
平均低溫 °C(°F) | 16.1 (61.0) |
17.3 (63.2) |
18.7 (65.6) |
21.0 (69.8) |
23.0 (73.4) |
24.6 (76.3) |
25.3 (77.5) |
25.4 (77.7) |
24.9 (76.9) |
23.4 (74.2) |
20.2 (68.3) |
17.9 (64.3) |
21.5 (70.7) |
平均最低溫 °C(°F) | 7.3 (45.1) |
9.2 (48.5) |
11.3 (52.3) |
15.3 (59.6) |
19.3 (66.7) |
21.9 (71.5) |
22.5 (72.5) |
22.7 (72.8) |
22.6 (72.7) |
18.3 (65.0) |
13.2 (55.7) |
9.8 (49.7) |
5.8 (42.5) |
歷史最低溫 °C(°F) | −2 (28) |
−3 (27) |
0 (32) |
4 (39) |
10 (50) |
16 (60) |
19 (66) |
19 (67) |
17 (62) |
7 (45) |
2 (36) |
−1 (30) |
−3 (27)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46 (1.83) |
55 (2.15) |
62 (2.46) |
85 (3.36) |
161 (6.32) |
267 (10.51) |
187 (7.36) |
243 (9.58) |
260 (10.22) |
194 (7.65) |
90 (3.53) |
62 (2.44) |
1,712 (67.41) |
平均降雨天數(≥ 0.01 in) | 7.7 | 6.5 | 6.3 | 6.9 | 10.8 | 17.6 | 17.3 | 19.4 | 18.1 | 13.8 | 8.6 | 8.0 | 141.0 |
平均相對濕度(%) | 73 | 71 | 70 | 67 | 71 | 76 | 74 | 76 | 78 | 75 | 74 | 73 | 73 |
月均日照時數 | 219.8 | 216.9 | 277.2 | 293.8 | 301.3 | 288.7 | 308.7 | 288.3 | 262.2 | 260.2 | 220.8 | 216.1 | 3,154 |
可照百分比 | 66 | 69 | 75 | 77 | 72 | 70 | 73 | 71 | 71 | 73 | 68 | 66 | 71 |
數據來源:NOAA(1981–2010年相對濕度;1961–1990年日照)[31][30][32][33] 邁阿密國際交換站,1895年9月–1900年11月小海地,1900年12月–1911年5月邁阿密COOP氣象站,1911年6月–1937年2月在市中心的氣象局,1937年3月–1942年7月在市中心各地,1942年8月起在邁阿密國際機場。[34] |
人口
邁阿密是佛羅里達州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該州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人口超過600萬的邁阿密都會區的核心。儘管邁阿密市本身僅占整個邁阿密都會區人口的十四分之一,但它仍然是邁阿密-戴德縣內人口最多的城市。截至2022年,邁阿密的人口約為44.4萬,居民的中位年齡為39.7歲,家庭收入中位數為54,858美元。該市人口最多的五個族群分別是:拉丁裔白人(33.4%)、混血拉丁裔(30.9%)、非拉丁裔非裔美國人(12.8%)、非拉丁裔白人(11.9%)以及其他拉丁裔(6.18%)。此外,邁阿密人口中公民身份比例較低,僅有71.7%的居民為美國公民,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93.5%。另一方面,邁阿密的外來移民比例高達57.8%,遠超美國的13.6%平均水平,其中大部分移民來自拉丁美洲,特別是古巴、海地和哥倫比亞。
