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紹三要素(英文:Virchow's triad或triad of Virchow /ˈfɪərkoʊ/)乃指導致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 。 [1]
- 高凝血狀態(hypercoagulability)
- 血流動力學變化(停滯,湍流)(stasis of blood flow)
- 內皮損傷/功能障礙(endothelial injury)
雖然以德國醫生魯道夫·菲爾紹 ( Rudolf Virchow ,1821-1902年)的名字命名,但是這個名詞並非菲爾紹本人提出,他也沒有以此三要素說明靜脈血栓形成的機轉。菲爾紹死後數十年,學界才達成共識,認為血栓形成是血流變化,血管內皮損傷或血液成分變化的結果。不過現代對於栓塞形成的因素的了解,與菲爾紹的描述相似,而菲爾紹三要素仍是理解血栓形成的有用概念。 [2]
三要素
菲爾紹:[3] | 現代 | 說明 |
---|---|---|
血流中斷現象(Phenomena of interrupted blood-flow) | 血流停滯(Stasis) [4] | 正常血流的改變包括靜脈血液停滯 ,長時間的外科手術,長時間保持不動(如搭成長途飛機或汽車、住院期間長期臥床)以及靜脈曲張。菲爾紹的原始說法是否與現代說法相同,已有爭議。[5] |
血管及其附近遭受刺激(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irritation of the vessel and its vicinity) | 內皮損傷或血管壁損傷(Endothelial injury 或 vessel wall injur) | 對內皮的傷害:包括血管穿孔和由於剪應力或高血壓引起的損傷。這類傷害主因是表面現象與接觸促凝表面所致,如接觸細菌、異物的碎片、植入物或醫用裝置、活化之血小板的表面,以及慢性發炎時單核細胞的膜。 |
凝血現象(Phenomena of blood-coagulation) | 高凝血狀態(Hypercoagulability) | 血液成分的改變[6],有許多可能的危險因素,例如高粘度、凝血因子V Leiden突變、凝血因子II G2021A突變、抗凝血酶 III缺乏、C蛋白或S蛋白缺乏,
腎病症候群、嚴重外傷或燒傷、癌症、妊娠晚期和分娩,種族、高齡、吸煙、激素避孕藥、肥胖症 。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血液凝結性過高,稱為高凝血狀態。 |
歷史
雖然菲爾紹和現代的三要素概念都是說明血栓形成,但以前的三要素重點是「血栓形成的後果」,現代三要素重點是「血栓形成的原因」。 [7]
魯道夫·菲爾紹闡明了肺栓塞的病因:靜脈內的血栓 (尤其是四肢的血栓)移行到肺血管。他於1856年發表了他的說法。[8]詳細說明肺栓塞的病理生理學時,他提到了許多已知導致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雖然這些因素以前已有其他人在文獻中提出,[9] [10]最後還是被稱為菲爾紹三要素;但是這個名詞是在菲爾紹死後許久才出現,據說是在1950年代初首次使用。 [3]
雖然一般稱為菲爾紹三要素,但他的描述中並未包括內皮損傷。 [11] 菲爾紹曾與Jean Cruveilhier發生爭論;後者認為局部創傷在肺動脈血栓形成過程相當重要。 [12] [13]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