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澤羅撞擊坑(英語:Jezero[註 1],又譯耶澤洛撞擊坑傑澤羅撞擊坑,是火星北半球的一座撞擊坑,直徑47.52公里,座落於伊希地平原大瑟提斯高原的交界帶北緣,中心座標18.41°N,77.69°E[1]。該撞擊坑最晚約於36億年前的諾亞紀英語Noachian晚期(或赫斯珀利亞紀英語Hesperian早期)形成[2],內部富含黏土礦物,在形成初期極可能是一座長期存在的湖泊。撞擊坑的名稱「耶澤羅」源自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中部的耶澤羅塞爾維亞語Језеро / Jezero),這個名稱在許多斯拉夫語族語言中都是指「湖泊」,即是由此而來[3]

Quick Facts 行星, 區域 ...
耶澤羅撞擊坑
Thumb
海盜1號軌道衛星拍攝的耶澤羅撞擊坑
行星火星
區域伊希地平原大瑟提斯高原交界
坐標18.38°N 77.58°E / 18.38; 77.58
火星方格列表大瑟提斯區
直徑49公里(30英里)
環形山深度839公尺(2,753英尺)
命名波赫湖村
Close

撞擊坑的邊緣有兩座扇狀沉積區域,與類似河道的構造相通,普遍認為是當時來自尼利槽溝的河水沿河道沖破坑緣,匯入坑內形成湖泊之處[4][5]。此外,探測衛星拍攝的影像顯示該區域尚留有河曲沙洲英語Point bar倒轉河道,對這些地質構造的研究顯示,當耶澤羅撞擊坑還是湖泊時,注入湖泊的地表逕流或可源源不絕的供給水源,因此湖水水位長期都沒有明顯變動[6]

由於地質古老,地形豐富,加上可能保存早期生命訊息的三角洲,美國航太總署於2018年擇定耶澤羅撞擊坑為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的著陸地點[7],因此賦予該地點特殊的ICAO航用地名代碼JZRO

古湖泊系統

Thumb
耶澤羅撞擊坑的地形圖

2000年代中期,行星地質學家透過火星全球探勘者號2001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等探測衛星記錄到的資料,在當時未獲命名的耶澤羅撞擊坑周圍發現數個峽谷系統,並在這些地點都檢測出含有屬於黏土礦物膨潤石族礦物(smectite)。由於黏土礦物需在有水的環境下形成,能以此推論此處一度有水存在。此外,撞擊坑西側和北側的峽谷內部都有發達的彎曲溝槽,被認為是在撞擊坑形成後不久,由曲流形塑而成。而兩座峽谷在與撞擊坑相通處也都有三角洲沉積地形,顯示水流曾沿此二峽谷注入撞擊坑,形成一座深逾200公尺的湖泊;其中西側的三角洲有明顯的交錯分層沉積,呈現典型的鳥趾狀外觀(birdfoot delta)。撞擊坑東緣則連接另一座峽谷,推測是湖水流出的河道,通往地勢更低的伊希地平原[4]

美國行星地質學家山繆·尚恩(Samuel C. Schon)等人由撞擊坑的地貌和沉積模型推算,西側的三角洲需耗時100萬至1000萬年才能形成[8]

註釋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