邁阿密的人口增長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從1900年的人口1,681人到1950年飆升至249,276人,該市經歷了一段人口迅速增長的時期,甚至一度成為佛羅里達州人口最多的城市。然而,隨着傑克遜維爾合併了杜瓦爾縣的大部分地區,使邁阿密退居全州人口第二大城市。20世紀後半葉,邁阿密的人口增長有所放緩,特別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增速明顯下降。1970年人口普查顯示,邁阿密人口達到334,859人。在接下來的30年裡,由於郊區城市化的發展,邁阿密的人口僅增加了8.2%。到2000年,該市人口達到362,470人。21世紀初,邁阿密的人口增長再次提速,特別是市中心的高層建築開發促進了人口回流。從2000年到2010年,邁阿密人口達到399,457人,增長10.2%,並在2010年代突破40萬人。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邁阿密人口進一步增長10.7%,達到442,241人。市中心地區如布里克爾、艾吉沃特和邁阿密中城,成為吸引人口增長的主要區域。
邁阿密的種族構成在過去幾十年發生了顯著變化。1970年時,該市人口45.3%為拉丁裔,32.9%為非拉丁裔白人,22.7%為非裔。然而,從1970年至2000年,隨着大量非拉丁裔白人遷離,以及大規模拉美移民的湧入,拉丁裔逐漸成為邁阿密的主導族群,並在1985年選舉出首位古巴裔市長澤維爾·蘇亞雷斯。非裔人口在1990年達到近90,000人,占邁阿密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此後,該群體人口持續下降,至2020年僅剩52,447人,占比下降至11.7%。高昂的生活成本、城市改造以及市中心和小海地等地區的紳士化趨勢,被認為是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非拉丁裔白人人口在21世紀初開始回升,特別是在市中心地區,來自拉丁美洲和美國其他地區的移民帶動了這一群體的增長。2000年,非拉丁裔白人占比降至11.8%,但到2010年略增至11.9%。到了2020年,這一比例進一步升至14.0%,人口數量達到61,829人,為198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政治
邁阿密市政府採用市長-議會制的地方政府管理體系,這種治理模式結合了市長的行政領導權與市議會的立法權。在這一體系中,邁阿密市議會(City Commission)由五名委員(Commissioners)組成,每名委員分別由五個單一選區選出。市議會作為城市的立法及最高治理機構,擁有制定條例、通過法規的權力,並負責執行市政憲章賦予的各項職權。而市長(Mayor)則擔任城市的行政首長,由全市選民直接選舉產生,職責包括提出財政預算、簽署立法、任命各部門負責人,以及監督全市的日常運作。市政經理是邁阿密市的首席行政官,但並非民選職位,而是由市長提名,並需經市議會批准後正式任命。市政經理的主要職責是協助市長辦公室編制城市財政預算,監督市政府各部門的日常運營,並根據市長和市議會的決策執行市政政策,此外,市長還代表邁阿密市參與州級、國家級以及國際事務。除此之外,市長任命一位行政主管——市政經理(City Manager),負責邁阿密市政的日常運營,並確保政策的落實。
目前,邁阿密市長是弗朗西斯·哈維爾·蘇亞雷斯,自2017年上任以來一直擔任這一職務。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邁阿密及其所在的邁阿密-戴德縣一直是民主黨的堅固堡壘。這一趨勢與該地區多元化的人口結構和自由派政治立場相符。然而,自2020年起,邁阿密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尤其是在西班牙裔選民群體中的轉向,推動了共和黨在當地的崛起。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成為邁阿密政治版圖變化的重要分水嶺。共和黨的唐納德·特朗普在拉丁裔選民,尤其是古巴裔美國人中的拉票取得了顯著進展,使得共和黨在邁阿密-戴德縣的支持率大幅上升。儘管特朗普仍然在該縣以7個百分點的劣勢落敗,但與2016年總統選舉相比,這一差距縮小了21個百分點。此外,特朗普在邁阿密市內的得票率也大幅上升,僅落後民主黨候選人19個百分點。兩年後的2022年佛羅里達州州長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羅恩·德桑蒂斯贏得了邁阿密-戴德縣,這是共和黨自2002年以來首次奪下該縣,而在邁阿密市,他僅以1.5個百分點的微弱差距落敗。這一趨勢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進一步顯現。特朗普不僅贏得了邁阿密-戴德縣,並以11個百分點的優勢取勝,這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自1988年以來首次在該縣獲勝。這一結果標誌着邁阿密地區的政治格局發生了變革,傳統上的民主黨優勢已不再牢固。在同一場選舉中,特朗普在邁阿密市僅以不到1,000票的劣勢落敗,這一前所未有的接近度表明共和黨在該市的支持率持續上升,特別是在古巴裔及其他拉美裔選民群體中獲得更多認同。
邁阿密和邁阿密-戴德縣的政治轉向是美國全國範圍內拉丁裔選民群體變化的一部分。歷史上,拉丁裔選民長期傾向於支持民主黨,但近年來,共和黨通過強調移民政策、經濟發展機會和治安問題,逐漸吸引了這一群體中的部分選民。許多拉丁裔選民對民主黨的移民政策、稅收政策和政府開支等問題感到不滿,促使他們轉向共和黨。
經濟
邁阿密是佛羅里達州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根據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2020年的排名,邁阿密被評為Beta+級別的世界城市,與亞特蘭大、達拉斯和休斯頓並列,這一評級表明邁阿密在全球企業服務組織的影響力方面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該市的都市生產總值(GMP)達到2570億美元,在美國排名第11位,全球排名第20位。此外,邁阿密吸引了眾多跨國公司和企業總部,成為商業和金融活動的重要樞紐。多家世界知名企業,如阿克曼律師事務所、Alienware、嘉年華集團、諾唯真郵輪、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和特萊蒙多等均將總部設立在邁阿密。此外,超過1400家跨國企業在邁阿密設立了拉美地區總部或地區辦事處,包括沃爾瑪、美國航空、思科、華特迪士尼、埃克森美孚、聯邦快遞、微軟、甲骨文公司等。邁阿密還是美國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尤其在國際銀行業務方面尤為突出。該市的布里克爾金融區聚集了眾多國際銀行,使邁阿密成為美洲市場的金融中心。此外,該市也是自由貿易和國際商務的重要參與者,曾在2003年舉辦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談判。邁阿密的經濟高度多元化,涵蓋多個關鍵產業。據2022年統計,建築業、醫療保健與社會援助業,以及住宿與餐飲服務業是當地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分別僱傭了27,844人、25,662人和23,207人。
房地產行業也是邁阿密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2000年代中期,邁阿密經歷了1920年代以來最大的房地產繁榮時期,獲批的高層建築項目超過百個。然而,2007年次貸危機引發美國房地產市場崩潰,導致邁阿密的樓市受到嚴重打擊,許多房產被銀行收回。根據位於佛羅里達州巴爾港的諮詢公司Condo Vultures的一項研究顯示,2008年南佛羅里達地區的公寓、聯排別墅和獨棟住宅的平均售價比前幾年的最高位下跌了43%[40]。2010年以後,邁阿密市中心的房地產市場逐漸恢復,市中心的高層公寓和豪華住宅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逐漸成為國際投資者的熱門選擇,尤其是來自拉丁美洲和歐洲的買家。2019年起,遠距工作的流行、低貸款利率環境和緊張的庫存水平助長了新冠疫情期間的邁阿密房地產繁榮,隨着美聯儲自2022年起大幅加息,許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大幅調整,然而,邁阿密仍然是一個例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邁阿密房地產的買家來自世界各地,很多外國買家都是全現金買家,對融資借貸不感興趣,加息實際上對這些買家影響有限,例如,阿根廷的稅收較高且通貨膨脹率極高,因此客戶會將邁阿密作為資金的避風港,這也是邁阿密繼續吸引大量南美和中美洲買家的原因之一[41]。
邁阿密的交通和物流業同樣發達。邁阿密國際機場和邁阿密港是美國最繁忙的入境口岸之一,同時也是美國對南美和加勒比地區的貨運樞紐。邁阿密港更是全球最繁忙的郵輪港口,連續十多年保持全球郵輪乘客吞吐量第一的位置,接待全球最大規模的郵輪和主要郵輪公司,如嘉年華郵輪、皇家加勒比郵輪和諾唯真郵輪等。此外,旅遊業也是邁阿密最重要的產業之一,邁阿密因其在音樂、電影和流行文化中的頻繁亮相而成為全球知名的旅遊目的地。2016年,該市接待了全美第二多的國際遊客,僅次於紐約市,並位列全球國際遊客消費額最高的二十座城市之一。2017年,邁阿密共接待了1590萬名遊客,為當地經濟貢獻了261億美元。南海灘、林肯路、海灣市場和布里克爾城中心等地是遊客喜愛的景點。每年,邁阿密及鄰近城市還舉辦一系列知名活動,如邁阿密網球公開賽(Miami Open)、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Art Basel)、冬季音樂會(Winter Music Conference)、南海灘美酒美食節(South Beach Wine and Food Festival)以及梅賽德斯-奔馳時裝周(Mercedes-Benz Fashion Week Miami)等,都吸引到大量遊客和業內人士前來。
交通

邁阿密的道路交通體系主要依賴於私家車。儘管邁阿密的公共交通系統較為完善,但私家車仍是主要的出行方式。根據2016年的美國社區調查對市民通勤方式的研究,72.3%的邁阿密市居民選擇獨自駕車,8.7%選擇合夥拼車,9%使用公共交通工具,3.7%步行通勤,約1.8%的居民使用出租車、摩托車或自行車等其他交通方式,而有4.5%的居民在家遠程工作。2016年,邁阿密市約18.6%的家庭沒有汽車,雖然比2015年的19.9%略有下降,但仍遠高於當年美國全國8.7%的平均水平。邁阿密家庭平均擁有1.24輛汽車,低於全國平均的1.8輛,這反映了部分居民對公共交通的依賴程度。
邁阿密的道路命名系統以街道格網為基礎,整體布局從邁阿密市中心向外擴展。弗拉格勒街(Flagler Street)是東西方向的基準線,而邁阿密大道(Miami Avenue)是南北方向的基準線。這兩條道路的交匯點位於市中心的梅西百貨公司前。邁阿密的道路大多採用數字編號方式,例如,弗拉格勒街以北且邁阿密大道以西的街道地址通常帶有「西北」(NW)前綴,而以南和以東的街道地址則分別使用「西南」(SW)和「東南」(SE)。由於市中心位於邁阿密東部靠近海岸的區域,因此「西北」(NW)和「西南」(SW)象限比「東北」(NE)和「東南」(SE)象限大得多。此外,許多主要道路除了數字編號外,還有專門的名稱,例如塔米亞米公路(Tamiami Trail)即西南第8街(SW 8th Street)。
邁阿密的南北向道路主要被命名為路(Road)、大道(Avenue)或小路(Place、Court),而東西向道路則多為街(Street)、道(Drive)或小路(Way、Terrace)。主要道路通常按照一英里為間隔分布,每一英里約有16個街區的南北向道路和10個街區的東西向道路。南北向的主要大道通常以數字「7」結尾,例如:西北第17大道(NW 17th Avenue)、西北第27大道(NW 27th Avenue)、西北第37大道(NW 37th Avenue)又稱道格拉斯大道(Douglas Avenue)、西北第57大道(NW 57th Avenue)又稱紅路(Red Road)、西北第67大道(NW 67th Avenue)又稱勒德拉姆路(Ludlam Road)、西北第87大道(NW 87th Avenue)又稱加洛韋路(Galloway Road),一直延伸至西北第177大道(NW 177th Avenue)又稱克羅姆大道(Krome Avenue)。然而也有例外,例如西北第42大道(NW 42nd Avenue)又稱勒瓊路(LeJeune Road),其位於半英里點上,而不是整英里處。
邁阿密的東西向主要街道則以16的倍數編號,南部的編號系統從西南第8街(SW 8th Street)開始,而非弗拉格勒大街。例如:西南第24街(SW 24th Street)又稱珊瑚道(Coral Way)、西南第40街(SW 40th Street)又稱伯德路(Bird Road)、西南第56街(SW 56th Street)又稱米勒路(Miller Road)、西南第72街(SW 72nd Street)又稱日落大道(Sunset Drive)、西南第88街(SW 88th Street)又稱北肯德爾大道(North Kendall Drive)、西南第104街(SW 104th Street)又稱南肯德爾大道(South Kendall Drive)、西南第120街(SW 120th Street)又稱蒙哥馬利道(Montgomery Drive),這一規則一直延續到西南第300街(SW 300th Street)。邁阿密的地址系統中,奇數號位於街道的北側或東側,而偶數號位於南側或西側。
邁阿密的主要道路系統由多條州際公路、美國國道和佛羅里達州道組成。其中,四條州際公路(I-75、I-95、I-195、I-395)貫穿整個邁阿密-戴德縣。美國國道包括1號美國國道(比斯坎大道/迪克西公路)、27號美國國道(奧基喬比公路)、41號美國國道(塔米亞米公路)和441號美國國道(西北第七大道)。重要的佛羅里達州道包括機場高速公路(SR 112)、棕櫚大道高速公路(SR 826)、海豚高速公路(SR 836)、唐·舒拉高速公路(SR 874)等。這些高速公路與主要幹道構成了邁阿密的道路交通骨架。
邁阿密還擁有六條主要的跨海堤道(Causeways),連接西部的大陸與東部的障壁島。這些堤道包括連接布里克爾與弗吉尼亞礁及比斯坎島的里肯巴克堤道(Rickenbacker Causeway) 、連接邁阿密市中心與南海灘的威尼斯人堤道(Venetian Causeway)和麥克阿瑟堤道(MacArthur Causeway)、連接邁阿密中城與邁阿密海灘的朱莉婭·塔特爾堤道(Julia Tuttle Causeway) 、連接上城東區與北海灘的第79街堤道(79th Street Causeway)、連接北邁阿密與港口灣群島及巴爾港的布羅德堤道(Broad Causeway),這些跨海橋梁不僅為邁阿密提供了通往海濱的便捷通道,也成為了城市標誌性的景觀之一。


邁阿密的公共交通系統由邁阿密-戴德運輸(MDT)和南佛羅里達地區交通管理局(SFRTA)共同運營,包括三縣通勤鐵路(Tri-Rail)、邁阿密地鐵(Metrorail)、都會旅客捷運系統(Metromover)和都會巴士(Metrobus)。作為佛羅里達州公共交通使用率最高的城市,邁阿密約有17%的居民每天使用公共交通,但邁阿密的通勤時間相對較長,平均工作日通勤時間為90分鐘,其中39%的乘客每天花費超過兩小時在公共交通上。乘客在站點或車站的平均等候時間為18分鐘,而37%的乘客通常需要等待超過20分鐘。單程平均通勤距離約為12公里(7.46英里),其中38%的乘客單程行程超過13公里(8.08英里)。
邁阿密地鐵是邁阿密唯一的高運量重型鐵路標準的捷運系統,由兩條線路和23個車站組成,全長39.3公里(24.4英里)。這條高架軌道系統連接了邁阿密國際機場、醫療區、邁阿密市中心等重要區域,並向西通往海厄利亞和米德利(Medley),向南則覆蓋了羅茲區、椰林、科勒爾蓋布爾斯、南邁阿密以及肯德爾等社區。邁阿密都會旅客捷運系統是邁阿密市中心區域內的自動高架捷運系統,設有21個車站,共有三條線路,站點平均間隔僅為兩個街區,連接了邁阿密市中心和布里克爾等商業核心區,乘客可免費搭乘,對在市中心區域的短途出行尤其便利。目前,邁阿密正在規劃灣區連線(BayLink),將都會旅客捷運系統延伸到邁阿密海灘。
邁阿密的通勤鐵路系統——三縣鐵路,由南佛羅里達地區交通管理局運營。該線路從邁阿密國際機場出發,向北貫穿邁阿密-戴德縣、布勞沃德縣和棕櫚灘縣,全線共設18個車站,為南佛羅里達地區的居民提供了重要的城際通勤服務。此外,光亮線是連接邁阿密和奧蘭多的私營城際鐵路,也是佛州唯一一條最高速度可達125英里/小時(200公里/小時)的准高速鐵路,邁阿密的終點站位於市中心政府中心的邁阿密中心站(MiamiCentral),邁阿密到奧蘭多的全程行車時間約3小時30分鐘。邁阿密的長途鐵路客運服務由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提供,營運着紐約至邁阿密的銀色流星號,以及芝加哥至邁阿密的佛羅里達人號兩對長途列車。
邁阿密聯運中心(Miami Intermodal Center)是邁阿密地區的主要交通樞紐,緊鄰邁阿密國際機場,匯集了邁阿密地鐵、三縣鐵路、都會巴士、灰狗巴士、出租車、租車服務,並通過自動旅客捷運系統(MIA Mover)連接邁阿密國際機場。
邁阿密國際機場(IATA代碼:MIA)位於邁阿密-戴德縣中部的非建制區域,是邁阿密地區的主要國際機場,也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該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3500萬人次,是美國航空的第三大樞紐及其通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主要門戶。邁阿密國際機場同時也是美國第三大國際入境口岸,僅次於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和洛杉磯國際機場,在全球排名第七。邁阿密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線網絡覆蓋廣泛,提供飛往北美、南美、歐洲、亞洲和中東等70多個國際城市的直飛航班。
教育
邁阿密的公立學校學區由邁阿密-戴德縣公立學校(M-DCPS)管理,該系統是佛羅里達州最大的學區,同時也是全美第四大公立學區。在2024~2025年度學年,邁阿密-戴德縣公立學校包括158所小學、48所初中、64所高中、59所八年制學校(K-8)、119所磁性學校、160所特許學校(包括48所小學、28所初中、36所高中、35所八年制學校、17所合併學校、3所線上學校[42])、20所另類學校、4所特殊教育中心、21所技術學院/成人教育中心、2所線上學校。
邁阿密市內有多所在學術表現方面獲得廣泛認可的高中,例如設計與建築高中(Design and Architecture High School)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金牌學校排名中名列第七。此外,MAST學院(MAST Academy)以及新世界藝術學校(New World School of the Arts)也因其學術和藝術課程而受好評。
除公立學校外,邁阿密還有多個宗教及非宗教性質的私立學校。天主教私立學校由天主教邁阿密總教區管理,例如位於邁阿密市區的聖母瑪利亞拉薩爾高中(Immaculata-LaSalle High School)。此外,由宗教團體運營的預備學校還有卡羅爾頓聖心學校(Carrollton School of the Sacred Heart)。
邁阿密共有超過20萬名學生在本地的各大高等學府就讀,使其成為全美人均大學入學率排名第七的城市。邁阿密有四所主要高等院校。邁阿密-戴德學院(MDC)是全美規模最大的社區學院之一,提供多種學科的副學士及學士學位課程,並以開放的招生政策和眾多職業培訓項目著稱。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IU) 位於大學公園,是佛羅里達州最重要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之一,以商學院、工程學院和國際關係研究聞名。邁阿密大學(UM)是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以醫學、法學、商學及海洋科學等專業見長。此外,貝瑞大學也是邁阿密地區的一所重要私立大學,專長為法律、護理和社會科學等學科。
文化


邁阿密擁有五支職業體育聯盟的球隊,包括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NFL)的邁阿密海豚隊(Miami Dolphins)、國家籃球協會(NBA)的邁阿密熱火隊(Miami Heat)、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的邁阿密馬林魚隊(Miami Marlins)、國家冰球聯盟(NHL)的佛羅里達美洲豹隊(Florida Panthers),以及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MLS)的邁阿密國際足球俱樂部(Inter Miami CF)。
邁阿密熱火隊是該市最受歡迎的體育隊伍之一,主場設在邁阿密市中心的卡西亞中心,自1988年成立以來,曾三次奪得NBA總冠軍(2006年、2012年和2013年)。邁阿密馬林魚隊則在小哈瓦那地區的龍帝霸公園球場進行比賽,該球場原址為邁阿密橙碗體育場,承載着邁阿密悠久的體育歷史,馬林魚隊曾在1997年和2003年的兩次季後賽中贏得了世界大賽冠軍。邁阿密海豚隊則是NFL的老牌勁旅,成立於1966年,主場位於邁阿密加登斯的硬石體育場,曾贏得過兩次超級碗冠軍(1972年、1973年)。此外,佛羅里達美洲豹隊的主場位於森賴斯的阿梅蘭特銀行體育館,並於2024年贏得了球隊歷史上第一個史丹利盃。邁阿密國際足球俱樂部目前在勞德代爾堡的大通體育場比賽,未來計劃在邁阿密自由公園(Miami Freedom Park)建造新的專屬球場。邁阿密還有另一支職業足球俱樂部——邁阿密足球會(Miami FC),該隊伍參加美國足球冠軍聯賽,並在皮特布爾體育場進行主場比賽。
邁阿密不僅在職業體育領域表現突出,在大學體育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邁阿密大學的邁阿密颶風隊(Miami Hurricanes)是大西洋沿岸聯盟(ACC)的成員,其橄欖球隊在硬石體育場進行比賽,歷史上曾多次贏得全國冠軍。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黑豹隊(FIU Panthers)則是全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合眾國聯盟的成員。
邁阿密還積極舉辦各種賽事和體育活動。每年,邁阿密都會舉辦邁阿密網球公開賽(Miami Open),吸引世界頂級網球選手前來參賽。此外,邁阿密是賽車運動的重要城市之一,曾舉辦邁阿密大獎賽(Miami Grand Prix)等賽事。自2022年起,邁阿密國際賽道成為一級方程式邁阿密大獎賽的舉辦地。此外,位於邁阿密西南方的霍姆斯特德-邁阿密賽道仍是NASCAR賽事的舉辦地之一。
邁阿密是美國最大的電視市場之一,在佛羅里達州僅次於坦帕灣地區。該市擁有多家主要報紙,其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報紙是《邁阿密先鋒報》(The Miami Herald),而《新先鋒報》(El Nuevo Herald)則是邁阿密和南佛羅里達地區發行量最大的西班牙語報紙,這兩份報紙長期以來一直是當地新聞報道的核心。除了《邁阿密先鋒報》和《新先鋒報》之外,邁阿密還有其他幾家重要的報紙。例如,總部位於布里克爾的《邁阿密今日報》(Miami Today)專注於本地商業和城市發展新聞;總部位於中城的《邁阿密新時報》(Miami New Times)以調查性報道和文化新聞聞名。此外,還有《邁阿密太陽郵報》(Miami SunPost)、《南佛羅里達商業期刊》(South Florida Business Journal)以及專注於非裔美國人社區新聞的《邁阿密時報》(The Miami Times)。在西班牙語媒體方面,《美洲日報》(Diario Las Americas)是邁阿密的另一家主要西班牙語報紙,為西班牙語社區提供時事、政治和文化新聞。此外,許多社區和周邊地區也有自己的地方報紙,例如《阿文圖拉新聞報》(Aventura News)、《科勒爾蓋布爾斯論壇報》(Coral Gables Tribune)、《比斯坎灣論壇報》(Biscayne Bay Tribune)、《比斯坎時報》(Biscayne Times)和《帕爾梅托灣新聞報》(Palmetto Bay News)。這些地方報紙專注於報道社區新聞、文化活動以及本地商業動態,為居民提供更貼近日常生活的信息。在雜誌方面,邁阿密也有多種刊物流通,涵蓋時尚、社會生活和區域新聞等領域。例如,《邁阿密月刊》(Miami Monthly)是東南佛羅里達地區唯一的區域雜誌,而《海洋大道》(Ocean Drive)則以其奢華、時尚和社交場景報道為特色。
邁阿密還是眾多西班牙語電視網絡、唱片公司和廣播公司的總部所在地。例如,美國最重要的西班牙語電視網絡——特萊蒙多(Telemundo)和環球電視網(Univision)的總部均設在邁阿密。此外,環球電視通訊(TelevisaUnivision)、Mega TV、環球音樂拉丁娛樂(Universal Music Latin Entertainment)、RCTV國際(RCTV International)和陽光電視(Sunbeam Television)等傳媒機構也在此設立了製作中心。這些大型傳媒機構使邁阿密成為西班牙語媒體內容製作的核心城市之一,對整個拉丁美洲市場具有重要影響。
在本地廣播和電視市場方面,邁阿密市是美國第十二大廣播市場和第十七大電視市場,擁有眾多電視台,為居民提供豐富的新聞、娛樂和文化節目。邁阿密地區的主要電視台包括WAMI(UniMás旗下)、WBFS(CW電視網)、WSFL(獨立電視台)、WFOR(CBS)、WHFT(TBN)、WLTV(Univision)、WPLG(ABC)、WPXM(Ion)、WSCV(特萊蒙多)、WSVN(FOX)、WTVJ(NBC)、WPBT(PBS)和WLRN(PBS)。
邁阿密作擁有悠久的影視文化傳統。得益於其溫暖的氣候和充足的陽光,佛羅里達州早在無聲電影時代便已成為電影製作的主要地點之一,與當時的好萊塢不相上下[43]。至今,佛羅里達仍然是美國電影產業的重鎮,僅次於加利福尼亞州和紐約州,位列全國第三。而邁阿密作為佛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長期以來一直是電影和電視劇拍攝的重要地點,並隨着娛樂產業的擴展而不斷發展壯大。早在1960年代,邁阿密便已成為電視劇拍攝的理想之地。《瑟夫賽德6》(Surfside 6)、《海豚弗利珀》(Flipper)、《Gentle Ben》(Gentle Ben)等劇集紛紛在這裡取景[44]。此外,邁阿密的製片廠還承載了全國知名的節目,例如西班牙語情景喜劇《美國怎麼了》(¿Qué Pasa, U.S.A.?)。著名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傑基·格里森更是將他的綜藝節目搬到邁阿密海灘禮堂,吸引了大批觀眾。1980年代,邁阿密毒品犯罪成為了當時許多美國電影的熱門題材和犯罪題材影視作品的理想場景,例如經典劇集《邁阿密風雲》(Miami Vice)以獨特的視覺風格和激烈的警匪對抗著稱,劇組曾在邁阿密市中心的海灣市場、邁阿密塔、維斯蓋亞莊園和戴德縣法院取景,賦予劇集鮮明的本土特色。
其他在邁阿密取景拍攝的著名影視作品包括:1964年的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金手指》(Goldfinger),影片的部分場景取景於著名的邁阿密海灘楓丹白露酒店。1994年由金·凱瑞主演的喜劇電影《神探飛機頭》(Ace Ventura: Pet Detective)在邁阿密取景,片中出現了維斯蓋亞莊園和喬·羅比體育場。1998年的浪漫喜劇《我為瑪麗狂》(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由本·斯蒂勒和卡梅隆·迪亞茲主演,主要拍攝地包括邁阿密南海灘、格林威治製片廠(Greenwich Studios)、邁阿密-戴德文化中心和愛迪生酒店等。1999年上映的體育電影《挑戰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由奧利弗·斯通執導,講述了一支虛構的職業橄欖球隊——邁阿密鯊魚隊的故事,影片的取景地包括已拆除的橙碗體育場、硬石體育場和邁阿密市中心。2003年上映的動作片《速度與激情2》(2 Fast 2 Furious)同樣在邁阿密進行主要拍攝,影片中的街頭飆車場景充分展現了邁阿密都市夜景的魅力[45]。2006年首播的電視劇《嗜血法醫》(Dexter)以邁阿密為背景,講述了一名警局血跡分析師夜間化身為懲惡揚善的連環殺手的故事,劇集的拍攝地點遍布邁阿密,包括邁阿密海灘、海灣公園等地。2008年的溫情電影《馬利與我》(Marley and Me)講述了一對夫婦與拉布拉多犬馬利的故事,影片取景地包括比斯坎灣的克蘭登公園海灘、椰林以及市中心的海灣市場[45]。2016年上映的《月光男孩》(Moonlight)講述了一位非裔美國男孩在邁阿密成長過程中探索自身身份的故事,該片的拍攝地包括自由城、自由廣場、米拉瑪爾高中和弗吉尼亞礁等地[45]。
文娛設施
- 巴斯藝術博物館(Bass Museum of Art)
- 邁阿密歷史博物館(HistoryMiami)
- 佛羅里達猶太博物館(Jewish Museum of Florida)
- 洛厄藝術博物館(Lowe Art Museum)
- 邁阿密兒童博物館(Miami Children's Museum)
- 北邁阿密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佩雷斯藝術博物館(Pérez Art Museum Miami)
- 菲利普和帕特里夏·弗羅斯特科學博物館(Phillip and Patricia Frost Museum of Science)
- 維斯蓋亞莊園(Vizcaya Museum and Gardens)
- 沃爾夫森博物館(Wolfsonian)
- 邁阿密動物園(Zoo Miami)
- 海灣公園(Bayfront Park)
- 巴納克爾歷史州立公園(The Barnacle Historic State Park)
- 博物館公園(Museum Park)
- 克蘭登公園(Crandon Park)
- 比爾·巴格斯佛羅里達州立公園(Bill Baggs Cape Florida State Park)
- 比斯坎國家公園(Biscayne National Park)
- 叢林島(Jungle Island)
- 邁阿密海洋水族館(Miami Seaquarium)
- 阿德里安·阿什特表演藝術中心(Adrienne Arsht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 柯洛尼劇院(Colony Theatre)
- 古斯曼表演藝術中心(Gusma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 龍帝霸公園球場(LoanDepot Park)
- 卡西亞中心(Kaseya Center)
- 克蘭登公園網球中心(Tennis Center at Crandon Park)
- 沃茨科中心(Watsco Center)
- 亞歷克斯·羅德里格斯公園(Alex Rodriguez Park at Mark Light Field)
友好城市
邁阿密的姊妹城市包括: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